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我对京剧《赵氏孤儿》的欣赏
国粹京剧   2020-07-20 09:09:47 作者:于无声处 来源:京剧艺术网 文字大小:[][][]

    我对京剧《赵氏孤儿》的欣赏 (上)

        在抗击疫情的日子里,闭门家中坐,想想过去听过的那些好戏,见过的那些好角儿,也可谓一番享受吧!

        提起京剧表演艺术家,每个戏迷,都能如数家珍地讲出许多熟悉的名字。我辈生得晚,没有赶上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的鼎盛时期;我懂得看京剧时,最强大的京剧阵容,就是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的联袂演出。但是四大头牌同台的时候,并不是很多,我只看过合作的两出戏,其中《铡美案》在拍成电影时,扮演陈世美的谭富英,还换成了他的学生马长礼;《赵氏孤儿》就成为四大头牌合作的唯一典范。后来,只要是马、谭、张、裘四大名家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合作,必定也要演出《赵氏孤儿》,一方面是出于对恩师的怀念,另一方面也因为,这出戏从剧本创作到舞台演出,都非常符合京剧的表演艺术规律,符合广大戏迷的审美需求,我非常喜欢和非常欣赏。

       《赵氏孤儿》的故事出自《东周列国演义》,但是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确有其事;程婴、公孙杵臼、赵盾、赵武、庄姬、屠岸贾,历史上也确有其人,只是戏中情节有许多虚构的成分,但此剧产生的影响却很深远。

        1960年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京剧同样受到影响,为提高号召力,北京京剧团的编剧王雁,根据四大头牌的特点,在传统剧目《搜孤救孤》的基础上,重新编写,让它成为一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完整情节的大型剧目。剧中,谭富英扮演的赵盾,演完了以后,马连良扮演的程婴才出场,使全剧始终是老生为主,爱听老生戏的我,觉得很过瘾。

        这出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剧作者,采取了从演员出发,以演员定位进行创作,剧本的针对性很强。编剧完全了解四大头牌的各人特色,有的放矢地发挥每个表演艺术家的专长和潜能,按照他们的实力和需要,编写剧本情节;按照他们的艺术风格,设计剧中人物,从而使每个人物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相得益彰,各具特色。例如,同是老生;谭派适合表现忠心赤胆、刚直不阿的忠臣良将,如鲁肃、杨延昭、杨波、花云;马派善于塑造机智勇敢、舍己为人的平民百姓,如宋士杰、莫承、张元秀、马义、薛保等。所以王雁设计的这两个人物,使马、谭二位艺术家演来得心应手,分外成功。

        首先,我喜欢赵盾在第三场的一段“二簧”唱腔。这是谭先生在前两场表演基础上的重点唱段。这段“二簧”在板式上,不同于一般“导、回、原”的程式,不是“导板”直接接“回笼”,而是“导板”先接“散板”,再转回“回笼”,为的是和剧中人在舞台上的动作合拍。在这里“导板”描绘的是当时的外部环境,后面两句是渲染人物的内部心境;“回笼”后必须接着的“长锤”,在节奏上与赵盾忧愁、烦闷的心情不一致,而从第三句开始,才是赵盾自己对苍天直接讲出来的话,所以,这段唱腔在“导板”、“散板”之后接锣鼓“撞金钟”,直到人物烧香、叩头、起身,锣鼓停住,再“碰板”唱出垛字句的“回笼”,再接“原板”,不仅显得连贯紧凑、铿锵有力,而且新颖别致、符合剧情。全段以“原板”为主,最后用“散板”结束。

        谭先生以他那无遮无拦的嗓音,酣畅地唱出了这位白发老臣,废寝忘食的忧国忧民意识,集中表现了谭富英的演唱工力,让人听得如醉如痴。从《赵氏孤儿》以后,谭富英先生就再没有排演过新戏,赵盾就成了谭富英先生晚年创造的绝版人物。

