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京剧传承与发展还要靠市场(11月3日)
国粹京剧   2019-11-04 12:50:29 作者: 李红 来源:光明网 文字大小:[][][]

京剧传承与发展还要靠市场

——专访原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

        李恩杰,中共党员,曾任北京京剧院党委书记,中国杂技团团长、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北京市演艺集团总经理、北京京剧院院长等职。在中国杂技团任团长期间,带领中国杂技团摘取了包括金魔棒、金小丑、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首届中国杂技艺术节唯一金奖、全国杂技比赛金奖在内的各重要赛事的第一名。2010年任北京京剧院院长后,提出了和谐剧院建设和打造世界驰名艺术团体的构想,策划并组织实施了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及唱响之旅、传承之旅、发展之旅、双甲之约等大型巡演活动,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

【名家话文化】李恩杰:京剧传承与发展还要靠市场

    【名家话文化】李恩杰:京剧传承与发展还要靠市场

        记者:李院长,您个人成长和成就是否获得了北京这座文化名城的滋养?有哪些关联?

        李恩杰:我是北京胡同里长大的孩子,19岁去部队当了兵,1985年复员到北京,此后一直在这里生活、工作。可以说北京培养了我、部队煅练了我、这个城市的特质塑造了我,这个特质就是首善意识。1999年我到北京京剧院任党委书记,2001年又到中国杂技团当了团长,当时杂技团面临诸多发展瓶颈,与先进院团拉开了距离。首善意识让我不敢怠慢,努力把中国杂技团带回到了业内公认的领军团体的位置。其中,带领中国杂技团摘取了包括金魔棒、金小丑、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中国杂技艺术节唯一金奖、全国杂技比赛金奖在内的各重要赛事的第一名。

        2010年因为工作需要,我又回到北京京剧院。到京剧院后,我也是致力于和谐剧院和世界驰名剧院的打造,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其实,我对于文艺是外行,一个外行在北京京剧院、中国杂技团这样重要的艺术院团担任主要领导,难度可想而知。能够干下来,这和北京文化对我的滋养、熏陶是不开的,它给了我这样的底蕴和底气,干什么都要争取干到最好。

        记者:国家对北京四个定位之一是“全国文化中心”,京剧是中国国粹,您认为京剧艺术在北京文化中心建设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起到什么作用?

        李恩杰:在北京从事文化工作必须立足于城市定位,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担负着要向全球彰显国家影响力和传播力的责任,而我们文艺院团就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建设好北京文化中心也成为我们的追求。

        长期作为国都的地位,是北京得以滋养京剧艺术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基础, 京剧也因此成为北京地域文化的特色之一。即使到了今天, 北京京剧院依然在京剧艺术的发展中举足轻重,对建设北京城市文化的作用,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也是极为重要的。

        说到北京京剧院,它虽然是1979年成立的一个剧院,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京剧的鼎盛时期。其前身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各自领导的流派剧团汇合而成的北京市京剧团和以马连良、张君秋、谭富英、裘盛戎、赵燕侠为领衔主演的北京京剧团。这些耀眼的光环和优良的传统既是剧院的珍贵荣耀,也同时给京剧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该说在京剧的传承和发展中大家都在看北京京剧院怎么做。它具有一种无形的标杆的作用,承担着着特殊的责任。

        记者:如今我们都在讲“守正创新”,在您看来,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过程中,京剧传承发展的关键在哪里?

        李恩杰:传承和发展落实到院团最为基本也是根本的还是两件事,即人的问题和钱的问题。没有优秀的演员、艺术家传承和发展无从谈起。没有足够的钱其他问题暂且不论,从人的角度讲没有钱,艺术家的价值就无法体现,结果是从长远看,愿意从事这个工作的人越来越少,近看队伍不稳定,传承发展还是落空。怎么解决?还是得按艺术规律办事,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找办法。人才培养,确定谁是培养对象,这是最难的。我们换了一个方式,给所有的演员机会,符合了剧院要求的条件,你就有机会去展示,得到了认可,你就会获得下一次煅练的机会。这样,每位演员都有平等的机会,努力有了方向,工作有了劲头,所有的演员都下功夫去练功学习,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脱颖而出。熟悉京剧的人都知道,过去北京京剧院缺花脸演员,人才断档,通过这样的机制,一大批青年花脸演员挑起了大梁。

