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首都京剧院团的变迁
国粹京剧   2021-08-15 09:09:25 作者: 来源:网易号 文字大小:[][][]
老沈聊戏:首都京剧院团的变迁

        解放初期,北京的京剧舞台十分活跃,京剧是群众主要的娱乐项目,国庆、春节或其他重大活动时,国家举办文艺演出加以庆祝,名家主演的京剧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京剧市场需求如此巨大,各类京剧院团就应运而生,演出队伍庞大而繁杂。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设立了戏曲改进局,戏曲改进局下设京剧研究院,1951年4月3日京剧研究院更名为中国戏曲研究院。对外演出的名称是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1953年,工作团以“中国京剧团”名义对外演出。中国京剧院于1955年1月正式成立,梅兰芳任首届院长。最初的主要演员有叶盛兰、杜近芳、李和曾、李宗义、张云溪、张春华等。

        解放前的旧戏班纷纷改建民营剧团。50年代,活跃在北京的剧团有:四大名旦各自领导的剧团,梅兰芳剧团、程砚秋剧团、尚小云剧团和荀慧生剧团。四大须生也先后组建剧团:自香港回来的马连良1952年8月组建马连良剧团。谭富英的同庆社与裘盛戎的戎社合并成立太平京剧团,后改为北京市京剧二团。杨宝森的宝华社改为宝华京剧团,奚啸伯1952年组建啸声京剧团,后奚啸伯京剧团。四小名旦中李世芳已故,其他三位也有自己的剧团:张君秋从香港回来组建联谊京剧团,后来为北京市京剧三团。宋德珠的颖光社后改颖光京剧团,毛世来1949年组建和平京剧团。

        李少春和袁世海的起社和叶盛章的金升社1950年6月组成新中国实验京剧团,后整体加入中国京剧院。李万春的永春京剧团,1950年改为首都实验京剧团,1952年为北京市京剧一团。吴素秋1952年组建首都人民京剧团,后改北京市京剧四团。赵燕侠的燕鸣社改为燕鸣京剧团。

        此外还有李元春的春秋京剧团、徐东明的明社后改明来京剧团、赵荣琛的大风京剧团、郭少衡的燕都京剧团、李鳴盛的进步京剧团、姜铁麟的青年京剧团(姜铁麟后加入吴素秋的市京剧四团)、管绍华的国华京剧团、南铁生的民生京剧团、虞仲衡的同和京剧团、李金声的燕声京剧团、毕谷云的红星京剧团、王玉蓉和小王玉蓉的蓉青京剧团、童芷苓的大众京剧团、言慧珠剧团、李世济剧团、梁益鸣的鸣华京剧团、彩头班新兴京剧团。此外,还有董玉苓和郭少衡的燕都、周云亮的群力、臧岚光的红光、许翰英的新华、赵金蓉的胜利、江世升和米玉文的先锋、尚凌云的凌明、筱翠花的群艺、曹艺斌的新艺、云燕鸣和黄玉华的新生、丁至云的虹云、王素琴的荣艺、林玉梅的艺林、李砚秀的砚社、王则昭的新声、梁慧超的新宁、薛浩伟的革新、虞仲衡的兴隆、董文华的丽群、宋玉声的联谊等京剧团不一而足。这些剧团都是根据首都报纸刊登的演出广告上收集下来的,有些剧团是否属于北京尚待核实。

        需要说明的是,50年代初这些见报演出的民营剧团虽然数量众多,难以确切统计,但演员整体人数有限,因为这些剧团仅仅主演是固定的,而大量配演和班底演员的流动性很大,很多配角都是同时在多个剧团兼职。主角一离去,剧团也就散伙了;或者主演走了,剧团名字还在,由其他人当主演。

        到了50年代中期,北京市的京剧演出团体做了很大调整,剧团数目大量压缩,剧团体制管理改善,人员基本固定不可随意流动。最重要的调整是马连良剧团和谭富英、裘盛戎的北京市二团合并,1955年底成立北京京剧团,随后张君秋的北京市三团(1956年)和赵燕侠的燕鸣京剧团(1960年)加入,北京京剧团形成马谭张裘赵五大头牌的强大阵容。李世济也加入了北京京剧团。

