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评上海京剧院《将相和》
国粹京剧   2020-11-12 10:03:30 作者:张永祎 来源: 扬子晚报 文字大小:[][][]

老戏新编 推陈出新——评上海京剧院《将相和》

        京剧《将相和》是一部久唱不衰的经典剧目,经过岁月的磨砺和时间的沉淀,越发显得神采奕奕,光耀夺目。近日上海京剧院在宁又上演了一出《将相和》,大气恢宏,荡气回肠,让我们重温和陶醉在似曾相识之中,耳濡目染,耳目一新,有新意,有创意,有深意,有情意。

        《将相和》最初的版本是由剧作家翁偶虹,与王颌竹合作,对传统的三个剧目《完璧归赵》《绳池会》《负荆请罪》,重新改写而成的。当年主要是为北京新中国实验京剧团李少春、袁世海两位艺术家量身定做的,但同时太平京剧社的谭富英和装篮戎两位先生,也邀请翁偶虹为其编写剧本。两个剧团,一京一津,同时上演,遥相呼应。虽在场次安排、唱词内容上略有不同,但本子毕竟出自翁偶虹之手,其基本情节框架都是完全一致的。主要是描写战国纷争年代,缪贤舍人蔺相如,因在完璧归赵和渑池赴会中表现神勇、功勋卓著,被赵王封为丞相。上将军廉颇居功自傲,对此甚为不满,屡次寻衅,蔺相如皆以国事为重,万事忍为先。后经上大夫虞卿劝解,廉颇知道背后的实情,羞愧难当,亲至相府,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辅国。

        应该说,这个版本奠定了京剧《将相和》一剧之本之源,打这以后许多剧团的演出,都是以此版本为标准。剧情从蔺相如封相开篇,直到负荆请罪结局,表达方法虽多种多样,但情节结构万变不离其宗。

        这次上海京剧院在此版本的基础上,又大幅度向前延伸了情节,添加了“完璧归赵”“渑池赴会”的内容,这种选择的本身就代表着编导新的审美取值。其实这两个部分在老版本中也没有漏掉,只是通过虚写的手法,通过人物口中说出来的,但到了这个新版本中就变成了实写,是由人物演出来的,这等于说把以前卷起来的画面,一下子变成了放开来的风景。

        对于新版本的这样处理,说实话,我不太敢苟同。因为剧名既然叫《将相和》,就是应该围绕着将相之间从“不和”到“和”的过程来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老版本的定位是准确的,内容也是切题的,重点更是突出的,把“完璧归赵”“渑池赴会”作为背景来写,也是恰当的,因为如果把它们放在前台来表现,很有可能该表现的没有表现,不该表现的反而得到了表现,这样势必导致喧宾夺主的结果。

        事实上,该剧通过中场休息已基本划定了前后两个部分的分界线,前半部分主要是“完璧归赵”“渑池赴会”,几乎占据了整剧的一半,它们就像天然的屏障一样迎面而来,完全挡住了后半部分的去路,以致本应该重点呈现的“将相和”却只能姗姗来迟。
只要“加戏”就必然会“抢戏”,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编导的初心所能完全控制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编导们偏要作这样的改变,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思前想后,不得其解,后来还是隐隐地感到,他们可能想沿着司马迁的思路来做戏。

        《史记》中确实写了“完璧归赵”“渑池赴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但问题是司马迁是把它们放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标题下来写作的,视野比较开阔,包容量也比较大,凡是涉及到他俩的事情,都可以纳入其中,无论怎么写,可以说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如果聚焦在《将相和》的剧名下面,内容就必须要相对集中,聚焦对准,如果还是无所不包,贪图一网打尽,就势必会造成散光走题。

        所以从一开始观看,我就不由自主地会有一种对抗的情绪与其暗暗较劲,后来随着剧情的逐步深入,编导的良苦用心也逐渐水落石出,我不用再纠结烦恼,也终于拨云见日。

        “完璧归赵”“渑池赴会”“负荆请罪”,确实是三个独立的故事,但在整个叙事体系里面,它们却是一以贯之和密不可分的,彼此的逻辑关系和因果联系都非常紧密:

