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马派艺术清源浚流守正创新​
国粹京剧   2021-06-18 10:42:13 作者:朱 强 来源:人民日报 文字大小:[][][]

清源浚流 守正创新

图为京剧《四郎探母》中,马连良饰演杨延辉。

        我们要怀着敬畏之心,去研究体会前辈的艺术创作和实践,准确地传承流派的精髓,完整地表达流派的神韵,认真学习、仔细研磨,学有所本、学有所出

        今年是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诞辰120周年。作为唯一兼列前后“四大须生”的京剧艺术家,他8岁入科学戏,20余岁成名,近60年的舞台生涯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整编排演的《龙凤呈祥》《群英会·借东风》《四进士》《赵氏孤儿》等马派名剧享誉菊坛。他创立的京剧马派艺术独树一帜,流派影响之大、剧目传播之广,在京剧界并不多见。

        马派艺术之所以流传深远、影响巨大,源于马连良先生宽阔的艺术眼界和正确的艺术理念。他曾先后学习谭鑫培、贾洪林、孙菊仙、叶春善、余叔岩等诸多戏曲名家之所长,经过不断琢磨、消化,逐渐充实到自身的艺术实践中。出科后,他经历了社会和市场的锤炼,在已得到同行和观众认可的情况下仍未满足,毅然再次入科回炉深造。“二次入科”这一经历,为他在唱、念、做、打等各个方面,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

        马连良先生腹笥渊博。武生戏、老生戏、靠把戏、箭衣戏、王帽戏、老头戏,样样拿得起;《战宛城》《四郎探母》《石秀探庄》《连环套》《广泰庄》《珠帘寨》《定军山》,剧剧唱得红。而以“衰派老生”做工为主的《四进士》《马义救主》《一捧雪》《清风亭》等戏,更是马先生得心应手、颇受好评的代表剧目。他在舞台上立起的人物、他的唱腔和念白,直到今天仍被大家津津乐道。马派戏的表演常常看似轻松随意,实则严谨细致。在自然诙谐的外表下,招招有范本,处处是规矩,对演员的基本功和表现力有极高要求。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就曾用“面面俱到”来评价马连良先生的艺术修为。

        马连良先生一生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京剧老生艺术的改良和创新。对于如何平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马先生提出:“戏剧要‘复古’,含义要创新。”这正是他在多年舞台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创作理念。无论是对老戏的挖掘整理,还是新剧的创作排演,他都将这一理念落实到了台前幕后的每一个环节。

        《借东风》是马连良先生在科班时学、演的剧目。在最初的版本里,这里只是一段不太重要的过场戏,仅有几句简单的散板。后来马先生听从京剧表演艺术家萧长华先生的建议,借鉴吸收京剧传统戏《雍凉关》的表现方式,将二黄导板、回龙、原板、散板一整套唱腔移用过来,填入新词,充实演绎“借东风”的故事。之后,他不断对其进行丰富、打磨、修改、完善,终于使其成为京剧舞台上的不朽名段。可以说,《借东风》的创作和改编过程,就是马先生在艺术上守正创新、开拓精进的缩影。

        《十老安刘》是一部大胆新奇的马派代表剧目。全剧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淮河营》是根据汉调剧本全新创排的,《监酒令》在京剧老戏的基础上对部分唱腔进行了调整,《盗宗卷》则维持了骨子老戏的传统风貌。整出戏既富古韵,又含新意。特别是新编的《淮河营》中,专门为主角蒯彻设计了被戏迷誉为经典的“此时间不可闹笑话”和“辞别千岁长安转”等唱段。还有与刘长辩理时大段成套的念白,立体展现这位“舌辩侯”的爱国忧民和机智灵敏。马先生在演出前还借助了当时流行的唱片技术为这部新戏“造势”,取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赵氏孤儿》是马连良先生晚年创排的集马派艺术之大成的经典作品。这出戏不仅在唱腔、表演上有诸多突破创新,服装、造型的设计方面也煞费苦心。比如,过去老生的扮相都是黑网子打白发鬏,结绳处也用黑绳拴结,方便但不甚合理。马先生早年就使用白网子配白发鬏的扮法,使头饰颜色更统一、视觉观感更漂亮,也更接近生活状态。而“说破”一折中的程婴在白发鬏中间用红绳做结,是马先生追求艺术美的又一发明,据说是由丹顶鹤头上的一点红引发的灵感。程婴这场戏的扮相是居家状态,一身素褶,一双白大袜,结蓝腿带,配青色或香色皂鞋,显得清素、简朴。有了头顶的一抹红色,这个人物的扮相马上就让人耳目一新、醒目提神了。

        马派艺术不仅代表着马连良先生个人的艺术成就,更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京剧乃至中华戏曲的精华。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作为马派艺术传人,我深知传承责无旁贷,也深感责任重大。

        传承马派艺术,首先要学习马连良先生的艺术理念,要有牢固坚实的基本功、广博深厚的知识积累,更要有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我们要怀着敬畏之心,去研究体会前辈的艺术创作和实践,准确地传承流派的精髓,完整地表达流派的神韵,认真学习、仔细研磨,学有所本、学有所出。对前辈所留下的资料,要多看版本、多做比较,追本溯源、去伪存真。

        传承马派艺术,最重要的,是要学习传承马连良先生的创新精神,提升综合审美素养,在充分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广采博纳、兼收并蓄。新剧目、新角色的创作要与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和中华戏曲的欣赏接受习惯相匹配,符合观众审美需求,要与戏曲擅长的表现方式融合,充分展现本剧种、本流派的长项,在厚积薄发、历久弥新的实践积累中自然升华出辉煌灿烂的艺术光辉。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京剧《谢葆真》:革命女性的传奇人
京剧《东方大港》展时代新意
​现代京剧《长空烈焰》:天涯海角
小剧场京剧《鹿鸣》音乐探索中令人
评新编京剧《梅兰芳蓄须记》​
京剧《等待》大胆的思考与尝试
看京剧《汉明妃》有感
京剧《进京》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学
《兴汉图》演出记 | 金风玉露喜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益生菌哪个品牌好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