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皖西老区发现红军时期京剧剧本《七夕泪》​
国粹京剧   2021-09-05 09:12:18 作者: 来源:文旅中国 文字大小:[][][]
皖西老区发现红军时期京剧剧本《七夕泪》

        近日,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在整理库存文物时,发现一本由成仿吾参与修订的红军时期大型京剧剧本《七夕泪》。文本为15场次,小16开本、油印,文字为竖印本、纸线右侧装订,38页。这是一份罕见的、十分珍贵的红军革命时期的戏剧作品,是在中国苏区文艺的萌芽和发展时期,由苏区文化部门领导、专业作家和苏区文艺工作者共同打磨的一部较为成熟的戏剧作品。

        《七夕泪》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苏区在从事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的同时,还进行了革命文化建设。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委员会组织文艺工作者利用大别山区民间文艺的传统曲调,创作了《送郎当红军》《反动派吵嘴》《八月桂花遍地开》等革命歌曲和新编剧目,既活跃了部队文化生活,又播下革命文艺的种子。据不完全统计,鄂豫皖苏区的红色戏剧发展高潮时,演出团体40个以上。1931年秋至1932年9月,商城县“红日剧团”先后调归中共皖西北道委、鄂豫皖省委和红四方面军领导。剧团全体文艺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的封锁线,深入到前线和苏区各地,为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宣传演出,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鄂豫皖苏区。

        《七夕泪》这部戏创作于1931年,内容充分反映了土地革命时大别山农村阶级斗争的现实。红军、佃家、农民共同努力,镇压了恶势力,主人公家庭团圆。而穷人打土豪、分田地,上山加入红军……团圆之日正值农历七月初七,故名《七夕泪》。该剧证明了苏区的红色戏剧实现了由简单粗糙的原始化文本向具有文学性艺术性的专业化作品转变,使红色戏剧真正成为鼓舞苏区军民反击敌人“围剿”的战斗号角。

        《七夕泪》的出现,是当时苏区根据地文化创作繁荣的重要表现和重大成就,见证了革命文化的优良传统及其历史作用。该剧在鄂豫皖苏区首府新集及苏区重镇麻埠、金家寨、古碑、七里坪、商城城关等地演出,艺术感染力很强。

        《七夕泪》剧本封面上署名丁兆一。《七夕泪》最后修订者为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鄂豫皖省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主席成仿吾。成仿吾是创造社著名作家,担任过中共旅欧支部领导成员,是中共旅欧支部机关报《赤光报》的编辑,他根据中央任命于1931年11月7日到达鄂豫皖苏区首府新集。

        据了解,当时《七夕泪》油印成册,共30本。现仅见的这一本由金寨县南溪镇丁家埠曾家湾的曾静华保存了下来。曾静华曾在鄂豫皖苏区文化部门工作。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