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看朱强演出的《清风亭》
国粹京剧   2020-09-16 09:45:46 作者:京剧院扫地僧 来源:带你看京剧 文字大小:[][][]

    离散《清风亭》,白发断肠人 

        哭了一鼻子,却觉得这趟太值了。

        8月23日夜里10:00,长安大戏院,《清风亭》散场,天气预报诚不欺我,雨下得不紧不慢,天地混沌,灯火渐熄。

        站在戏院门口叫车,雨天车少,手机显示前面排了几十位,初秋雨夜,归期无期,倒与今晚这戏配了一脸。

        当晚是北京京剧院演出,京剧马派的《清风亭》。事先未做功课,被微博@芥菜是一棵菜写于2017年的一篇观后感种草,就来了。

        张元秀(朱强饰)和贺氏(黄柏雪饰)是一对60岁年迈夫妻,打草鞋、磨豆腐为生,无儿无女。在周梁桥下拣到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抱回家当作儿子养大,取名张继保。

        张继保长到十三岁,被同学讥讽,回家追问张元秀亲生父母,张元秀半是理亏半是生气,打了他几下,孩子赌气跑到清风亭,恰逢亲生母亲寻子,得知生父在京做官,生母也要进京享福,就决意不跟老夫妻吃豆腐渣,跟生母走了。

        养父悲痛无措,回家告诉养母,老夫妻当下已经73岁,孩子跑了,暮年人生没了指望,只剩下互相指责、怨怼,老太太大病一场,生计荒废,沦为乞丐。二人每到清风亭,都只能无望慨叹,奢望见儿子一面。

        张继保考中状元,生父让他回乡认亲,生母说让他自己看着办,认不认都行。张家老夫妻心里盼着父子相认、苦尽甘来,张继保却拒绝认亲,只赏了200铜钱。老夫妻心如死灰,悲愤无望,双双撞死在清风亭。

        传播学里有个理论叫“使用与满足”,说受众在大众媒体面前不是毫无抵抗力,而是会带着自身动机去接触媒体,这个原始动机就是满足自己的需求。

        我看《清风亭》的动机是什么呢?

        是寻找认同感。

        张元秀和贺氏,从60岁到73岁再到80多岁,他们的心态、他们的取舍、他们的渴望,都附着在两个虚构的个体上,观众明明知道,这戏是假的,可他们的心路历程,又分明是人间真实。

        张元秀是我的父亲,也是我的祖父,是千年时间长河里,江南江北、山东山西、城郭郡县里的普通人家,渴望子女承欢膝下,用打草鞋卖豆腐供养子读书,隐瞒孩子的身世,面对孩子的质问,又别无他法,只能棍棒相加。

        张元秀也是我自己。这戏里,有我的60岁、70岁、80岁。有中国传统观念里,父母对子女的浓稠不得章法的爱与依赖。
故事是从清风亭张继保随亲生母亲离去开始虐的。

        养了十三年的孩子,一遭见到生母,就把养父视作空气,张元秀心想着让他选,虽不知心中有几分胜算,毕竟给自己搏个机会,没想到张继保连个眼神都没留给他,跟着漂亮的生母(窦晓璇饰)走了。

        从这里开始虐。

        这是我第一次沐浴更衣看朱强老师的戏。要是我夸朱强老师的念白特别清楚,恐怕要被戏迷票友笑掉大牙,因为台上的京剧演员,哪个念白不清楚呢?

        可单就听觉而言,强叔的念白有种宏阔的气势,像脚下踩着一座泰山,像驾驶特斯拉突然加速的推背感,像海潮缓缓漫上堤岸,让耳朵觉得,这是一股来自地壳深处的力量,把你缓缓托举起来,内心坦荡,脚底塌实。

        来到唱的部分,就自然将惊艳化于无形。

        关于京剧演员的嗓音和唱功,200年来评论家积累了不下20个四字成语,每个成语搁他身上都合适,又都不合适。

        作为听众,我的感受是:朱强他根本不想炫技,说不定过往数十年来习得的发音技巧都忘光了,他也不在乎观众的掌声,他所立之处并不是舞台,而是年代不详的清风亭,他眼前没有观众,耳中没有丝弦,只有养子离去的怅惘,他不是朱强,他是时间长河里一个失子盼子的老人,他叫张元秀。

        回到传播学理论,看戏也是娱乐,娱乐又分两种,一种是让你笑的,一种是让你哭的。大多数人一头扎进德云社,在B站看沙雕视频集锦,追晋江小甜文,就算看京剧,也要看《龙凤呈祥》《锁麟囊》,太平盛世,皆大欢喜,鲜有人以BE为娱乐,自然冷落了《清风亭》。

        《清风亭》演出当天,票房有些惨淡,观众的兴味和专注度却是空前。近2小时的戏,没有帝王将相、打打杀杀,只有布衣俗世、白发老人,加上一个凉薄养子,穿插几个推动剧情发展的配角。

        场次很散碎,二道幕一会合上,一会分开,我却全程没有刷手机,没有上厕所,心里眼里只有这对无望老夫妻,他叫她“妈妈”,她叫他“老老”,最后双双殒命清风亭。

        《清风亭》又叫《天雷报》,因为最后一场,养子被雷劈死,算是校正了基本是非,给心灰意冷的观众输点血,好让他们走出剧院不至于寻死觅活。

        《清风亭》的故事,让我想起余华的《第七天》,小说里,铁路扳道工杨金彪收养了乘客在火车上生出的孩子杨飞,22年后,生母找到了亲生儿子,把他带回北方生活,儿子与亲生父母格格不入,又回到养父身边,后来杨金彪得了绝症,杨飞辞了工作专门照顾他,杨金彪却不愿拖累儿子,不告而别。

        同样是悲剧,同样是钝痛,两个故事又有不同。

        《第七天》里,养父为了养子跟对象分手,一辈子没再结婚,养子也并未执着于血缘,被生母接走后,毅然回到养父身边,照顾身患绝症的养父。养父不忍拖累儿子,不告而别。杨飞死后,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父亲,最后在殡仪馆里父子重逢,原来父亲死后就在殡仪馆做管理员。 

        一个是对亲情的背叛,一个是对亲情的执念,抛开基因和血缘,讲了两代人之间的情感依附。

        《清风亭》让人泪眼模糊、牙关紧咬、悲恨交加,《第七天》让人痛哭一场、认清世情冷酷,仍心存温暖与善念。

        如果你已经看到这里,感谢你接收了我输出的价值观。假如某一天,朱强再演《清风亭》,五体投地打滚推荐你去看!朱强老师说了:“演一场不容易,看一场少一场。”

        顺便安利我喜欢了18年的作家余华的小说《第七天》,这故事怎么说呢?随时看随时有,眼泪就跟自来水儿似的。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看大连京剧院《秦香莲》
看窦晓璇李宏图《玉簪记》​
青岛京剧《东方大港》两组主演
看现代京剧《长空烈焰》​
为风雷京剧团《舍命全交》叫好
路洁专场演出“艺路澜芳”
郭凡嘉汇报演出惊艳舞台​
《虹霓关》登台长安大戏院
观山西省京剧院梅派折子戏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益生菌哪个品牌好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