        形式上,北京京剧院通过举办擂台赛、擂台邀请赛,鼓励青年演员举办个人专场、面向市场竞争等方式,为青年演员搭建成长平台。自2011年起,剧院面向35周岁以下青年演员举办了“魅力春天”青年演员擂台赛,8年间共举办擂台赛、擂台邀请赛10次,一百多名青年演员平均每个人获得了2~3次参赛机会。大大促进了青年演员成长,目前剧院的200余名演员中已有超过半数的演员可担纲台上主角。

        人的问题和钱的问题相辅相成,钱的问题要争取政府的支持,但绝不能倚在政府身上,必须要重视市场。北京京剧院作为宣传文化单位,在宣传导向上必须要把准方向,其他方面必须要以市场作为依据。2012年后我们在剧院内部逐步实行了“项目制”改革,这个制度和京剧的本质特征是相吻合的。项目制的本意是改变院团原有的权力结构,过去,我们更多实行的是常规的行政体制管理,由团长统筹团内工作,院长统领剧院的工作。“官儿说了算”一直是为常态,但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我们思考如何让演员在可承担的范围内去推行“角儿说了算”,便实行了项目制改革。

        比如每年的春节、国庆、元旦、五一这些节庆演出会被做成“项目”,想参与的演员,无论老中青都要申报,自己提出方案,最终由专家来评定。机制实施后,形成了良性的竞争状态。项目制的竞争方式能把资源合理配置,让大家公平竞争,谁演的好谁上,要让所有的人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很好地实现艺术追求,就达到了让剧院和谐的目的。

        北京京剧院最多时有30多人专职从事营销工作,现在一个专职的演出经理人员都没有,然而经营收入大幅提高。2018年北京京剧院综合经营收入超过5000万,在同类艺术院团中应该是最多的,这是因为大家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出来了。

        有了守正创新的意识、找准工作的着力点、找到衡量工作好坏的尺子,再尽力挖掘工作的内在动力,京剧的传承发展才能落实处。同时还得努力追求最好。谁都知道,做工作如果追求一般水平不是太难。比如学生考试,得80分不用费多大劲,可再往上追求那20分,就要付出许多。北京建设文化中心,也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激发出内生动力,做到百分之百的努力和付出。

        记者:京剧的传承和发扬至关重要,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与时俱进,提高京剧艺术传播力的现代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京剧、喜欢京剧呢?

        李恩杰:我认为这不复杂,就是把戏演好,观众觉得戏好就一定会来看。创新,拿什么做标准,还是市场检验。今天的京剧如果不考虑观众认可,就会走进博物馆,当然,如果为迎合观众把京剧改的不是京剧了,也没有意义了,实际上这个特别难。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的创新,传统京剧艺术与时代的要求、现代科技很好的结合。

        比如一出传统戏里有很多精彩的内容,也有“过场戏”,按照过去的表演方式,可能就会比较拖沓,一出戏近4个小时。但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很难接受这么长时间,所以我们现在一部戏要求2个半小时之内演完。让故事节奏更流畅,适应现代社会特点,这对演员的表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还要重视把现代舞台手段融入到传统的戏曲中,比如像电脑灯等舞美装置要不要加进来,使整部剧变得更精美。我们要用现代的眼光,用时代的观念推动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这也是我们要走向市场,要把观众请回剧场的一种考虑。

        我们每年都坚持不断地创作新戏。几十年来上演、创作的传统京剧、现代京剧、新编历史京剧、小剧场京剧达数百部。《大宅门》、《狼牙山》、《下鲁城》、《宋家姐妹》、《党的女儿》等等都深受观众喜爱,几乎场场提前售罄。同时,京剧院还首开小剧场新剧创作先河,先后创作推出了《马前泼水》、《浮生六记》、《惜·姣》等作品,同样也是贴近时代发展的创新之作。