        第一个故事是序幕,第二个故事是发展,因为有了第一个故事,所以才会有第二个故事,而这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整个过程事事相连,环环相扣,非常清晰地勾勒出了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将相也以从“和”到“不和”再到“和”的全过程呼应着与事俱进。可以看出,老版本采用的是开门见山的模式,新版本营建的是循序渐进的结构,前者是把“将相和”放在聚光灯下,后者是把“将相和”放在落脚点上,殊途同归,异曲同工。

        既然该剧的前半部分是按照原著来还原的,那么我们就以原著的内容作为参照系。该剧通过蔺相如的义正词严、金蝉脱壳,还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等惊人之举,把原著中蔺相如报效国家之志和经天纬地之才,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有过之无不及,特别是对有些文字语言触及不到的具体性和生动性,他们也能别出心裁,娓娓道来,有板有眼,有声有色。

        当秦王得知蔺相如连夜派人完璧归赵,他怒不可遏,命令搬来油鼎,必欲置之死地而快之,只听得他厉声喊道,“你们把他放,放,放……”根据当时气急败坏的仇恨心理和不可一世的帝王霸气,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后面的话,一定是要把蔺相如放进油鼎里,但没想到的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声嘶力竭的声调忽然间化为轻声慢语的绕指柔,说出“你们把他放下来吧”!

        这种突然式的断崖不仅充满着戏剧性,洋溢着喜剧性,也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性。因为是秦王食言在先,蔺相如完璧归赵在后,如果秦王因此杀了蔺相如,也等于诏告天下,秦国是不讲信用之国,所以秦王瞬间发生巨变,不是莫名其妙,而是事出有因。

        对于改编原著的作品,坚持忠实原著是第一原则,要不然就不叫改编了,但改编毕竟还需经过二度创作,除对于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不能改变其基本走向外,也不必事无巨细地拘泥于原著的尺尺寸寸,更何况原著因为古今的时差会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不合理性,对于改编者来说,还有一个与身处时代的契合问题。这就需要在坚持改编宗旨的前提下,也要能够张开想象的翅膀,焊接断开的链条,补足未填的空白,改写不妥的情节,通过戏剧的假定性能够更好地表达艺术的真实性。

        原著中渑池之会是在秦国攻打赵国屡屡得手之后刻意安排的,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寻求和平的方式,或许从某种角度可以成立,但我们总感到未必真实和妥当,最关键是这个事件与上文和氏璧事件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断线再续就需要有所作为,编导在剧中果断地将其改为:秦王在看到假换城真诓璧计谋破产后,听取了大臣的意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这才想方设法邀约赵王到渑池会面。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显然就比原生的情节更能顺理成章,水到而渠成。

        当然,我们强调可以突出改编者的主体思维,但也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完全凌驾于原著之上,特别是对那些已经根深蒂固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不能随意更换。

        我们知道,在原著中秦王要求赵王鼓的是“瑟”,“瑟”就是古代一种有二十五根弦的乐器,它确实有点像琴但绝对不是琴,但在该剧中却把鼓瑟改成了抚琴。这也许是害怕观众不清楚“瑟”的缘故,希望用人们熟悉的琴来代替,其实要说最难认识的还不是“瑟”,而是接下来蔺相如要求秦王击的“缶”,“缶”不是乐器,是一种大肚小口的盛酒瓦器,对于这种罕见之物,我们大概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现实中许多人对此并不熟悉,如果编导真要化雅为俗,何不在把“瑟”改成“琴”的同时,也把“缶”改成“壶”呢?
只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结果是,“瑟”已经改为“琴”了,“缶”却依然如故。其实能不能统筹考虑,还是一个比较浅层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压根儿就不能改。因为《将相和》这篇课文对许多人来说早已刻骨铭心,记得当年老师都要求背诵的,许多人对此记忆犹新。果不其然,刚看到这个改动,坐在我隔壁的观众立马就忍不住了:不是鼓瑟吗?怎么就变成了抚琴呢?有点假吧?

