京剧文粹
 
 
 
 
 
 
 
 
 
 
北京戏曲消费市场需要形成规模效应
国粹京剧   2019-10-30 10:11:39 作者:阳妍 来源:光明网 文字大小:[][][]

    北京戏曲消费市场需要形成规模效应

    ——专访国家京剧院院长宋晨

        宋晨,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曾任中央歌剧院副院长、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副总经理。

        【名家话文化】宋晨:北京戏曲消费市场需要形成规模效应

    京剧艺术在北京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谈到北京文化,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京剧。您认为京剧在北京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怎样重要的作用?

        宋晨:北京文化有其多样性,也有其丰富性。京剧吸收了京腔、徽、汉等地方戏曲的特长,并根据北京观众的审美趣味,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极具北京特色的艺术形式。从京剧的发展历史和名称来看,它和北京息息相关。京剧过去是北京文化的代表,现在已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但它不是唯一而是众多中国文化符号之一。

        我国京剧院团遍布全国,京剧艺术的普及面广,但北京仍然是京剧艺术最大的聚集地。有国家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这两个主体,还有很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无论是经典剧目的传承还是新剧目的创作,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

        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和戏曲教育,京剧艺术热度复苏,京剧的传播日益广泛。政府的导向十分重要,对京剧艺术的传承和推广起到了很大作用。除了政府重视,还有市场的反应。现在来到剧院看戏的观众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观众越来越多。市场的良好反馈带来了京剧艺术培训和考级市场的繁荣,在这方面国家京剧院有其权威性。为了方便外地考生,近年来我们在地方通过授权的方式,指定了一些机构开展这项工作,为他们提供一套流程和标准,并派专人予以现场指导,对全国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从北京来看,京剧艺术在首都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以政府为主导的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动,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在京戏曲院校都参与其中。目前,北京已有上千所学校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国家京剧院每年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一百多场,在小剧场演出一百多场,共计多达两百多场,再加上去国外和外地演出还有两百多场。北京京剧院一年的演出也有几百场。从场次和演出频率便可以看出,京剧艺术对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对北京文化建设的贡献率。

    中西方文化碰撞形成新的首都文化氛围  

        记者:您长期在文艺院团工作,对北京的文化氛围有着直观的感受。您认为北京的文化氛围如何,有着怎样的文化气质?

        宋晨:北京的文化氛围是比较浓厚的。过去叫老北京文化,包括京剧、评剧、琴书,天桥的民间文化,还有胡同文化,是一种大众的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融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和理念。众多的外国艺术表演团体来京演出,包括先锋话剧、交响乐、芭蕾舞、歌剧、音乐剧,北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织、融合,形成了全新的首都文化氛围。中西方文化的这种碰撞,在北京比较突出。北京的文化资源在全国来说是最丰富的,有各种形式的、高规格的演出可供人们选择。

    京剧艺术守正创新但重在传承

        记者:京剧院有哪些传统经典剧目,有哪些近年来创作的新剧目?您认为京剧艺术应如何守正创新,处理好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宋晨:经典剧目主要包括几代京剧表演艺术家传承下来的传统剧目,和国家京剧院60多年来创作的一些剧目。比如《白蛇传》《穆桂英挂帅》《野猪林》《谢瑶环》《杨门女将》等,以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等为代表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为经典剧目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经典剧目正是通过这一代代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才得以完整地传承下来。新编的剧目,比如讲述“辛亥革命”爆发前夜发生在紫禁城的故事——《曙色紫禁城》、柳娘重新打通丝绸之路的故事——《丝路长城》、近几年创作的现代戏包括《西安事变》《党的女儿》《红军故事》等。

        京剧的传承和创新有其特殊性,传承占绝大部分,占比在80%以上。也就是说,演100场戏,有80场是传统戏。有些流传下来的好戏,像《杨门女将》《四郎探母》,老百姓就是愿意看。京剧院每年都复排一些多年不演的剧目,这也是一种传承方式。戏还是那出戏,换不同演员来唱,梅兰芳、杜近芳、梅玖葆……有好的演员才能把好戏传承下来。

