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知识
 
 
 
 
 
 
 
 
 
 
《气冲霄汉——童祥苓传》
国粹京剧   2020-03-24 09:14:49 作者:单跃进 来源:文汇网 文字大小:[][][]

    揭示京剧《智取威虎山》创作背后的故事 ——读《气冲霄汉——童祥苓传》

童书封.jpg

▲《气冲霄汉——童祥苓传》 唐燕能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与唐燕能老师相交相知是近几年的事,源于他主编了一套戏曲名家的丛书,并倾力笔耕,身体力行地为一批上海戏曲艺术家著述立传。在我看来,这是一项艰难但有意义的工作。倘若没有一份对中华传统艺术的热衷和熟悉,没有一份记录近现代戏曲人生命轨迹的使命感,是难以担当的。而这两点,在我所认识的唐老师身上都具备了。

        唐老师是我敬重的出版家、作家,是前辈。拜读他的新作《气冲霄汉——童祥苓传》,我有了勇敢向读者朋友们推荐此书的想法。《气冲霄汉——童祥苓传》对一位彪炳史册的京剧艺术家的描述有其独特之处,抑或是开启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

        全书共11章,大体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四章看似按部就班,叙述了童祥苓从幼年到30岁青壮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但作者独运匠心的是将以童芷苓为首的童家班之兴起和运营作为童祥苓成长的背景,紧紧地缠绕在一起,须臾不分。这样的叙述方式,对读者理解童祥苓,乃至研究童祥苓的艺术成因和演剧观念是很有帮助的。从第五章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起,童祥苓开始接触杨子荣,进入了一种貌似众人皆知、实则不然的人生经历。其叙述是多维度的,人物和事件扑面而来,甚为密集和详尽,读来引人入胜。

        关于童祥苓老师,很多观众对他的知晓缘于他在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形象,有的则止于杨子荣。其实,这是一个误会。尽管这个误会的本身是美好的,主要是杨子荣的形象实在太炫目了。据我所知,杨子荣并不是童祥苓艺术的全部。恰恰相反,童老师在京剧传统戏方面的造诣是极为深厚的,且戏路很是宽广,在表演上更有过人之处。较之在科班里因循成长起来的艺人,童老师年幼时的学艺经历可谓复杂和特殊。这点所谓的复杂和特殊,在唐燕能老师的书稿里得到了很多具体生动的描绘和印证。简言之,童祥苓是在漂泊无定的舞台演出生活中学习传统的,是在被童家班寄予的厚望的期待中如饥似渴学习传统的,是在演出的颠沛与拜师求艺的艰难交织中成长的。他受教于众多名家,痴迷于余(叔岩)派和马(连良)派,却从来不曾浇灭属于自己的艺术梦想。如果说童祥苓老师塑造的杨子荣形象确有“气冲霄汉”的伟岸,那么这伟岸也是得之于他经年累月积攒的传统戏功底和对京剧表演真谛的认识,是他本身的才情使然,而绝非什么“圣手”的缔造。

智取威虎山海报.jpg

▲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报

        读此书,我依稀产生了这样的印象,在童家班迫于生计而“学以致用”的学戏方式可能让童祥苓的艺术积攒有宽泛和多元的倾向,但严酷的演出和观众的检验,又历练了他舞台艺术的规范和严谨。童祥苓老师的这些经历和特点,与其胞姐童芷苓何其相似。他们学戏的源头非常之广泛,有心仪的艺术追随与规矩,但又少有囿于门派的拘谨与蹒跚。他俩都不以“从一而终”为乐,他们膜拜传统与前辈,却没有一跪不起。他们的演剧观念是开放的,表演是规矩的。在严格的规范与灵动的表演之间,他们姐弟俩是天然的平衡大师。走笔至此,我想起前两年与尚长荣老师聊起过童祥苓老师的艺术。我从尚老师的眼眸中感受到对童祥苓艺术的真切崇敬,他提议上海京剧院安排几位青年才俊跟祥苓学习老戏,跟他学怎么在老戏里塑造人物,学对传统程式技艺规范的灵活运用。其时,我是有些诧异的。在我熟悉的京剧圈里,敬重童祥苓艺术的大有人在,但如此欣赏他传统戏方面的造诣,尚长荣真的是慧眼识金。尚老师与童老师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但在对京剧艺术真谛的理解和追求上,这两位艺术大家则有着惺惺相惜的相互遥望……

        纵览全书,《气冲霄汉——童祥苓传》叙述的重点是童祥苓30岁以后的岁月,也必然地涉及到所谓的“样板戏”的特定年代。但凡遇到触及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段历史的认识,唐老师显然是秉持了当今社会主流的共识,合乎我们党对这段历史的总体评价。至于面对艺术创作过程中具体的人和事,作者多少有些“笔酣墨浓写春秋”的风发意气。

智取威虎山演出照_副本.jpg

▲童祥苓在京剧《智取威虎山》中塑造的杨子荣形象深入人心

        人物传记,是基于写作者对描述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乃至同感同情,以及对历史景象的通透与理解。想必,这是支撑和激发作者进入在局外人看来十分迷乱的细节藩篱,梳理出人物心绪和灵魂走向的基石。这种探究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求真的,而非一味求美。我以为,唐燕能老师通过对大量事件细节的把握,真实地揭示出时代的荒谬与艺术家创造欲望之间的关系。具体到被奉为“样板”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焦点人物自然是童祥苓。

