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对新时代富连成研究的展望
国粹京剧   2020-12-16 09:48:56 作者: 姜斯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文字大小:[][][]
坚守初心 面向未来——对新时代富连成研究的展望

        作为京剧史乃至中国戏曲史上最重要的科班,富连成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继承的悠久戏曲文化传统,是它留给中国戏曲的重要财富。富连成社(以下简称“富社”)开办的44年间(1904—1948),培养了近十位开创京剧艺术流派的大家,还有众多享誉舞台的著名演员和著名京剧教师。整个20世纪的京剧发展历程中,有近二百位富连成弟子名标青史,他们参与、影响着京剧艺术的流变走向,用精湛的艺术展现京剧魅力,以言传身教延续着京剧血脉,并通过他们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演出,极大拓展了京剧的传播空间。20世纪至今百余年间京剧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可以与富社产生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与之相伴的另一个事实是,相对于富社的重大历史作用,关于富连成社的研究却由于各种原因呈现出滞后状态:研究成果长期停滞不前,大量原始资料有待整理挖掘,由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整个戏曲行业发展陷入困境,富连成研究遂成为“冷门”。学界不应忽视其所承载的戏曲文化与教育传统,要多加关注与研究。

    戏曲研究迎来时代新契机

        进入21世纪,随着2001年昆曲入选首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京剧也入选“非遗名录”,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重新定位,逐渐受到社会关注。特别是近7年来,戏曲获得了国家和各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成为重建文化自信、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抓手。随之而来的是,学界对于数十年来戏曲研究和实践工作进行了深入反思。经过多年的思想碰撞,逐渐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即在戏曲存在诸多发展难题和困境的背景下,更需要回归原点,从重新认识戏曲艺术本体规律、戏曲市场重建、戏曲人才延续、全社会戏曲氛围重塑等多个涉及戏曲存亡的根本问题出发,去考虑未来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方向。而富连成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其对20世纪之后京剧艺术面貌深刻而广阔的影响,其典型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在整个京剧史上独树一帜、无可替代。

        2019年,“富连成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重大项目,为富连成乃至传统戏曲教育研究提供了新机遇。通过对富连成的研究,未来可以将视野拓展至京剧乃至戏曲研究的众多领域,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大体来说,包括如下几点。

        其一,富连成与戏曲教育研究。这是富连成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传统戏曲教育理念与方法,在富社达成了功能最大化,使之培养了各层次人才,成才率之高世所公认。这些人才支撑起了20世纪京剧市场相当的份额,也是在时代交替之际,承担京剧艺术接续重要历史任务的骨干。可以说,近百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富连成的戏曲教育模式是高效的,是符合戏曲人才培养规律的。未来的富连成研究,应该由这些令今人称叹的结果转为追溯原因,直接触碰戏曲人才培养规律的实质。

        其二,富连成与京剧演出史和市场史研究。这是以往富连成研究中经常被忽略的部分。作为科班,富社具有教育机构和演出团体的双重属性,是直接进行市场运营,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成功戏班。富社44年的开办史,事实上也是44年的演出史和经营史、竞争史。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到1948年的北京京剧演出市场,经历过若干次剧烈动荡,在44年的漫长时间里,演出的形式、经营的方法、观众群体,乃至对于京剧的审美取向和趋向,都有相当显著的变化。在这些动荡和变化中,京剧班社不断地重复着结成—解散—重组的过程,唯有出于生存需要和艺术实践必需,始终坚持营业演出的富社,作为一个特殊的演出团体贯穿了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这段历史,为研究京剧演出史、市场史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对象。

        其三,富连成与戏曲文化传统研究。富社是非常良好的传统文化保留与传承载体。戏曲界在历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培训方法、行业规范、演出守则,辗转到民国之初,仅有富社以文本形式完整保存了这些体现旧时戏曲从业者价值取向的规条,并且始终以之贯彻到教育弟子的过程当中。这些规条不但对富社自身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通过富社重新传播和树立,在富社之后成立的诸多京剧教育机构或班社,多以此借鉴参考,或干脆照搬套用,使这些浸润着梨园传统价值观的古老规范,在民国商业化氛围日渐浓厚、愈来愈讲求实利的时代里,仍旧起着约束戏曲从业者群体,增强凝聚力的功效。此外,在演剧形态方面,富社也保留了大量的清末时期演出形式,其中有大量富于民俗价值的仪式和技巧。与此同时,富社长期的演出场地广和楼,在民国时期就被视为保存清代茶园式剧场原貌的唯一范本,这些都可以视为稀缺的、遗产型的传统文化财富,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探索中国更久远演剧传统的坦途。