        在《赵氏孤儿》中,程婴的出场很有特色,他是在赵家满门被害时,在紧张、肃穆、杀气腾腾的氛围中上场的。他冒着生命危险去给赵家通风报信,当他告别赵朔夫妇下场时,抖动水袖、甩动髯口的动作,非常精彩,马先生用这些动作,突出了程婴紧张、激动、焦虑、愤懑的心情,让人40多年后仍不能忘记。至今所有演这个角色的人,无一不是全盘继承了这套表演程式。
在程婴化装成草泽医人,进宫盗出孤儿的这场戏里,马连良、张君秋两位大师的演唱,可谓声情并茂,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我尤其感动的是在程婴离开以后,庄姬公主依然充满了担心和惦念,她不知道自己的儿子究竟能否逃出奸臣的魔掌?她听到一点声音就怀疑是孤儿的啼哭。在这里虽然公主没有来一大段唱,但是张君秋先生以眼神和微微扬起、伸出去的手,告诉我们,她多么渴望和儿子同去的那种心情!可见塑造人物,并非完全靠唱腔。

        当然,综观全剧,矛盾冲突最尖锐的戏是“白虎大堂”一场,这也是程婴戏份最重的一场,不仅有许多做派,而且还有那么一大段“二簧”唱腔,艺术大师马连良为我们提供了一段和《借东风》完全不同的艺术享受。

        这段唱对传统戏《搜孤救孤》中的原唱段没有做一个字的改动,无论唱词还是板腔,都和当年余叔岩的一模一样;但是马派唱来,却和余派的韵味有所不同:这就好象不同的厨师,烹调同一个菜肴,原料相同,味道却不一样:因为余叔岩以朴实、简直为特征,他唱出的是程婴誓死救孤的决心;而马连良以其俏丽、潇洒的声腔,表现程婴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对于同一个人物,不同流派的艺术家,能表演出不同的风格,这就是大艺术家的风范吧?

    我对京剧《赵氏孤儿》的欣赏(下)

        京剧《赵氏孤儿》的下半部,是描写15年后孤儿赵武,长大复仇的内容。这时的程婴、魏绛已经是年迈苍苍了,庄姬公主则深居简出,只身孓影,苦不堪言,这四句“西皮慢板”,艺术大师张君秋唱得深沉、凝重,与张派画廊中的其他人物:谭记儿、柴郡主、车静芳、崔莺莺,完全不同,没有一丝一毫的欢悦,纯粹是个中年孀妇的悲苦,听来给人一种非常压抑的感觉。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15年的日子,她是一天天的,怎么熬过来的?短短的四句唱,浓缩了她15年的苦难人生,唱出了剧中人刚毅、坚强的性格,也唱出她渴望报仇的心情。张先生以他独特的声腔艺术,把庄姬满怀悲愤、度日如年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魏绛,是《赵氏孤儿》中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但重点是在后半场,是帮助孤儿报仇的实力派人物。他那段脍炙人口的“汉调二簧”,55年来,已经象流行歌曲一样,风靡菊坛内外,这是因为它不仅好听,裘盛戎、李慕良、汪本贞三位名家,配合默契,共同切磋,使之成为极品,而且它好唱,虽然有很多新腔,但是没有脱离“二簧”的固有程式,不是一味的创新,也不是象“样板戏”新腔的难度那么大,得把演员唱得累吐了血,因此,这段唱既能成为裘派艺术宝库中的经典,又能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当这段唱开始时的锣鼓“乱锤”和胡琴过门一响,我的面前就马上出现剧中人捶头、顿足的悔恨情景,我尤其欣赏他称赞程婴和公孙杵臼的那两句:“公孙兄为救孤丧了性命”唱得稳重、厚实,满含尊敬、爱戴之情;“老程婴为救孤你舍了亲生”则娓婉、细腻,表达了内心的羞愧:再辅以悠扬的胡琴声,让人听得非常舒展、非常熨贴。

