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京剧《火烧望海楼》的编与改
国粹京剧   2020-01-17 10:11:27 作者: 罗文华 来源: 天津日报 文字大小:[][][]

    京剧《火烧望海楼》的编与改  

        京剧《火烧望海楼》,是一部天津人写、写天津事、天津人演、在天津演的全息全影的“天津戏”。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它在全国产生过较大影响,是中国现代京剧史上一部可圈可点的名剧。

        京剧《火烧望海楼》是依据1870年发生的“天津教案”改编的近代历史剧。1869年(清同治八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建立望海楼教堂。翌年6月21日,因教堂附设的育婴堂死亡婴儿数十名,天津数千民众到教堂示威。法国领事丰大业往见清政府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公然开枪恫吓,又在路上向天津知县刘杰开枪,击伤随从一名。群众怒毙丰大业,焚毁法、英、美教堂及法领事署。事发后,英、美、法等七国军舰集结天津、烟台一带逞威。清政府先后派曾国藩和李鸿章到天津查办,将天津知府和知县革职充军,杀民众20人,充军25人,赔款修建教堂,并派崇厚前往法国道歉。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天津教案”,亦即“火烧望海楼”事件。京剧《火烧望海楼》中的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与“天津教案”基本相符,是在史实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编排演出的,由天津市京剧团首演于1959年,成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京剧新剧目。

        京剧《火烧望海楼》由来新夏、张文轩等合作编剧。天津市京剧团团长厉慧良担任导演兼主演。唱腔设计是张文轩、佟振江,音乐设计是佟振江、张海兴、于学森、郭立昌。厉慧良扮演马宏亮,周啸天扮演刘杰,丁至云扮演范永妻,程正泰扮演范永,李文英扮演崔大脚,包式先扮演谢福音,演员阵容可谓强大。

        作为《火烧望海楼》编剧之一的历史学家来新夏,当时是南开大学一位颇有戏曲修养和创作才华的青年教师。他于1959年2月19日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撰文,针对观众关心的问题,谈了自己创作该剧的体会。他介绍说:“在着手研究全剧结构前,我们先考虑如何确定全剧的主题,也即这出剧主要是要表现什么。最初,曾经单纯从表演上做过一些试探性的规划,准备以英法联军的暴行做序曲,以范永一家的悲惨遭遇做中心,以烈士殉难做终结。但是这样表现,会形成只是中国人民遭凌辱、受欺压的低沉基调,在反映历史真实方面有一定缺陷。因此,把它否定掉,又从当时的历史条件重新考虑……”通过进一步学习与研究,他们确定,这部戏主要是展示帝国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着重宣传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而把“官、民、夷”的关系处理为“连锁的三环关系”。通过表现这个主题,达到两个主要目的:第一个目的,是揭露外国侵略者的侵略罪恶,通过舞台表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从具体事例中对外国侵略者的罪行产生极大的痛恨。与此同时,编剧们也注意到,尽管侵略者耀武扬威,但是在中国人民的愤怒浪潮和有力反抗的冲击下,“它们那种惊惶失措和纸老虎的丑态就暴露出来”。剧中“烧堂”一折就想表现这一点,使观众在剧终以后,从整体上完全有理由藐视敌人。第二个目的,是歌颂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自从外国侵略者侵入以后,清政府是奴颜婢膝的屈服,但是中国人民却从一开始即坚持走不甘屈服和英勇反抗的道路。这个光荣的传统精神一直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斗志……因此,全剧采取了肯定地、毫无保留地、尽力恰当地表扬和刻画那些体现反抗精神的人物和事实。即使像范永那样遭受压迫的人,在最后也必定归入反抗的行列之中。我们想通过剧中的这些描述,来发扬我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革命传统,激励和鼓舞群众的爱国热情,使人们以有一个光荣的革命传统的历史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通过编剧实践,来新夏认识到,历史剧既不是把历史在舞台上做罗列的叙述,必须有故事、有具体人物、有生动的情节;但又不能使根本事实和关键问题离开历史事实太远。“至于具体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在统治阶级的历史记载中,除了屠杀外,不会有其他好的记载”。编剧们认为,一般歌谣和传说是从一定的事实发展敷演起来的。因此,在刻画马宏亮这个剧中的英雄人物时,就根据天津流传甚久的快板书的部分内容。快板书中曾有这样一段唱词:“这才惊动马宏亮站起身来细说根苗:‘我们一不是响马,二不是贼寇,三不是图财害命明火路劫才把命丢。我们是替那屈死的小孩儿来报仇。给天津卫除大害,打死丰大业,烧了鬼子楼……不怕死来拼命雪冤仇。好汉做事好汉当,一命抵一命死也甘休!’”这段唱词给编剧们塑造这个人物以很大的帮助。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故事,把马宏亮塑造为剧中的主人公。马宏亮在剧中的身份是三岔河码头上的搬运工人,编剧们把他的反抗精神融化在他的见义勇为的作风中,同时为了避免把他错觉为游侠,所以又有意识地把他的身世与法国侵略军的罪行联系起来。

        京剧《火烧望海楼》首次公演后,天津市文化局、剧协天津分会于2月18日邀请本市部分文艺工作者举行座谈会,就对该剧如何改编得更好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与会者一致肯定剧作者选择“天津教案”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史实作为题材是很好的。大家还认为,这部新京剧的创作和在舞台艺术的表现上都有所创造,并且基本上没有脱离京剧的传统。