        该剧的后半部分主要是沿用京剧《将相和》的老版本,我也认真地对照了一下,不仅基本情节、人物性格,就连唱词台风也都如出一辙,这也正是老版本定海神针的价值之所在。编导在认真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见解,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增加了一场酒楼释嫌的对垒戏。

        廉颇在将军府中对贾凌和郭盛说,“我命你二人,去到酒楼茶肆,若遇蔺府之客,与他寻个嘶吵,有老夫作主”,但在丞相府里,蔺相如却对自己的门客说,你们如遇到将军府的人,千万要礼让三分,不要与他们计较。丞相府的门客先到酒楼,自然成为座上宾,但贾凌和郭盛是专门来挑事的,迟到了,还偏要后来居上,成为座上客,面对如此蛮横无理,丞相府的门客主动让位,贾凌和郭盛因此得志便猖狂,高声叫了两碟小菜和一壶热酒,就胡饮烂喝了起来,这时丞相府的门客却主动示好,直接给他们加了一份盐水鸭。

       听着演员用南京话讲的“盐水鸭”,全场都会心地哄堂大笑,气氛忽然就变得活跃了起来,其实这种插科打诨并没有分散戏剧的注意力,对于执行本场戏的最高任务始终不偏不倚,也就是说,一定要让门客们说出丞相让将军的真相,然后通过贾凌和郭盛之口,去向廉颇通风报信,这不仅为虞卿的劝和奠定了基础,也为廉颇的转变留下了伏笔,更为进一步升华主题提供了契机。“将相和”也是“门客和”,“将相和”象征着“国家和”,“门客和”代表着“民众和”。

       由此可见,该剧的前半部分主要是情节戏,后半部分主要是心理戏,或者说前半部分的矛盾冲突都集中在推动情节,后半部分的故事发展都凝聚于激荡心灵。这里虽已没有两国交锋的刀光剑影,但一样有着引人入胜的峰回路转。对于廉颇三番两次地挡道阻路,蔺相如虽宽容大量,一再退让,其实心里也很是不爽,堂堂的丞相怎么能遭遇如此无礼,所以私下里也会喃喃不绝,“老将军做事理不端”,“老将军自逞刚强”,但想到“虎狼秦暗算我邦,将相不和必于国家有伤”,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感情,时刻都以大局为重。

        同样廉颇原以为蔺相如被自己“吓破了胆”,后来才知道丞相连秦王都不怕,之所以不愿与自己正面对抗,“皆因是以国为上”。大家知道,秦王对赵国早就虎视眈眈,不敢明火执仗,就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将相不和,秦国必定会乘虚而入。

        廉颇对此恍然大悟,“好一似惊醒了大梦黄粱”,他立刻脱下战袍,心甘情愿,与蔺相如重修旧好。将相之间不约而同的两情相悦,其基本点就是把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恩怨之上,以团结御侮、合力保邦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这个题材之所以这么多年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其根本的原因也就在此。

        需要强调的是,两位演员对人物的心理把握得非常准确,声线也非常漂亮:一个是嗓音浑厚响亮,龙吟虎啸,凸显了廉颇情感外露、豪迈爽直的性格,一个是声腔含蓄蕴致,韵味浓厚,表现了蔺相如重情重义、宽宏大度的风格,他们绘影绘形,绘声绘色,绘词绘句,绘腔绘调,连绵不断的掌声和此起彼伏的叫好声,就是对他们精湛技艺的充分肯定和热情回报。

        可以看出在演出过程中,许多观众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以致落幕之际,依然兴致勃勃,余意未消。主要演员上台谢幕,一次又一次,一趟又一趟,反反复复,来来回回,没想到此刻又波逐浪高,高潮频频迭起。该剧蔺相如的扮演者傅希如先生,甚为感动,为报答现场观众的盛情,他与女琴师先对唱了一段,配合默契,韵味十足,然后自己又飙高嗓门,迸发一曲,声情并茂,行云流水,穿云裂石,响彻云霄......

        人们恋恋不舍,流连忘返,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面庞年轻的票友,对于他们来说,京剧嗜好与生俱来,蕴深植远,寂静喜欢,喧嚣热爱,如饥似渴,如痴如醉。应该说,上海京剧院送来的这顿京剧盛宴,激发起我们由来已久的热情,大家又忍不住痛痛快快地喝了一场,酩酊大醉了一回!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看大连京剧院《秦香莲》
看窦晓璇李宏图《玉簪记》​
青岛京剧《东方大港》两组主演
看现代京剧《长空烈焰》​
为风雷京剧团《舍命全交》叫好
路洁专场演出“艺路澜芳”
郭凡嘉汇报演出惊艳舞台​
《虹霓关》登台长安大戏院
观山西省京剧院梅派折子戏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