        这么多年来我们坚持不赠票。如果靠赠票,制造虚假的繁荣对京剧的传承和发展是不利的。这样无法真正地让剧团进入市场,来维持剧团良性的生存状态,包括剧种的生存状态。一些喜欢看蹭戏的戏迷可能会有些不理解,但我认为,我们要让演员通过市场来检验自己的真实能力,让市场来检验艺术团体的工作做得怎么样。如果即便是低票价观众也不愿意掏钱的话,我们就要反思出现了什么问题。

        处于现在这个时代,利用互联网传承传统艺术,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课题。我们有过成功尝试,通过互联网我们把青年演员擂台赛让观众短视频投票,互动达到了1500多万人次;在俄罗斯演出《穆桂英挂帅》时,网上直播观看人数500万;我们也在探索在网上上传京剧教学视频或者精彩片段,扩大影响和传播等等,从目前来说还没真正的找到利用互联网比较成熟的方式,传统艺术怎么样和现代科技手段传承传播,用不好适得其反,这还是一个课题。

        记者:目前京剧面临的困难有哪些?政府还应该做哪些工作支持传统文化的发展?

        李恩杰:北京的文化事业从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我们面向市场的意识在增强。但今天我们的改革还面临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政策方面,文化体制改革就是为了出人出戏,最后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我们的追求。从政府层面,要把文化体制改革的追求作为目的,转企改制是实现院团改革追求的手段,不是目的。我认为艺术院团不管是企业还是事业,都应该按院团的本质属性运营管理,一定要进市场, 不能作行事业单位去管理, 这要形成共识。

        第二,艺术院团从事的舞台表演艺术都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的,和很多现代的艺术门类没法比。我们保留这艺术,目的是保留传统文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保护,应该不分企业事业一律提供基本条件,在资金上平等给予支持,这个方面也要形成共识。现在我们转企改制,政府投入减少不保证,另外一种不转企改制,用管理行政或公益的方式去管理,又限制了内在的需求。

        可以说,没有一门艺术不是在市场中得到认可才保留下来的,失去了市场这门艺术就会消失。那么我们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能否模仿保护大熊猫,保护濒危动物的方法,也给传统文化营造一个兴盛时期相似的环境呢?

        记者:北京文化需要持续发展需要自身创新,同时,文化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如何“走出去”,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

        李恩杰:北京京剧院多次将代表中国文化的京剧艺术带出国门,使之走向世界,所到之处几乎都掀起了当地的京剧热潮和中国文化热潮,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包括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智利、摩那哥、德国、新加坡、意大利、芬兰、巴西、匈牙利、荷兰、瑞士、奥地利、卢森堡、越南、挪威、南非、毛里求斯、阿联酋、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我的体会是,首先要有文化自信,我们应该把自己的艺术原汁原味地展示在外国观众面前。过去我们过多考虑国外观众是否看得懂,到国外演出的京剧大多都是武戏,认为人家看不懂文戏,这其实是缺乏自信,对文化交流的误解。

        近年来,我们到国外演出了文戏《赵氏孤儿》、《锁麟囊》等许多大戏,国外观众反应特别好。在巴西演出《锁麟囊》时,我们以为文化差异大,结果演出效果好得超乎想象。通过翻译,我们询问观众听懂没有,观众说听懂了,好人有好报!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从京剧的角度让观众接触到真正的中国文化,这对于不同国家的人认识了解中国文化,有特别重要积极的意义。

        有自信还表现在出国演出要走市场,凡是北京京剧院自己组织的国外演出,我们不赠票,一律买票。近年来,剧院曾赴美国林肯中心、肯尼迪艺术中心、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歌剧院等著名艺术殿堂演出。你有自信,人家才对你有信任,我们曾经开20多天票就全部售罄。除了在国外的中国观众,更多外国观众是由于中国的发展,特别希望知道中国这么迅速发展的原因,从中国的戏了解中国文化,从而找到答案。

        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让北京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自信,艺术院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更多地走出去,将中国文化艺术全方位地自信地展示给国外的观众。政府要对民族文化“走出去”给予支持,同时要鼓励走进市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开拓戏曲艺术新境界​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灵芝孢子主治功效用法 益生菌哪个品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