        与会者在肯定这部戏优点的同时,就剧本取材方面,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更好地表现人民斗争历史,深刻地反映史实的问题。有人在会上提出,在火烧望海楼教堂之后,帝国主义对清政府施以压力,腐败的清政府便卑躬屈节,反举屠刀残杀人民。当时被捕的十六个英雄被解往法场就义时,群情激愤,沿街设下酒筵,为就义的英雄披红戴花,以表示他们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残民媚外的愤怒和对那些英勇不屈的英雄的爱戴。而这些激动人心、深刻反映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壮烈史事,却在剧中被剪裁掉了。要不要补充这个情节?会上展开了热烈争论。

        作家袁静在观看京剧《火烧望海楼》演出后,于2月23日在《天津日报·文化广场》发表评论,给予肯定和赞扬,认为这是一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好戏。她指出:“虽然作者以这个斗争的高潮──火烧了望海楼,打死了帝国主义分子丰大业、谢福音为终结,没有把十六位烈士殉难的悲壮场面搬上舞台,但从描述的帝国主义分子的凶暴猖狂、阴险毒辣和以崇厚为代表的清政府的媚外欺内的情节看,已经足以激发观众爱国反帝的义愤了。有人提出作者没有把十六烈士的从容就义表现在舞台上是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性,我看,这种非议还值得考虑。我们并不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也不应该自然主义地‘有文必录’。到底这个戏是结束在人民胜利的火光中好呢,还是结束在敌人胜利的大屠杀中好呢?恐怕前者的处理更能鼓舞人,更符合今天观众的乐观主义的情绪吧?”袁静同时指出,正如所有的好剧目一样,它不会一上台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要在不断演出、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才会臻于更成熟、更精练。

        《火烧望海楼》2月间演出后,许多观众都认为它是一部好戏,但对故事结构、表现形式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天津市京剧团在观众的鼓励与支持下,经过一个来月的努力,认真加工修改了这部戏。同年4月4日,经过改编重排的京剧《火烧望海楼》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再度上演。

        原来这部戏是以英法联军侵入天津的暴行做序曲,然后才展开三岔河畔劳动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故事。许多观众感到“序幕”不是京剧的传统,而且英法联军进攻天津与“天津教案”发生的年代相距较远,不能紧紧衔接,反使剧情松散。因此,主创人员在修改中就删去了序幕。在初次创作中,作者意图以三岔河畔劳动人民遭受帝国主义摧残凌辱的事实来反映帝国主义的罪行,而又不拘泥于描写一家一室悲欢离合的老套子,就写了塾师范永一家、又写了棚匠刘黑父子,还写了其他一些小贩的惨痛遭遇。结果使观众在一出戏里虽看了很多人物及故事,但感觉刻画得都不深刻、不完整。这次修改时,就以范永一家的遭遇为主线,补充了很多情节,又相对地削减了其他一些人物和情节,使重点突出,剧情也较连贯紧凑。此外,对于剧中的主要人物马宏亮,作者原来想以他作为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英雄人物的典型,但初演时,他的戏不太多,故事也很少,因此形象不够鲜明。这次修改中增加了马宏亮的戏,同时把他安排成范永的内弟,使他的生活与三岔河畔劳动人民的反压迫斗争联系起来,使得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完整和有力。

        京剧《火烧望海楼》的编演与修改,在全国戏曲界、文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60年2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京剧《火烧望海楼》单行本。1961年10月,应辛亥革命50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邀请,天津市京剧团《火烧望海楼》剧组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受到首都观众的好评,朱德、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该剧并接见了全体演员,《人民日报》等报刊予以报道并且发表了多篇赞扬该剧的评论文章。此外,北京青年京剧团也排演了《火烧望海楼》。

        1979年4月,京剧《火烧望海楼》在被迫停演十余年后,由天津市京剧团重新加工排练上演。马宏亮改由马少良扮演。经过修改后,剧前增加了序幕,主题更加鲜明,情节更加紧凑,主要人物的形象都有所提升。1982年7月,为配合学习中国近代史和进行“三热爱”教育,天津市京剧团重新排练的九场京剧《火烧望海楼》,再次在中国大戏院公演。

        作为一部以天津近代历史为题材、具有天津地方色彩的现代京剧,《火烧望海楼》经过二十余年间多次修改,力求日臻完美,不断成熟和精练。该剧虽然有很多年没有演出了,但其中的艺术实践和经验,特别是对于“天津戏”的编演,仍是值得认真总结与借鉴的。例如扮演马宏亮的武生表演艺术大家厉慧良在此剧唱腔上适当地创造了“变调”,即由“西皮”转“二黄”,再由“二黄哭头”后转为“西皮”的唱法,在表演上也运用了甩发和踢大带的技术,创造了踢发辫的动作,皆有助于剧中特定人物感情的宣泄。再如剧中每个角色根据身份的不同,在语言、语音的运用方面,分别采用韵白、京白、方言白和官话等几种方法,尤其是李文英使用纯正的天津方言,刻画崔大脚豪爽直率的人物性格,添加了浓郁的天津地方特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我所看到的陈少霖先生​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灵芝孢子主治功效用法 益生菌哪个品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