        1958年杨宝森和奚啸伯相继离开北京。杨宝森到天津与历慧良合作,奚啸伯在北京市四团与吴素秋合作,后又去了河北。宋德珠1954年调沈阳,后调长春,1959年到河北石家庄教戏。剧团调整还有:李元春离开了春秋京剧团,1957年9月和李韵秋组建了北京青年京剧团。程砚秋去世后,程剧团报散,根据周总理指示,赵荣琛、王吟秋调入青年京剧团继续演出程派戏,剧团实行国营制。春秋京剧团则由董文华等担任主演继续演出。毛世来1954年短期加入市一团于1955年离京前往吉林。燕都和燕声京剧团合并组成李金声、郭少衡、董玉玲、窦兰芬主演的联谊京剧团。徐东明的明来京剧团与市一团合并组建新华京剧团,下放到崇文区,徐东明任团长。宋德珠去了石家庄。这段时间为数众多的剧团因主演离开北京,剧团随之纷纷解散。

        这时候中国京剧院也进行了调整,李鳴盛、李丽芳等组建的总政京剧团1955年下放到北京,曾以“北京京剧团”的名义短期演出,后并入中国京剧院,成为四团。这个老四团1958年调往宁夏,成立宁夏京剧团。在京的三个团分别是李袁叶杜的一团、李和曾、张云溪、张春华的二团和李宗义、李慧芳、叶盛章的三团。

        1959年中国戏校和北京戏校首届学生毕业。中国戏校毕业生除了赴外地的之外分了两拨,孙岳、杨秋玲等去了中国京剧院,组建青年剧团(即四团),钱浩梁、刘长瑜等去了中国戏校实验京剧团。北京戏校毕业生最初分到梅(李玉芙、李崇善)尚(李翔)荀(孙毓敏、张学津)各团,一年后又集中起来成立了北京戏校实验京剧团。

        60年代初,北京的剧团再次调整。中国京剧院三团1960年下放到北京市,主要是充实梅、尚、荀剧团,李宗义、李慧芳、叶盛章、王泉奎等加入梅剧团。接着一批剧团精简和下放外地:李万春的新华京剧团前往西藏,一年后又调往内蒙古,并在那里扎根。吴素秋的剧团调往沈阳,不久吴素秋又从沈阳回到北京,作为“吴素秋演出小组”在尚剧团联合演出。毕谷云的剧团调往辽宁本溪,新兴京剧团调往新疆。此外,联谊京剧团下放到北京市朝阳区,1960年更名为朝阳京剧团。梁益鸣的鸣华京剧团下放到宣武区。

        此后,北京的剧团再次调整,1963年底梅尚荀和青年京剧团四家合并成“四联剧团”,因有北京京剧团在先,故定名为北京京剧二团。此时梅兰芳已故去、尚小云去了陕西、荀慧生退休去了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这次调整中,叶盛章、刘连荣、朱斌仙等一大批老艺人离开舞台到北京戏校教学了。1964年,吴素秋、姜铁麟、虞俊芳等加入鸣华京剧团,并改建为新燕京剧团,吴素秋为团长,剧团全部演现代戏了。

        文革中北京京剧团成为样板团脱离了北京市,但名称依然是北京京剧团,那么北京京剧二团的名字就不合适了,故随之改名为北京市京剧团,表明是市属剧团。样板团的待遇高,所以有人调侃说:“多一市不如少一市。”1970年还成立了战友京剧团,属于部队,演员大部分来自中国戏校毕业生。

        文革后,北京的京剧院团发生了极大变化。北京京剧团《杜鹃山》剧组大部分人调入中国京剧院一团,李世济调入中国京剧院二团,刘秀荣、张春孝、李光、李维康、耿其昌等组建了中国京剧院三团,中国京剧院后改名国家京剧院。演《沙家浜》《杜鹃山》的北京京剧团与北京市京剧团合并组建北京京剧院。原北京戏校实验京剧团恢复建制为北京实验京剧团,后并入北京京剧院。吴素秋、姜铁麟离开新燕京剧团调往北京京剧院,李万春从内蒙古调回京也进入北京京剧院。新燕京剧团更名为北京风雷京剧团,李鸣岩为团长。

        如今北京的京剧院团大为精简,国家京剧院由四个团缩减为三个(李胜素的一团、李海燕的二团和张建国的三团),北京京剧院六个团压缩为三个(王蓉蓉的一团、李宏图的梅兰芳京剧团、迟小秋的青年团)。还有松岩领导的风雷京剧团和丁晓君为团长的战友京剧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益生菌哪个品牌好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