        京剧剧目的创新,一种是对传统题材的重新创作,内容是传统的,形式是现代的,比如加上西洋乐伴奏,比如服装、道具、布景的创新。一种就是现代戏,包括表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作品,但占比小。京剧可以与现代题材相结合,也有很多现代戏写的很好,但相比之下京剧艺术还是表现传统戏比较擅长。很多经典故事传承了很多代,比如佘太君、岳飞这些历史人物深入人心,而用京剧塑造现代人,人物形象如何处理就比较困难,尤其是要树立一个为大众接受的新的艺术形象,有很大的挑战性。这些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持续地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来激发创作灵感,寻找创作素材。

    名师传艺旨在培养青年京剧人才

        记者:对于剧团来说,出人出戏是重点。为了培养人才梯队,京剧院采取了哪些举措,效果如何?

        宋晨:好戏和好演员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好演员是一个院团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我们在人才的培养上,一方面是加大了与戏曲院校的合作,提前介入,去院校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给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派艺术家给他们授课培训。并支持院校的教学工作,推荐资深演员去戏曲院校从事教学工作。

        另一方面,对于剧院的青年演员,我们也加大了培养的力度。“名师传艺”是我院人才建设的重要举措。杜近芳、刘秀荣、刘长瑜、叶少兰、李长春等京剧名家亲自为青年演员授艺。每年大概有30人左右能成为培养对象,30个人就可以学30出戏,这个数量还是很可观的。通过这一活动,许多优秀青年演员的艺术水平和专业素养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这是培养青年人才探索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办法。

        同时,为他们搭建演出平台,给他们实践的机会。我们有春节演出,五一黄金周演出,秋季演出等等,现在又增加了武戏展演。武戏是京剧艺术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了武戏,那京剧艺术就大打折扣。学武戏比较苦,成材率又不高,而且受伤的几率还大,剧院为了鼓励大家从事武戏表演,制定了配套的政策,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政府去年十一期间在园博园主办了第一届戏曲文化周,效果很好。今年国庆期间(10月2号~8号),第二届戏曲文化周还将在北京园博园举办。国家京剧院派出年轻演员参加,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锻炼、宣传自己的舞台。

    北京戏曲消费市场需要形成规模效应

        记者:请您从京剧艺术的角度谈谈,北京的文化建设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宋晨:目前,环境比较好的剧院一个是国家大剧院,一个是天桥艺术中心,还有保利剧院、梅兰芳大剧院、长安戏院等。北京的演出场馆主要集中在东西城,三环以外越远越少。北京如此之大,人口众多,只有这几个场馆是远远不够的。北京聚集了很多艺术家,各个剧种都有很多经典剧目,需要有好的场馆和平台去展示。北京缺乏一个大规模的剧场群,可以参考一些国家的做法,在一个区域内集中建设多个剧场,形成很好的规模效应。

        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北京每年接待数量可观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戏曲消费市场是巨大的。曾经有人提议建设一个剧场群,可惜没有实现。我们现在大厂建设戏剧小镇,小镇的规划面积正在商谈。从目前来看,规划的面积与需要承载和展示的内容不匹配,集聚规模还是不够。

        在剧目的编排、演出的协调规划方面,国外有些好的经验可以借鉴。比如意大利,它的文艺演出分成两个体系,一个是剧院体系,剧院根据市场调研,自主策划、编排全年的演出季。目前北京的国家大剧院是这种运作模式,其他剧院还比较难做到自主策划。另一个是民间艺术节体系,每年举办一些政府支持、民间组织的艺术节,组委会依托政府、社会资助,根据市场需求,策划每一季要做的专题比如歌剧、交响乐,计划性比较强。

    借助新媒体传播速度拓展舞台艺术传播广度

        记者: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迅速,作为传统艺术的京剧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和平台,提高其传播效率和价值?京剧院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有益的尝试?

