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常州市京剧团沿革
国粹京剧   2021-11-23 11:19:45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网易号 文字大小:[][][]
常州市京剧团沿革

        京剧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常州的流传,也有一百多年了。

        常州最初的京剧组织,是业余京剧爱好者组织的“票房”。晚清年间,常州就有一些昆、弋爱好者和曲学研究者。其中成就卓著的要数赵子敬(号逸叟),有“常州一枝笛”之说。他的歌喉极佳,且能粉墨登场。民国初年进京,在京都(北京)组织“言乐社”等剧社,悉心培养了韩世昌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以后还有蒋君稼、汪剑依等名票友。

蒋君稼与梅兰芳

        常州的“票房”很多,较早的有创设于三十年代的“声声社”,以后影响较大的有“斌和社”“龙吟社”和“龙成社”。“斌和社” (它的前身是“斌社”)成立于抗战时期,原址在磨盘桥,社长吴子镛,由一些资本家、高级职员组成。该社行当整齐,组织健全,并聘请了瑞德宝、赵化南等名家做老师。主要演员有焦吟松(程派)、黄克宝(梅派)、费心廉(马派)、张洪声(麒派)、贾剑达等人,有的“下海”后,成了颇有名望的演员。演出的剧目有《失空斩》、《宝莲灯》、《三娘教子》、《洪羊洞》、《搜孤救孤》,《龙凤呈祥》等。“龙吟社”(它的前身是“青风社”)成立于1948年,原址在西门石龙嘴上,以粮行职工为主,有周庚雨、丁五顺等演员,经常演出《金水桥》、《打渔杀家》、《打严嵩》、《玉堂春》,《武家坡》等剧目。

        “龙城社”成立于抗战后,原址在原市委食堂,社长蒋君稼。蒋君稼的伯父蒋维乔也爱好京剧,他通过宣统皇帝的哥哥溥侗的关系,拜名旦田桂凤等为师。有一次,蒋君稼演出《孝义节》(《祭长江》)时,京剧大师陈德霖称赞他:“行!”于是收为弟子。从此蒋君稼以他清脆甜美的嗓音而名噪京都。

        解放后成立了“常州市业余京剧社”、“友声社” 等剧社,经常演出《捉放曹》、《武家坡》等剧目。

        常州这些“票房”无论在保存和发扬京剧艺术的优秀传统,以及在培养人才方面,都是有功绩的。

        常州的专业京剧团体是常州市京剧团,它的前身叫常州红星京剧团。该团成立于1935年,名叫“万胜堂”,班主姜金鸿。姜金鸿于1916年生在常州,父亲姜银山是唱架子花脸的,1934年病逝,便由姜金鸿重新组班。由于抗日战争爆发,以及姜金鸿缺少管理经验,不到二年时间,“万胜堂”就散班了,剩下十六个人流落到苏北四墩子一带避难,以演出《探寒窑》等小戏糊口,几乎中途夭折。不久,十六人回到常州,在北乡、西石桥、宜兴张渚山区演出。在山区演出时,因日寇经常扫荡,白天剧团隐蔽在山沟里,夜里出来为新四军和广大农民演出,新四军不仅保护演员的安全,还经常上台慰问。

        1944年后,剧团组班“中央舞台”,此时颇具规模。主要演员有焦鹏之(长靠)、李又春(红脸)、范春楼(武生)、刘之海(老生)、康慧秋(花旦)、王少楼(武生)、吕君樵(老生)等人,经常演出《罗丝峪》、《九江口》、《哪叱闹海》等剧目。

        在旧社会,广大演职员工在政治上没有地位,受人歧视;在生活上朝不保夕,十分困苦。许多的演员为生活疲于奔命,除了演戏,还得以经营小商小贩赚钱谋生。由于剧团演员较少,设备简陋,常在乡村庙台或广场演出,俗称“草台班”。演出剧目着重武打,表演风格比较粗犷,舞台气氛火爆、热烈。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时,剧团正在遥观巷,演职员工为南下的大军指路。为了欢庆胜利,剧团随即进城在常州大戏院和贻园演出。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当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京剧团,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关怀,立即派遣干部到剧团协助工作,逐步调整了机构,建立了各项制度,建立和发展了党、团组织,进行了改人、改戏,停演了一些内容反动,艺术水平低下的剧目,积极排练新戏。

        1950年11月,常州市京剧团正式成立,前身为鸿记京剧团,初名常州市红星京剧团。1951年7月,隶属常州专区文联,改名常州专区文联红星京剧团。1953 年3月建立分团,年底,复名常州市红星京剧团。1955 年5月在常州市登记。6月,分团在泰州市登记,改名为泰州市红星京剧团,年底改名为常州市红星京剧二团。1959年建常州市京剧院,下设一、二两团,全民所有制,1962 年撤院,始名常州市京剧团,集体所有制。1963年,自设学馆,招收学员29名,配备教师10名。1984年在清潭路建成团部五层大楼,建筑面积2385平方米。

