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上海早期京戏馆“案目”的那点事
国粹京剧   2019-11-06 09:32:15 作者:企鹅号 来源:腾讯网 文字大小:[][][]

    上海早期京戏馆“案目”的那点事

图1:戏园案目年终拉局之闹(《图画日报》1909 年第149期 )

        所谓“案目”(又称“按码”、“案马”),说得通俗点,即早期京戏馆“接生意的人”。他们受雇于戏馆,先得向老板缴纳一笔押柜费,各戏馆的押柜费数目不等,至少一百元,多者达数百元,甚至近千元。一般戏馆会雇二十人做案目,并指定一位做案目头(俗称大案目),负责拉拢顾客、分包戏票(上佳座位由大案目包揽)。在荣记大舞台于1931年率先试行“对号入座”制之前,旧京戏馆售票一直采用案目制。

图2:清末,上海早期京戏馆。片中台上悬挂的“三门街”是剧名。经查《申报》,春仙茶园(1905-3-10)、天仙茶园(1908-2-18)、春桂茶园(1909-6-28)均有“三门街”演出之广告。故,此图可能就是其中一家京戏馆之内景。

        清末民初,富家子弟热衷的娱乐节目就是看京戏,即便后来沪上游戏场兴起,他们仍不屑一顾,独钟京戏,以孵京戏馆为乐,乐不思蜀。上海开埠(1843年)不久,老城厢内县前街创办了第一家戏馆三雅园。

        1867年(同治六年),京剧正式南下上海,在英籍华人罗逸卿建造的“满庭芳”戏园登台演出,得到了上海市民的极大青睐。这些老城厢内早期戏馆老板大多衙门中人,后来在城外租界上开设戏院的,又都是巡捕房中得势的包探等。他们凭借黑恶势力,尽做些“空麻袋背米”的无本买卖,办戏院的起步资本主要来自案目们的“押柜费”。于是,“案目”制应运而生。戏馆老板将高价(前排)位子戏票分包给手下若干案目,而案目包下的位子即使卖不完,老板仍按分包票数收钱,亏盈由案目自担,留下若干低价(后排)票归戏馆门售。

        早期京戏馆多为茶园,如天仙茶园、丹桂茶园等(图2),除楼上有并列的坐位外,楼下像个池子,摆放许多方桌,供顾客看戏喝茶。顾客进戏馆(茶园)买的不是戏票,而是竹制的长筹子(类似过去混堂洗澡或老虎灶泡水时买的筹子),由一位职员带领入座,这种职员其地位高于茶役,又不等同于后来戏院中的领位员,因为他是按照手中筹码而为顾客安排座位的,故称“按码”。久而久之,茶园变为专营演戏的戏院,筹子改为戏票,“按码”不知何时叫成了“案目”(谐音),其地位作用因与老板合作越发密切而逐步提高。既然承包了戏票,案目自有觅取利润之道。一般人以为,案目会通过提高票价来赚取差价,其实不然,因为戏票价格除刊在日报演出广告上外,还会印在戏单上,无法更动,案目们除了拿到九五折的戏票外,会在为顾客供应茶水、糖果及水果等服务上,赚取贵于市价数倍之利润。

        早期戏馆座椅背后,照例装着一块狭长的木板,板上挖了几个洞,用来安放茶杯。台前十排的座位,木板上都披有红绸布,放着瓜子、花生、甘蔗、蜜饯等供顾客消闲之用。每逢太太、小姐们光临,案目还备有好多小木凳,可供她们搁脚。阔老们若想看戏,只要吱一声,案目自有好位子为你留着。案目在服务上煞费苦心,体贴入微,还有不少小费可赚。至于那些得不到案目特别关照的散客,则只能远远地坐在一角,或坐在二层楼后排或三层楼上,而这种偏远的位子,反而要提前去戏院门口排长龙轧票才能买到。这些案目交际能力很强,除营业时在戏馆门口接引熟客外,在开锣时,还要拉拢生客,他们腋下夹着一叠戏单,口里则喊着来客身上的标志,譬如说:“那位戴铜盆帽的请到我这里来”,又譬如喊道:“那位穿马裤呢大衣的请到我这里来”,经他这么喊过后,他便有接待的优先权,别人就不可再行争取。案目们更多的伺客功夫在戏馆外,他们常出入富家寓所,为那些常来看戏的太太小姐们,送戏单或戏票上门,还利用已有的常客资源,结交更多有钱人家的戏迷,扩充他的客户群。这些阔客,用钱出手大方,何况那时惯例,有面子的老客户,无论看戏或饮食,不是每场结账,而是一年分三节结账,到了节边和年底,案目开出消费清单,向客户轮流收取,即使开一些花账,阔客们大都照付如常。因此,案目们的每年收入相当可观。评弹名角蒋月泉先生的父亲蒋仲英老先生曾经也做过“案目”行当,且是一位赚大钱的大“案目”。

        据蒋月泉生前回忆:“梅兰芳来沪演出近40天,做大‘案目’的父亲与同行集资给戏院老板请角儿,推销戏票,确实赚了大钱。后来,他抽上鸦片,家道中落,把业务交予跟班韩小毛,便举家迁至房租低廉、靠近中法学堂(今光明中学)的瑞庆里。”当时,案目与戏馆老板休戚相关,戏馆邀不到名角,案目也做不到生意,因此由案目垫款,协助老板邀角之举,时有发生,不过以那次邀梅兰芳、杨小楼南下演出之运作,其声势最为浩大。1921年,老天蟾舞台租期将尽,许少卿在尚未续约之前,北上帝都再次邀请梅兰芳南下,梅先生于次年5月如约而至。这次邀梅南下,也是案目们全盛时代值得自豪的壮举,但也可以说是案目制的回光返照。从此以后,案目陋习遭新派人士诟病,改革呼声渐长,终由式微走向末路,被“对号入座”制取而代之。

图3:《申报》(1933-4-8)齐天舞台广告,不用案目,不收小账。

        坊间盛传改“案目”为“对号入座”制,始于黄金大戏院,其实不然。最早尝试“对号入座”制的是荣记大舞台,时在1931年,大舞台在开演广告中明示:“凭票入座,不用案目。仿照影戏院办法,凭票入座,招待周到,不用案目,毫无额外需索。”,随后跟进的有齐天舞台(后改名共舞台),从“不用案目,不收小账”(1933年,图3)到“废除案目制,预先售戏票”(1935年)仅用了二年时间。

        1937年,黄金荣将黄金大戏院经营权交与金廷荪,三爷(金廷荪行三,伶界尊之为三爷而不名)则将戏院具体事务交孙兰亭、汪其俊、金元声、赵培鑫、吴江枫操办,诸人推举孙兰亭为经理,黄金五虎将年少气盛,上任第一件事便是向案目们开刀,撤销案目制,实施“对号入座”,其理由有三:其一,案目巴结少数权贵(戏迷),具有人脉源,无形中成了影子“老板”;其二,戏院老板如今资力雄厚,用不着案目们垫资,也不靠押柜费来经营戏院;其三,废除案目,可以免去中间盘剥,减少观众经济负担。因此,五虎将接管黄金大戏院后,遂取消案目制,正式实施“对号入座”制。黄金改革售票制之后,其他戏院纷纷跟进,案目制大势已去,无回天之力。从此,有约七十年历史的案目行当寿终正寝,消失在历史尘海中。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