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鼙鼓声中思前贤——纪念王瑶卿先生
国粹京剧   2021-12-15 09:50:12 作者: 来源:早安京剧 文字大小:[][][]


马少波:鼙鼓声中思前贤 ——纪念王瑶卿先生

        远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前辈艺术家继承和发展我国悠久的戏曲传统,由徽调、汉调、秦腔、昆曲逐步形成了集戏曲艺术之大成的北京的皮黄戏,即后来的京剧。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是完成这一变革的代表人物。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京剧在北京舞台上,取代了昆曲、弋腔的地位,人才辈出,提高了京剧表演艺术水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演唱和表演艺术革新家谭鑫培和王瑶卿,一生一旦,对后来京剧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稍后又以梅兰芳为代表的革新家们的创造实践,在艺术上不断加工,继续承前启后,开创了一个向全国流传的鼎盛局面。

        王瑶卿先生的盛年,正当清代光绪年间,那时京剧艺术经过蓬勃的创成阶段之后,在形式上已经逐渐趋于定型。除极少数前辈艺人锐意革新以外,多是墨守成规。以旦角来说,那时候,青衣旦、玩笑旦、刀马旦、刺杀旦、闺门旦、武旦各行分界是很严的。青衣旦原为正旦,依例不许兼演其他旦角。青衣旦扮演的大多是贞女节妇,在表演上严格规定“行不动裙,笑不露齿”,一般的举止十分拘谨,“只许双手捧着肚子傻唱”(瑶卿先生语),因而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生动的表情和细腻的动作。各旦行在表演要求上各有所偏,这样严格的分工,有碍于完整地生动地创造人物,表达感情。瑶卿先生的前辈艺人和同辈艺人如梅巧玲、余紫云、时小福、路三宝、李紫珊、陈德霖等为了打破这种界限,都曾作了一定程度的努力。

        应该说,明确地从人物出发,坚决突破这种限制,是从瑶卿先生开始。如他演的《长坂坡》、《打渔杀家》、《枪挑穆天王》、《十三妹》、《二堂舍子》、《四进士》、《梅玉配》、《得意缘》等传统剧目,无一不在剧本上作了若干改进,在表演艺术上也有很大的加工提高。他在中年整理重排或新编的《荀灌娘》、《庚娘》、《花木兰》、《雁门关》、《万里缘》、《金猛关》、《江南捷》(即《梁红玉》)、《棋盘山》、《琵琶缘》、《福寿镜》、《天河配》、《樊江关》、《烈火旗》、《缇萦救父》等大批剧目中,首创了熔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炉的“花衫”行当。这种准确地表现剧情、刻画人物的表演方法,增强了生活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为京剧舞台艺术开辟了面目一新的境界。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诸位大师是在他的熏陶和影响下,各自通过创造实践,锐意革新,奠定了“四大名旦”的艺术地位,更加发展了京剧旦角艺术的。梅兰芳同志谈到早年青衣不重表演的情况时说过:“青衣这样的表演形式保持得相当长久,一直到前清末年,才起了变化。首先破这一樊篱的是王瑶卿先生。他注意到表情与动作,演技方面才有了新的发展。可惜王大爷正当壮年,就‘塌中’了,我是向他请教过而按着他的路子完成他的未竟之功的。”

        王瑶卿先生在表演上特别讲究“心戏”,注重“戏文”、“戏情”、“戏理”。他不但能够准确地掌握剧中的规定情境和人物的性格、感情,而且善于运用技巧,精练地刻画人物,表现生活。他不仅丰富了表演,而且更提高了唱工,使声容互相配合地表现感情。他主张“死戏可以活唱,死戏可以唱活”。他对于不少的冷戏和不重要的角色,如他扮演的《长坂坡》中的糜夫人、《搜孤救孤》中的程娘子等,不但表演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而且专心钻研,大为丰富了表演艺术。他常说:“我素来不拣角色,无论戏多戏少,戏轻戏重,我都唱。我认为路是人走出来的,戏是人唱出来的。哪怕是一出小戏,只要肯用功夫去体会,一样可以唱出采声来。如果专找重要角色扮演,唱不好也是砸。”他胸襟宽博,不拘一格,不肯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他最反对“派别”和墨守成规,常说自己是“南北合”。他曾这样说过:“人家问我是什么派,我说我是杂派!一个学艺的人,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就会觉着路子宽了。若是钻进派别的牛角尖,依样画葫芦,那是一辈子没出息!”

        瑶卿先生在早年除了剧本和表演艺术的创造之外,在唱腔、服装、扮相各方面也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若干创造性的改进。瑶卿先生曾说过:“凡事总得有个冲劲儿,怕烧着、烫着、怕挨骂,保管一事无成”。这种精神,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他曾指导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学校和中国京剧院排演过《柳荫记》、《白蛇传》等许多戏,在创造唱腔、身段方面,都有突破旧规的出色成就。

        瑶卿先生早年就收过弟子,四十六岁那年,因嗓音失润,结束了自己的舞台生活,就全力以赴地传授剧艺。一生门墙桃李达数百人。全国解放后,他以近七十岁的高龄积极参加戏曲改革工作。1949年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并在戏曲实验学校担任教授,1951年任校长。他全心全意地领导全校师生为戏曲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从未间断过教学,教学方法耐心而又严格。他教学的主张是:1、量体裁衣,人尽其才;2、要教好戏,要学好戏;3、学不取巧,教不藏私;4、要有心戏,演谁是谁;5、身段注重腰腿步,动作注重水袖,表情注重眼神。“手、眼、身、步、法”、“字正腔圆”,全面训练;6、反对机械摹仿,标榜派别。

        王瑶卿先生在艺术上有卓越成就,有深刻见解,他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记得他在就任戏曲学校校长的大会上激动地说:“我已经是七十一岁的人了,看到了新中国,看到了艺人翻身,国家瞧得起我,我还有什么说的呢?我只有发誓献身于人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同学们,你们要好好地学习。凡是我所学所会的,将毫无保留地倾囊以赠!”事实证明,瑶卿先生完全实践了他的誓言。1953年8月他突然患了脑溢血症,我赶到寓所看他时,他神智很清醒,但是已经不能说话了。此后,他在医院住了八个月,我每次去看他,他都用无声的语言传达他因不能工作深为焦急的心情。

        瑶卿先生不但是卓越的表演艺术家、教育家,而且在戏曲的编导、作曲方面也有非凡的才能和出色的成就。他在六十年中所表现的创造革新精神、培养人才的负责态度,在我国戏剧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人民日报1981年10月23日 第8版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