        “画图说破”是全剧的最后一个高潮,马连良在这场戏中的一段“反二簧”,60年来,已经载入马派艺术史册。我记得在刚开始听到四大头牌合作《赵氏孤儿》时,我还误以为马连良先生是扮演公孙杵臼呢。因为《搜孤救孤》是余叔岩的代表作,所以我想,一定是由余叔岩的弟子谭富英先生扮演程婴;后来我听说马连良先生提出,他要用马派塑造一个形象崭新的程婴时,我好感动,不禁对这位老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充满了敬意;也使我感到,这出《赵氏孤儿》比我原来预期的更加精彩。《赵氏孤儿》和第二年的《海瑞罢官》,就成为马连良大师,一生创造的最后两个历史人物形象。据说,马连良大师一生塑造的舞台人物形象,多达四、五百个,囊括了各个历史朝代的各种类型、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物。但是他晚年创造的最后几个舞台人物中,以程婴最有影响。

        当年看“画图说破”这场戏时,观众特别注意马先生的台步,觉得那每一步,都显得非常沉重,和程婴刚出场时形成极大的反差:程婴刚出场时,正当盛年,只见他,步履匆匆,脚步坚定,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半点的惊慌,他勇敢地闯进赵家,通风报信,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从中可以想象得到,他后来冒死所做的一系列事情,都是有思想基础的,是早有准备的。而到了15年后,饱经沧桑的程婴,已是风烛残年,步履蹒跚。看到马连良先生在这里,运用京剧程式中的老步,就想起他在传统戏《清风亭》、《三娘教子》、《南天门》、《九更天》、《四进士》及现代戏《杜鹃山》和《年年有余》中塑造的老年人。你看,他走路时,岔开的双腿和肩一边宽,稍微弯曲,脚尖有点儿朝外撇,上身向前弯;抬脚时,不是整只脚都抬起来,而是先把脚后跟提起来,等脚迈出去以后,再满脚着地,并且迈左脚时晃右臂,迈右脚时晃左臂,显得晃晃悠悠,老态龙钟,这样一位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的老年人,怎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当然,最精彩的,还是潇洒、流利、爽朗、舒展的马派唱腔。我在这里是指唱腔的音色、节奏、姿态、韵味而言,并不是说他表现的感情是潇洒、舒展:开头三句半“反二簧散板”用压抑的声调唱,表现了悲凉的心绪,可是唱出来的姿态,却是潇洒、流利、 摇曳多姿,从第四句的后半句“对奸臣”起,上板,用一段“反二簧原板”,唱出了画图的原因,是为了决定用水墨丹青阐明往事。其中,“都道我、老程婴、贪图了富贵、和赏金,卖友求荣,害死了孤儿,是一个、无义之人”利用了长短句的抑扬顿挫,使唱腔显得潇洒、流利,而不是吞吞吐吐、呜呜咽咽,面对国人15年来的唾骂、谴责,他襟怀坦白,问心无愧,唱出来的韵味就是爽朗、舒展的;只是一想到被害的亲生儿子,又抑制不住心底的无限悲痛,在“谁知我舍却了亲儿性命,我的儿啊”一句中,把“亲儿性命”重复了一遍,在第二个“亲儿”两字后,加上两下锣声,把“哭头”巧妙地揉在唱腔里,再在第二个“性命”上,甩了一个带回荡的大腔,才唱出“我的儿啊”四个字。至此,15年来,人们才第一次看到,程婴为无辜的亲生儿子的死亡,嚎啕大哭的样子。马连良就是这样在流利、舒展的声腔里,表露出剧中人无限悲痛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完以后,总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我觉得这样的戏,虽然当时也是新编的,但是却让戏迷非常过瘾!比起听后来那些新编戏,却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现在的诸多新编戏,何时才能成为《赵氏孤儿》这样久演不衰的京剧精品啊!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京剧《谢葆真》:革命女性的传奇人
京剧《东方大港》展时代新意
​现代京剧《长空烈焰》:天涯海角
小剧场京剧《鹿鸣》音乐探索中令人
评新编京剧《梅兰芳蓄须记》​
京剧《等待》大胆的思考与尝试
看京剧《汉明妃》有感
京剧《进京》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学
《兴汉图》演出记 | 金风玉露喜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