        历年来,先后组织广大演职员工参加各项重大政治运动,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提高了全体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有的同志还被选为市人民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剧团经常上山下乡,深入到农村、部队、工厂,为广大工农兵演出。剧团早期以苏南和杭嘉湖地区为主要演出基地,长期流动于乡村集镇。以后演出地城逐步扩展,延伸到江西、安徽、山东等地。

        解放后剧团一度人才荟萃,演出质量较高,在江浙一带影响很大。当时曾来搭班演出的著名演员有黄桂秋(花旦)、李慧芳(花旦)、童芷苓(花旦)、周信芳(老生)、盖叫天(武生)、张美娟(刀马旦)、王全芳(武生)、明毓琨(老生)、汪梦兰(花旦)等人,演出《四杰村》、《长坂坡》、《追韩信》、《斩经堂》、《跑城》等剧目。

        其间,1951年著名女武生荆剑鹏进团,进团前荆剑鹏随父亲荆玉堂(小阿金)组班“庆升舞台”,在杭嘉湖一带演出。1956年著名刀马旦白玉艳进团。她们演出的《落马湖》、《荒江女侠》等剧目,在观众中享有盛誉。

        从组班演出情况看,剧团经常在苏南常州、无锡,苏州,金坛、溧阳、宜兴等地水陆码头和农村流动演出。由于这一带是水网地区,演出用的服装、道具就装在木船上,通常是班主用船一只,搭舞台木板、衣箱用船各一只,演职员用船数只,以此组成一支小小的船队,穿行在江湖河汊之间。

        戏目的排列一般是老生戏开场,其次是武生戏、老生戏、长靠武生戏,最主要的轴戏放在中间,多是全本花旦戏。最后以“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结束。

        连台本戏是一种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的戏剧形式,常州市京剧团一直以演连台本戏见长。曾先后排演了《乾隆皇帝下江南》、《宏碧缘》、《七侠五义》、《荒江女侠》、《水泊梁山》等剧目,1957年,《封神榜》在南京金陵剧场演出时连演半年,观众反映十分强烈。

        解放初,沿承京剧水路班传统,常演连台本戏,还有剧目《乾隆传》(13本)、《花碧莲》(13本)、《水泊梁山》(19本)、《荒江女侠》(6本)、《封神榜》(7本)等,计12部82本。1953 年,选取《水泊梁山》部分内容,并参照北京荣宝斋本,编演《三打祝家庄》。此剧演出历时30多年,先后有四代演员参演,四进上海,久演不衰。
        50年代创作改编的剧目还有《李闯王》、《白毛女》、《唐荆川歼倭记》、《战运河》、《赵一曼》等。60年代,创作改编《汾水长流》、《小足球队》、《海防线上》、《焦裕禄》、《修枪记》等一批现代戏。

        1953年12月,剧团首次进上海,演出《三打祝家庄》第一批剧目,到1954年7月历时7个月,《新民晚报》先后发表5篇文章,对剧团和剧目进行评价。1957 年3月,在南京明星剧院演出连台本戏《封神榜》,连演半年。

        50年代,剧团还广泛进行艺术交流,和盖叫天、周信芳、新艳秋等拼台演出。1957年4月,《七星庙》、《截江夺斗》、《太白醉写》、《芒砀山》、《圮桥进履》等剧目参加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白玉艳、荆剑鹏获演员一等奖,陶文娟、明毓琨、王全芳、孙鹏麟、关松安、陶素娟、汪慧洲、唐韻楼获演员二等奖。1958年,唐韻楼、刘志衡随上海京剧院赴东欧各国演出。1959年,《孙尚香》(改编执笔金世禾、主演谢虹雯)参加镇江专区专业剧团会演,获剧本一等奖,演出一等奖。

         为发扬京剧流派艺术,1961年起,先后有明毓琨、孙鹏麟拜周信芳为师,白玉艳、汪梦兰拜顾申伯为师,陈梅兰拜荀慧生为师,杨小芹拜杜近芳为师。现代戏《修枪记》(集体创作,主演明毓琨)曾先后于1965年和1977年两次参加江苏省戏剧会演。1977年,创作《小刀会》,在戚墅堰首演,全国有20多个剧团派演员前来观摩,并陆续移植演出。

        1979年 10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全团组织京剧流派展演,不少老演员献演拿手戏。1980年8月,参加常州市专业剧团青年会演,刘全、杨小芹,孙畹清、董明华获一等 奖。1981年,恢复与知名演员拼台演出的形式,和上海京剧院张学津、王梦云等联合演出。1984年,创作新编古代戏《洪佩玉》(编剧阎燕兰,主演孙小玉),并且参加常州市专业剧团创作会演,获创作二等奖。1985年,和香港邓宛霞合作演出。

         1988年,青年演员吴秋萍参加全国首届青年京剧大奖赛荣获江苏赛区一等奖和全国银屏奖。1990年,吴园园获全国青年演员大奖赛江苏赛区二等奖,朱蓉兰获三等奖。

        常州市京剧团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特殊的原因被解散。纵观京剧在常州文化界的光辉历程,京剧团的消失,不得不说这是常州文艺事业的一个很大的遗撼。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益生菌哪个品牌好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