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别让违和的“戏曲+实景”关闭观众的想象
国粹京剧   2021-01-07 10:36:55 作者: 来源:北京青年报 文字大小:[][][]

中国戏曲文化周上演“园林中的戏曲” 

别让违和的“戏曲+实景”关闭观众的想象 

        10月23日至29日,2020(第四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北京园博园举办。虽然一定程度上让位于疫情防控的要求,今年的戏曲文化周还是将13处园林空间变为“戏曲园”,邀请36家专业及民间戏曲团体献上约180场演出,以戏曲展演、互动活动、学术研讨等方式完成了“戏曲嘉年华”,传递戏曲的品质之高,和生活之接近,和精神之共通。与很多在疫情过后陆续恢复的文化演出活动一样,戏曲文化周为逆势中让演出发生,提供了一种可能和实践方案。

    对话人:程辉  2020(第四届)中国戏曲文化周艺术总监

    观众心中再造的空间比眼前还美

        北青艺评:今年戏曲周在保证艺术水准和防疫安全之间,会不会有一些纠结的事情,最后呈现的结果和预想差距有多大?

        程辉:今年中国戏曲文化周的方案去年12月底就基本研讨成型了,原本计划在整体保持上一届样态的同时,进一步打造三个不同剧种或者跨剧种、适合戏曲周特质的委约定制剧目,比如尝试让南北昆融合展示等。但是疫情突然间让我们和所有行业一样陷入交困。

        由于防疫需要,今年戏曲文化周规模缩小,演出场地数量减少了约一半,不能像去年那样环环相扣、步步有景,没能如愿实现为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而策划的沿徽剧、汉剧两个剧种地域的历史回溯与对话,没能请来计划中的少数民族戏曲等。

        但是我们不能辜负戏曲爱好者的期许,北京戏曲专业院团毫无保留地集体贡献力量给予了强大支撑,可以说今年的戏曲文化周实现了北京戏曲院团最强实力的展示,另外,民间社团、票友大赛用多样的戏曲样式,丰富了剧种和互动环节,多层面地实现观众、票友与专业团体和艺术家的对话。

        北青艺评:“园林中的戏曲,戏曲中的园林”是中国戏曲文化周区别于其他戏曲节活动的鲜明特点,今年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程辉:在美好的中国园林里面感知美好的中国戏曲,肯定是特别有意趣的一件事,也是中国戏曲文化周创办者极好的创意。从上一届策划伊始,我们就想如何把这个点更大程度地彰显开来,于是就想到了借用在当代剧场中特别普遍的浸没概念。当然这和单纯制造一部浸没式戏剧不一样,戏曲周上演的所有戏曲都是现成的作品,传统戏曲又强调传承,因此不能为了沉浸的概念,就胡乱改戏曲或简单堆放在那儿,必须选择在恰当的环境做合适的剧种剧目和演出样态,让它们气质相符,达到融合的妥帖。

        园博园有一处从山西保持原貌“原封平移”过来的老戏台,质感古朴幽雅,如果随便演个什么戏你会觉得对不起它。于是,去年我们请到了十个“天下第一团”,比如新昌的调腔、山西的耍孩儿。老戏台上演着具有古典审美和民间原始古朴情调的戏曲,感觉就特别对。

        我们还请来了贵州的中国戏曲活化石傩戏,在具有贵州风情建筑前的扇形台面演出,观众临水而坐,舞台上都是真正的民间传人,他们平时就是农民或打工者,但是在自己家族的传承下,上台就是艺术家。在西安园唐代风格高台演出着华阴老腔,为了呼应它的高亢,还请来了一支摇滚乐队和他们穿插表演。

        另外我们还有计划地逐步打造一些有当代剧场特质的剧目,比如去年把北京园做成了像北京老天桥似的环境,进了园子能听到吆喝声,看到各种曲艺表演。园中的中心建筑空间模拟成北京老裕泰茶馆,在里面上演北京曲剧《茶馆》的第一幕。现场观众进门就成了茶客,和演员混坐一起,演员像是观众,观众也是戏中人,甚至可能会参与剧情推进,比如演员与观众的交流直接当作对手戏来演,还有演康顺子的演员向观众求救:“你看我爸要卖了我……”这不仅是适应园林演出的需要,尝试观演关系的改变,也是寻找传统艺术如何挖掘出新的可能。这种方式反馈于演员,又起到了新的“化学作用”。

