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曲调分为西皮与二黄。
西皮的曲调比较激越活泼,京胡定弦为低音6和中音3。另一个特点是弱拍起唱,京剧的唱腔节奏分为板眼,强拍为板,弱拍为眼,所以我们说是“眼”上张嘴,眼起板落。
二黄的曲调比较平稳、深沉。京胡定弦为低音5与中音2;还有一点与西皮不同,唱腔是板起板落,因此唱腔也比较工整。
此外还有反二黄,是把二黄降低四度来唱,即把52弦转为15弦,转调后,调门降低了,音域也就加宽了,故尔唱腔起伏跌宕的幅度也就加大了,显得激昂悲壮。
南梆子基本属于西皮范畴,比较轻快柔媚,多用于旦角和小生。
四平调曲调平滑流畅,与二黄的定弦一样,虽然只有原板一种板式,但变化无穷。
京剧唱腔的板式决定唱腔的节奏
西皮有原板、慢板、流水、快板、导板、二六板、散板和摇板等。
二黄有原板、慢板、散板、摇板、导板、回笼等。
原板就是原来,原本的板式。其他板式都是根据原板演变来的。
原板是四分之二拍,放慢速度,变成四分之四拍,也后就变成了慢板加快了速度,改成四分之一拍后就变成了快板。
如果把强弱拍节再唱得自由一些就形成了散板。
但是不管什么板式,唱腔的结构是不变的,也是上下句的结构,每句的落音也都与原板一样。
流水和快板都是四分之一拍但是习惯的叫法,快板比流水的节奏要更快一些散板与摇板都是自由节拍,但是一般都是把紧打慢唱的板式称为摇板。
京剧主要唱腔属于板腔体,唱词与律诗相似,每一个唱句分为七字或十字,特殊的跺句也可长达二十字不等,句数不限,但要求合辙压韵。上句末字为仄声,下句末字为平声。字韵按十三辙分出韵脚,也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