        宋晨:首先,要把跟新媒体有关的基础工作做好,比如官网的建设和维护、新闻发布会的召开。其次,我们非常重视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国家京剧院与中国网开展了战略合作,主要通过《正在上演》、《崇学向善》进行现场直播,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使京剧艺术的受众不断大众化、年轻化、国际化。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咪咕视频、沃视频、优酷、今日头条等新媒体,进行《天天有戏》专题、武戏展演、拜师仪式直播,以及经典剧目录制。其中《天天有戏》栏目每周至少直播两场,现已直播24场。传统文化也要插上新媒体的翅膀,才能提高其传播效率和价值。所以我们也在积极地思考和推进,如何利用新媒体来展示一些好的剧目尤其是青年演员的表演。

        影视作品卖的是拷贝,在全世界各地的电影院同时上映,传播非常广泛。舞台艺术和电影艺术不一样,有传播的局限性,只能一场一场地演,来现场看戏的观众数量受场馆大小的限制,传播面窄,传播得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新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窗口。通过现场网络直播,可以连接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电视终端、智能手机用户,全世界任何一个人,只要上网就能看到。

        新媒体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对京剧的传播发挥了很大的助力作用,京剧也为新媒体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传播内容,二者的结合可谓双赢,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很有价值。今年6月份,在梅兰芳大剧院举行的第二届武戏展演上,我们举办了一场打击乐音乐会,将打击乐从幕后搬到前台,以整台音乐会的形式让人们更加全面、深入地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中国网《正在上演》频道对音乐会进行了全程直播,境内外无法到现场的观众,有了一个新的渠道欣赏现场的表演。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视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都不断提高,未来还可以通过搭建虚拟剧场,异地虚拟剧场与现场表演几乎可以达到同步,从技术手段上来说,这个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京剧的影响力已经遍布全球

        记者:您认为京剧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如何“走出去”,增强首都乃至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京剧院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宋晨:国家京剧院担负着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任务,每年都会派出艺术团到世界各地及港、澳、台地区演出,曾先后出访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及五大洲,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可以说,京剧的影响力已经遍布全球。

        众所周知,芭蕾舞、交响乐、歌剧、音乐剧,在全世界传播比较广泛、接受度是比较高的。但因为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每个国家的传统戏剧,外国人欣赏起来,都不太容易理解。相比之下,京剧的国际化传播有其自身的优势。京剧的人物、脸谱、舞台布置,色彩都很丰富,尤其是武戏有点像武术,虽然语言不通,但是身体语言表达力比较强,所以外国人接受的速度相对比较快,国际影响力也比较大。

        我们在国外演出时,会采取多种方式,让外国观众全方面了解京剧。一种方式就是京剧知识讲座和片段展示相结合,讲解京剧的历史和服饰,文戏、武戏的特点,解读了生、旦、净、丑的艺术特色,这种方式非常受欢迎,传播效果也更好。另一种方式是用京剧解读西方经典,是“以中国语汇讲述世界故事”的有益探索与尝试。我们把歌剧图兰朵改编成京剧,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是京剧的,但人物和故事情节是他们熟悉的,带来新鲜感的同时,又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2014年,京剧院与德国、意大利联合制作并演出实验京剧《浮士德》,在这两个国家近20个城市演出了70多场。2016年3月,习近平主席和德国总统约阿希姆•高克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该剧片段。目前,正与德国欧洲青年乐团之友协会联合制作实验京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德双方共同创作,同台演出。这部新剧将作为北京和柏林友好城市25周年庆典的活动之一,于12月在德国柏林Radialsystem文化中心上演。下一步,还将与俄罗斯联合创作《奥涅金》,故事是他们本土的,但在表演中会加入中俄两国的民族乐器和音乐元素,用京剧的形式将两种民族文化进行融合,这种合作创排剧目是我们近几年来的一个创新。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开拓戏曲艺术新境界​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益生菌哪个品牌好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