        今年的沉浸式剧目是中国评剧院的《花为媒》,阮妈和二大娘两个媒婆引着观众进入不同情境,在客厅、闺房、后花园、花堂等场景里,远观近瞧各不同地“探秘式追逐”了一场好戏。

        今年上半年,大家天天和最亲近的人关在家里,情感连接可能变得特别不一样,引发了对亲密关系的更多思考。昆曲特别擅长表演缠绵细腻的爱情题材,北方昆曲剧院就在江南风格的园林里,设计了昆曲中六个表现不同爱情形态的片段,有缠绵、娇嗔的,也有爱而不能、痛彻心扉的,并特别强调在各个庭院楼阁里的“同时”发生,以表达情感的丰富与多面这个主题。

        北青艺评:以前也有过不少“实景+戏曲”的尝试,但是戏曲表演讲究抽象和凝练,把它还原到一个实景中,会破坏戏曲的美感,显得很拙,破坏观者遐想的空间吗?

        程辉:如果随随便便把一出戏放到某个景致里,灯一打,说这就叫浸没戏剧,至于这戏是不是适合在这儿演,和景到底能不能构成新的审美关系都没有缜密考量,既可惜了戏曲,也可惜了景。因此不能为了浸没概念,就简单摆放或置入,那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这次评剧《花为媒》的场地设定,把阮妈去李家提亲,李家老两口打打闹闹的场景放在客厅,观众以涌进客厅的状态近距离观看,就像是街坊邻居来看热闹。张五可的闺房则设置在老戏台上,闺房是私密的,如果外人随便进,情境就不对了。虽然观众观看的距离也很近,但表演空间独立,阮妈在进张五可闺房之前在台前和观众直接交流,但她一旦上台进入了闺房,和观众之间就发生了间离。“报花名”那段,观众隔湖观看,远窥的情境“私密感”也就很自然地出来了。

        所以说要让戏和环境发生关系,并不是和这个具体的房子或者假山发生关系,并不是让观众认为这个故事真的就是在这里发生的,是氛围感带给观众的更加丰富的、美的想象,而不是用实景取代和关闭想象。如临其境和真临其境是有区别的,我相信这种“诱发”会使观众心中再造的空间比眼前还美,还有味道,这也是戏曲艺术本身具有的写意魅力所带来的。


    传递戏曲与生活之接近,精神之共通

        北青艺评:近几年不少地方戏、小剧种、“天下第一团”等来到北京展演展示,拓展观众视野,为地方院团提供更多演出经验和展示空间,去年戏曲周也带来不少地方戏,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演出剧种以京昆评梆曲等为主,从北京这些专业院团的表现来看,有演出内容局促的感觉吗?是如何安排丰富整个演出周期的?

        程辉:今年是京剧领域纪念日很集中的年份,徽班进京230周年,尚小云、荀慧生两位先生诞辰120周年,还是裘盛戎先生诞辰105周年,张君秋先生诞辰100周年。北京京剧院是流派传承的“重镇”,我们就把北京园做成了京剧传承的生态园,还打造出一个传统堂会似的场景。北京京剧院朱强、王蓉蓉、杜镇杰等流派传人现场表演传艺。艺术家们除了演戏,还面向观众讲授京剧的渊源、流派、表演等,受到戏迷们的热烈追捧。

        让热爱戏曲的观众近距离地看高品质剧目,与最喜欢的艺术家直接对话,听演员表达对京剧的理解和艺术经验,是对观众最高的报偿和礼遇。各种直接反馈,又是艺术家和院团平常所难获得的。戏曲文化周的定位是“群众戏曲嘉年华”,这不是简单地用戏曲来联欢,而是在“共融、对话、传承”中,更加深切感受到戏曲之美、品质之高,和我们的生活之接近,和我们的精神之共通。

        很遗憾因为疫情的原因,同时在现场观演的人数受到限制,还好我们利用5G和VR技术的直播,尽可能地做到传播最大化。


    戏曲人的焦虑,可能比其他剧场人更强烈

        北青艺评:您今年和戏曲艺术家及院团一起工作,感觉他们经历了数个月的演出中断后有什么不同吗?

