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戏剧也需要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 ​
国粹京剧   2020-12-28 09:50:54 作者:陶庆梅 来源:北京青年报 文字大小:[][][]

戏剧也需要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 

京剧《嬴驷与商鞅》供图/北京京剧院 

        近年来,在各种艺术基金的推动下,国内的戏剧演出市场呈现出新的繁荣局面。在以国家大剧院、天桥艺术中心、首都剧场等核心演出与制作主体的推动下,北京的演出市场非常活跃。但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给繁荣的演剧事业一记重创。年初开始,所有演出场所一律停摆;夏季,虽然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率先摆脱疫情,迎来经济恢复,演出场所也逐渐开放,但是,在国外疫情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开放的场所中并没有太多本土原创的剧目可以满足观众的需求。

    1

        正如同在经济领域所需要推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样,我们的戏剧生产也面临一场同样深刻的“供给侧”改革。如何在艺术基金的支持下,以产业链的完整构造,推动本土原创剧目的创作演出,形成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的统一,进而推动戏剧市场高质量发展,成为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2020年12月17日,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发起的培源平台项目,在疫情困扰之下迎来了其启动一周年的时刻,给了我们思考这个问题一个很好的契机。

        培源平台的全称是“培源·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平台”,最初设计想面对的问题,或许就是和我们平常看到的现象一样:许多很有创意的剧本,由于各种原因,诸如投入创作的演出时间不够、剧本通过后没来得及打磨等等,好的创意并没有在舞台上得以实现,演出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创造出一些机制,使得这些剧本还没有立在舞台上的时候,给它更多滋养,既让创作者不留那么多遗憾,也给观众带来更多高水平的演出?

        因此,培源平台可以说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针对“剧本”这一创作源头发起的一项创新性的资助项目。从它的全称即可以看出,它以剧目源头——剧本为出发点,但其资助的核心并不只是一部作品的修改,而是致力于剧目形成与人才培养的体系性建设。这种项目创意,在目前文化艺术基金支持项目中是很少见的。正是因为太新鲜,也就太有挑战——怎么做更有效?我想既是在考验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想象力,也是在考验培源平台运营方宽友文化的执行力。2020年年初突发的新冠疫情,不期而然地给项目的推动蒙上了一层阴影。所幸,项目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受到致命打击。甚至可以说:它不仅适应了疫情防控的客观条件,还在疫情逼迫下主动将网络线上的力量运用到项目过程中,加速了项目的传播。线上线下的合作,使得项目在疫情期间加速运行,并因为主动推动线上传播,获得全新的观众群体。


    2

        培源的成绩从以下一组数据中即可看出:剧目征集期,共收到来自全国95个城市342位编剧的367部舞台剧剧本(含戏曲类作品97部);所有编剧中,25至35岁之间的年轻作者225位,比例超过65%。截至2020年12月中旬,共开展各类孵化活动66场,其中线上公开课8场,剧本朗读活动13场,专家研讨活动22场,片段展示4场,导演工作坊2场,特别活动2场,正式首演15场。在这一过程中,共进行各类孵化活动的线上直播32场。截至岁末,有5部作品完成首轮商业演出,11部作品已签约或进入签约阶段,总体撬动社会投资超过2000万元。

        之所以能在如此短暂的一年中取得这样的成绩,在我看来,这取决于培源在设计之初的一个理念——将产业链的概念贯穿在整个项目执行的始终。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之下,作品的孵化就是立足于对戏剧生态的全面培育,来带动一部作品的形成。形象一点说,为了培养一棵幼苗,不仅要给这个幼苗施肥浇水,而且要从一棵幼苗生长所需的完整生态出发去寻找培养它的有效方法。

        这是一个包含全产业链的开放平台。从全部报名的367部剧目里选出72部进入复评的过程中,参与选择的就不仅仅是业内专家学者,还涵盖了媒体、制作、剧场、票务等不同类型的代表。这样,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部作品的形成,不仅只是来自创作者的个人思考与才华,也不仅只接受业内专家的意见,而是始终要接受来自产业链条上不同环节挑剔的眼光。创作者要不断面对来自戏剧制作、宣发与剧场等等环节的质疑,在回应这些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打磨自己的作品。