        其四,富连成与大众媒体及文化传播研究。富社所处的20世纪前半期,正是以报刊、广播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大众媒体飞速发展时期。大众媒体在这一时期深度参与到了京剧发展历程中并产生了深刻影响,富社也不例外。富社众多著名弟子的成长历程,都受到了当时大众媒体给予的复杂外力作用。事实上,大众媒体与娱乐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早已是传播学中的一项分支领域。从文化传播特别是对外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富社在整个民国时期都是中国传统戏曲及其教育方法对外传播的窗口。对来华考察中国传统戏剧的外国戏剧家,富社多次承担过展示与传播活动。今天,研究过往的对外交流活动非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以富社为依托进行的对外交流,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其五,富连成与宫廷戏曲研究。富社所继承的戏曲表演风格和规范中,有浓厚的清宫戏曲文化基因,主要来自富社创办人叶春善坐科学艺的小荣椿科班。叶春善业师杨隆寿在清光绪年间为内廷演剧服务近20年,参与了大量剧目编排、表演设计工作。由于杨隆寿的影响,他开办的小荣椿科班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浓厚的宫廷演剧风貌。叶春善开办的富社,完全继承了小荣椿科班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艺术风格,因此其艺术血脉中具有融于骨肉灵魂的宫廷演剧营养。另外,在1912年至1924年间,即从清帝逊位到溥仪迁出紫禁城之间的十余年,昇平署仍在运作,宫廷演剧仍在进行,这段历史是宫廷戏曲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富社在这段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入宫进行了多次重要演出,而相关情况尚未进行深入研究。从富连成入手观照宫廷戏曲,又或者从宫廷戏曲角度考察富连成,未来都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富连成相关研究或将推动戏曲再繁荣

        在新时代,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富社的历史角色与学术价值,以及开展富连成研究的现实意义,要将富连成研究视为一项长久的、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常研常新的系统工程,乃至一项专门的学问。未来的富连成相关研究工作,需要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基础研究。富连成研究不能成为凌虚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应当建立在丰富、扎实、准确、可靠的基础研究之上,有了坚实的基础研究,才可能得出真正符合事实、符合规律、科学严谨、回归常识的结论。富社活跃的时间在20世纪上半期,正是中国大众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媒体资料,同时也有大量的机构与私人藏品和记载。随着近年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学术资料规模拓展的速度超乎想象,这一趋势应充分利用。此外,还应当重视时代亲历者的口述史,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分资源正在迅速萎缩,抢救性搜集工作的形势非常迫切。

        注重研究成果与戏曲实践的结合。用实践反哺研究,用研究带动实践,进而培养观众、涵养市场、塑造社会氛围。作为一种人文社会科学,戏曲研究与戏曲实践是共生关系,从研究的角度说,开展研究的一项基本目的,就是用研究催生更理想的实践。富连成研究不应当成为脱离戏曲实践的东西,不应当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对往昔辉煌的哀叹感喟,而是应当积极地去尝试解决某些问题,改善某些环境,理顺某些关系,创造更多展现戏曲魅力的契机。

        注重富连成研究学者群体的构建。首届富连成戏曲国际论坛展现出了一种态势,即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对富连成研究产生兴趣并取得了成果,有些视角独特,有些方法前沿性强,有些挖掘了罕见史料,这令与会专家感到欣喜。一个研究领域乃至一门学问,必须考虑如何保持研究活力。唤起更多的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对富连成研究的兴趣,逐步形成有规模的、可持续的研究群体,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遥想百余年前,叶春善、萧长华等老先生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数十年如一日,终于奠定了富连成社雄厚的基础,他们都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京剧教育事业。科班创办之初,叶春善、萧长华、苏雨卿、宋起山、唐宗成等先辈对天盟誓:“各人不为发家致富,只为传留戏班后代香烟,一心为了教好下一代人才,传流不息地把戏剧事业接续下去。”这句誓言成为他们终身恪守并视为神圣的座右铭,而这种奉献精神,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后继者。这种对事业矢志不渝、始终坚持“初心”的精神,正是在新时代支持我们进行富连成研究的根本原动力。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数字技术为戏曲插上焕新之翼​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开拓戏曲艺术新境界​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