        是的,童祥苓的命运在他30岁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拐点——他被纳为塑造杨子荣的人选。上世纪60年代,京剧现代戏的创作在冥冥之中被赋予了诸多与京剧无关的东西。京剧何以承载如此沉重的非艺术载荷?一出戏怎么就能够与某种意识形态捆绑在一起?这是童祥苓等艺术家们一辈子也弄不灵清的。但能够在新戏中塑造有魅力的角色,创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确是他们生命中最为本能的欲望和追求。任何一位执念于京剧的艺术家,怎会不渴望这方舞台和机遇?这就注定了一种尴尬和扭曲,当艺术家们专注于创作和创造的时候,总有一只手在远处操弄着舞台上的一切,你必须听而从之。而童祥苓,他的尴尬和扭曲则比其他人多了一层诡异。他是被推到了《智取威虎山》舞台的中央,而同胞亲姐童芷苓则从《海港》的舞台中央被塞进了阴暗的“牛棚”。在荒谬的政治高压下,他还必须与挚爱他的姐姐划清界限。表面上的被重用,背后的被怀疑,地上地下两重人的生活状态,无疑是戴上了沉重的精神桎梏。童祥苓恰恰又生性执拗,不懂腾挪转圜,不识时务,日子过得恐惧压抑,左右不是,几乎是挣扎苟活。谁能料想,几亿中国人民瞩目热望的舞台艺术偶像,却有着难以名状的人生窘境。以致很多年后,落在他心里的阴影都难以挥去。《气冲霄汉——童祥苓传》的叙述,唤起了很多人曾经的悲恸记忆,但愿这样的记忆不会被忘却。

        然而,艺术终究是艺术。时光流动,沧桑变迁。拂去附加的政治尘埃,《智取威虎山》依然还在舞台上,童祥苓塑造的杨子荣形象依然在发生着艺术影响力,至今还延宕在人们的生活中。说童祥苓为京剧现代戏创作立下了不世功绩,绝非虚妄。

童祥苓.jpg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童祥苓

        本书作为人物传记,在精心完成人物叙述的同时,也溢出人物本身来表现那段历史的复杂和畸形,或者是互为依托的解读,这对读者是有益的。此外,作者苦心竭力地铺排陈述了一系列创作细节的来龙去脉,甚至一段唱腔的演变、一段唱词的变迁,娓娓道来。按说有偏离本书主旨之嫌,我倒以为这是个意外收获。样板戏一直强调创作集体,然而它终究是人创作出来的,创作中的个人贡献是不能被无视的。本书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究,大批当年参与创作并卓有贡献的个人浮出水面了,比如章力辉、黄钧、李慕良……等等。书中对有些人物的描叙,还颇见性格,比如章力辉。年代久远了,创作过程本来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复杂交融,相互影响。多少年之后的回眸,站立视角不同,观察和记忆也难免不一。笔者曾听过一些前辈的口述,也是各有说辞。这不打紧,重要的是唐老师的写作,以亲历者的叙述为基础,撩动了那层层历史迷雾,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人们不经意间打造的、人云亦云的神话受到了质疑。于会泳,作为神话般的艺术天才,在本书中似乎也走下了神坛。

        读罢全书,唏嘘感怀之际,竟心有酸楚和不堪。

        只是,我们都应该相信这么一句话:“历史不能选择,现实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晚年的童祥苓,心头疑云渐释,缕缕阳光和煦在身。笔者有幸,这几年与童祥苓老师、张南云老师多有接触,他们毕生致力于京剧,始终眷恋着京剧,他们身上的热情开朗和率直性情,令我歆慕和赞赏不已。耄耋之年的他俩,兼容了生命的美好与顽强。这些,在《气冲霄汉——童祥苓传》的写作中也有形象的描述。

        最后,要郑重感谢唐燕能老师,为广大读者奉献了这本书。这是一部求真务实、有历史内涵、洞见人物性格和命运,并予人启迪的传记作品。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知识
 
《温如集:马连良师友记》出版
《牛子厚与中国京剧百年》记录京剧
《京剧人的美德故事》中央编译出版
儿童京剧题材小说《国色天香》
《大美京剧连环画》: “静距离”
北京京剧院《社会艺术水平测试京剧
《梅兰芳菲》新书发布会​
《富连成藏戏曲文献汇刊》梨园一叶
京剧故事《好戏开场了!》
 
  热门文章
 
大嗓与小嗓
京剧的文武场
《京剧常识》首发
京剧前后三杰
《气冲霄汉——童祥苓传》
同光十三绝
京剧的唱腔
《周信芳全集》全部出齐
梅派弟子陈正薇出书传承《天女散花
京剧的流派
京剧的行当
史依弘携绘本《给孩子的京剧》作客
京剧的乐器
京派和海派
京剧的起源
《富连成藏戏曲文献汇刊》梨园一叶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