        程辉:现在戏曲还没有完全推向商业市场,国家给予很大扶持。我觉得强调和呼吁市场化的声音,让戏曲人有一种焦虑,可能比其他剧场人的焦虑更强烈。特别是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很多和演出直接挂钩的扶持不能到位。疫情过后,很多院团的应对是快速复排传统戏,有的加快了传人培养的工作步伐,表明疫情期间大家被打破平衡的时候,想的不仅是如何渡过疫情的难关,在思考如何生存的同时也激发思考如何长久发展。按照戏曲在剧场演出中的占比来说,今年线上戏曲的传播规模是超过了其他姊妹剧场艺术的。这是戏曲人的努力,不放过一切机会为自己、为戏曲做传播。

        我特别感动于戏曲人的拼劲。今年的戏曲文化周原定在国庆期间举办,因疫情等原因延到10月底进行,但是各院团已经把这个时间段安排好了演出计划,最多的院团同一天在全市五个地方有演出。但他们不想舍掉展示自己的机会,下午5点戏曲文化周的演出一结束,演员脸上的妆不卸,就立刻赶到剧场晚上接着演。

        北青艺评:疫情客观上把今年的舞台“还”给了中国剧场人,实体演出全面依赖本土,“线上”成为一种更为重要的形式和补充,您认为目前中国剧场行业运转呈现出什么特点和问题?

        程辉:无论是大家对剧场的渴望,观众对剧场人的期待,还是剧场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都是新的挑战。我觉得中国的剧场人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我们中国人特别擅长做一件事,把不利的变成有利的。今年剧场行业的合作更加容易了。因为大家都不容易,也就更能体谅对方的不容易,更加懂得齐心合力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在艰难时刻想出更多的办法分担风险,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想出很多新招,其实对自己的“生存能力”也是一种提升。

        比如,有的团体在刚刚恢复演出的时候就开始线上排练,刚开始能够面对面接触了,就迅速走到一起线下排练。有的投资人说,今年大家都不谈条件先排练,不像以前先签好合同再干活儿,因为大家都知道,能不能演都还不知道,必须先把事做起来再说。

        另外,剧场和演出方之间的合作模式变得更加多样化。有的剧场做出了一些让利,和院团之间共同分担票房。以前这种方式更多的是出于商业盈利的目的,而这一次真的是分担困难和风险,为了鼓励演出方来自己的剧场演出。

        由于大家都蹲在家里需要内容,线上演出和传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利用这样一个契机,推广了剧场艺术。很多年不进剧场就盯着电视电脑屏幕的人,看到大量线上传播的戏剧,让他们重新又想起剧场,想进剧场。同时,线上传播也让大家及时快速地看到当代剧场的发展和变化,看到新剧场人的新作品和新的剧场样态。

        有了这么一段时间的隔离,大家对剧场的情感和思念还是很强烈的。尽管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有人猜测,经历了这么多的艰难之后,会不会对剧场变得麻木。我的态度还是很坚决的,我相信大家回到了剧场一定会重拾那份感动。我没有听到哪个人说,我再次回到剧场觉得麻木,我就看看网上的视频就行了。毕竟,回到了剧场,就像是回到了家,可以彼此贴心沟通的家。文/天真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传统戏曲以新媒介觅得新知音
《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热度持续
从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想到京剧比
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使者
国家京剧院培根铸魂守正创新
青年京剧演员群体的创新探索
京剧谢幕 从无到有的“彩蛋”​
开拓戏曲艺术新境界​
数字技术放大舞台艺术之美​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灵芝孢子主治功效用法 益生菌哪个品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