        一直以来,我们似乎有一个心照不宣的观念,即戏剧创作具有艺术属性,我们经常说要尊重创作规律,也多指的是尊重作品的艺术属性。但作为一部要搬上舞台演出的作品,它又天然地具有产品属性。具有产品属性的作品,不太可能封闭在创作者个人的意识之中,它必须与产业链各个环节相碰撞。

        在培源平台推进的过程中,这种不同环节、不同目光相碰撞而形成的软性而又带有制约性的意见,逐渐形成了合力。在最开始的背靠背的选本过程中,不同产业链的专家开始还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作品,但由于不同类型的专家渗透在不同组别中,经过汇总之后形成的复审剧目已经显得意味深长。培源更大胆之处在于,在剧目的复审阶段,形成了专家评审与机构评审两个不同的榜单,让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眼光直接相遇。这两个不同的榜单既有重合,也有不同。而复审环节的集中讨论,就是静态的艺术要求与动态的市场需求之间激烈的碰撞。对于戏剧专家来说,这是一个理解市场行为、理解当前戏剧市场逻辑的好机会;而对于市场机构主体来说,可以通过戏剧专家的意见,理解一个项目从较长时间段来看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可以规避一些风险。同时,这种激烈的讨论全程开放在网络之上,接受观众的有效监督。

        因为有了戏剧生态的眼光,选出来的剧本可以说是对不同标准的平衡,避免掉绝对的冒险,但这个以生态视角培育作品的过程并没有结束。在接下来从纸上文本到舞台演出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全产业链的参与——业界63位专家与34家在京头部出品机构深度参与,孵化24部剧本;另一方面,培源将这一过程继续拆解,通过机构参与意见、组织剧本朗读、形成演出片段等等环节,让作品在变成演出过程中不断地听取各种意见。

        在孵化《冰川在末日到来的那天没办法全部融化》这一剧目时,培源还联合出品机构厚浪文化推出了导演招标,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了8位导演选择剧本的不同片段展演。对于创作者来说,每一个来自不同视角观看的意见,都是通过他者的眼光思考自己的作品,甚至是重新理解自己作品的窗口和通道。

        经过这个很复杂也很微妙的过程,以剧本的打磨为基础的剧本朗读、海选导演,既是从产业链视角看待一部演出,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了对于产业链的建设。我相信一部作品的孵化完成,并不是一个项目的终结。一部经过多方视角打磨、多方力量参与的作品及其创作者,很可能在戏剧产业链之外已经具备了更开放的延展空间。这是培源下一阶段的构想,也是考验培源平台能否更大范围地承担扩展戏剧市场的任务。


    3

        近年来,国内戏剧演出市场面临着国外演出大量进入的冲击。从戏剧史的角度观察, 在2005年前后,积累多年的民间戏剧创作力量促成了市场的繁荣期,也形成了“开心麻花”“北方公园”“央华”等知名的民间戏剧品牌。2015年后,随着国家艺术基金激活了院团戏剧创作,并且大规模带动了海外演出进入中国市场,此时的本土原创戏剧反而因越来越同质化的创作倾向出现衰落,外来的演剧逐渐成为中国市场的头部产品。面对这样新的市场状况,我们不能简单回到之前戏剧市场的成功经验,而是更需要以自己的原创能力,与网络、影视等文艺形态形成新的产业循环,为戏剧市场带来新的活力。从这个角度看,培源在孵化的各个环节极为重视网络的力量,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参与。网络技术、网络文艺与网络资本更早地介入戏剧生产,扩展戏剧的外延空间,可能是一个更具创新性的戏剧市场的新起步。

        无论是戏剧创作还是戏剧市场,都是需要广泛力量参与的。我希望培源即将开启的第二期,能坚持这种广泛的产业动员与社会动员,不断根据中国本土戏剧创作与生产的独特条件,创新孵化形态,推动本土戏剧市场的扩容,培养更为强壮的本土戏剧力量。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开拓戏曲艺术新境界​
数字技术放大舞台艺术之美​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灵芝孢子主治功效用法 益生菌哪个品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