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票界
 
 
 
 
 
 
 
 
 
 
一针一线吃功夫,百年传承论“行头”
国粹京剧   2019-09-18 11:59:51 作者:胡克非 来源: 文字大小:[][][]

    一针一线吃功夫,百年传承论“行头” 

石翠亭为北京京剧院《风雨同仁堂》所做服装设计手稿。图为剧中大奶奶乐徐氏造型之一。按照对人物的分析,蓝色深沉文静,是智慧的象征;衣服上不同宽窄的线条处理,显得人物富有节奏;在此造型基础上加上绣花,显得人物更加丰富。    本报记者 胡克非 摄

石翠亭向记者介绍京剧《马前泼水》的服装设计    本报记者 胡克非 摄

北京剧装厂有间专门存储戏曲服装图样的库房,从建厂到现在,所有的原始图纸都被小心保存着,这些资料对行业传承意义重大。 本报记者  陈 曦  摄

女蟒是皇后、嫔妃、公主、诰命等贵族女性最庄重的礼服。比如《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赴皇帝之约时要穿蟒。石厂长介绍,左图这件蟒袍上的云纹刺绣完全由手工制作,用于刺绣的金线来自南京金线金箔总厂,这种金线制作考究,需要人工经过做粉、打纸、搓线、摇线等十几道工序手工完成,其中的力度全凭经验把握。如今这门老手艺面临失传,现在只�

 

        小时候听不懂戏,却爱看台上的人物穿着花花绿绿的戏服咿咿呀呀地唱。看见龙袍就知道是皇帝,看见蟒袍便知是大臣,还有那身披彩绣的富家小姐。可您知道吗,戏服的穿戴是有严格要求的,穿错了,难免让同行笑话,故戏班历来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规矩。

        戏曲舞台上把身上穿的叫作“行头”。外行看,只觉得戏曲行头色彩缤纷、斑斓夺目,实际上,它的使用极其讲究。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图案设计,都秉承中国戏曲艺术一贯的写意风格与象征手法,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戏曲发展传承过程中,人们往往将目光投向青年演员的接续,殊不知“行头”也是让这门古老艺术惊艳百年的原因之一。

    一南一北两座厂,一件一制几代人  

        “离开了戏服,京剧就不能算是京剧了。”说这话的是北京剧装厂厂长石金栓。

        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西草胡同32号,是北京剧装厂的厂址,从1956年由17家剧装行业的私营门店、个体作坊合并至今已60余年。厂房依然是老样子,剧装厂的门市部,几乎绝迹的老式柜台静默在那里,上面摆放着各类服装道具。

        石金栓18岁那年来到北京剧装厂接父亲和伯父的班,从学徒做起。“初进厂时先学裁剪,师父根本不让我动剪子,就在旁边看着。”一个月过去,有一次趁师父没注意,石金栓擅自尝试了一下剧装中最简单的彩裤,下手便将布料裁成4片,全然忘了师父曾告诉他彩裤是前后两片缝合而成。师父知道后大发雷霆,告诫他:“做戏服要‘紧尺子、慢剪子’,这么贵的布料一剪子下去,损失没法弥补。”有了那次经历,石金栓光裁剪这道工序便学了3年。

        学徒生活辛苦,幸运的是石金栓赶上了戏曲服装制作市场最好的年头。“‘文革’期间许多剧团遗失了传统戏服。上世纪80年代初期,恢复传统戏的演出需要大量戏曲服装。”石金栓回忆,那时单位最风光的便是跑业务的同事,订单雪片般涌来,工人几班倒,干得热火朝天。“戏曲服装不同于普通成衣,不是通上电让机器自己跑就能交工的,许多工序都要手工完成。”他强调。

        戏曲服装包括蟒、靠、帔、褶、盔帽、靴鞋以及配件等。每件服装的制作都要经过设计、扎样、粉印、绣花、裁剪和承做等工序。它不受年代约束,只为表演服务,要求演员穿戴上之后保持特定的秩序性和严肃性,只要服装一亮相,观众就能知道角色的身份。

        北京向南1000公里的江苏省苏州市西百花巷同样有一群人在坚持着。这里是苏州剧装戏具合作公司的所在地。“掌门人”李荣森和石金栓一样,做这行也是家族传承。

        “我们家从事戏衣制作由祖父开始。”李荣森说,他从小就在厂子里长大,对看似枯燥的戏衣生产产生了浓厚兴趣。“苏州是剧装戏具制作的发源地,这个行当有文字记载的历史500多年,和昆曲相伴而生。历史上苏绣曾有超过半数市场面向剧装,这也是苏绣能成为四大名绣之首的重要因素。”李荣森自豪地说。

        李荣森还介绍,南北两派戏曲服装的区别来自于场地,北方的戏台大,服装的色彩对比就更强、更鲜艳,而南方大多在厅堂演出,服装更加细腻,颜色也更素雅。苏州剧装戏具合作公司至今仍保留着一件一制的传统手工制作方式,曾有人向他建议用现代工艺替代,被李荣森果断拒绝了。在他看来,如果不保留这些传统技艺,那这门传承了500多年的技艺就要失传了。“我不想成为历史的罪人。”李荣森说。

    学会辛苦,然后习惯辛苦

        “您别看我这有点乱,但什么资料在哪儿存着我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年过七旬的国家一级舞美、北京京剧院原服装设计师石翠亭边说边将记者让进家门。

        石翠亭不是美术科班出身,最初学的是戏曲表演。12岁那年,石翠亭在父亲的影响下考入邢台市河北梆子剧团学员班学习,但她很快发现,自己对美术更感兴趣,便将精力投向了舞台设计。1978年,她调入北京京剧院,正式开始了戏曲服装设计工作。

        戏曲艺术传承百年,为什么还需要服装设计?对此,石翠亭回答:“戏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当下涌现出大批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这些戏与传统戏不同,设计服装时既要考虑传统元素,同样要考虑时尚元素,更重要的是设计出的服装要与剧中人物的性格、身份相吻合。”

        石翠亭为北京京剧院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做的服装设计是一次大胆探索,也是她的得意之作。看到剧本时,石翠亭发现这是一部多处闪回的戏,舞台上需要明台换装。如何瞬间让一件衣服转变风格,石翠亭下了一番功夫。最终,女主角的衣服右侧袖子是淡粉色,左侧袖子是淡蓝色,因为要在台上直接变化,裙子设计成两层,外侧是蓝色,里侧是红色,演员转身时通过褡扣的设计,连裙子一起转动,服装立刻就从冷色调变成了暖色调。

        与其说石翠亭们是服装设计师,莫若说是人物造型师。在接到工作后,设计师都要从研究剧本开始分析人物性格、身份,哪怕龙套演员也不能马虎。一部戏的服装往往要近百套,从主角到配角,服装从束带、帽子、衣服再到鞋子,工作非常繁琐,必须要有耐心。

        石翠亭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资料夹,里边可以看到她的设计图和工整的字迹。每个角色不仅有全身图,还有细节分解图,精细到领口的一个绣花或腰间的一个褶皱。

        每次设计一批戏,石翠亭都要去剧装厂待上近一个月,每个绣片都向工人交代清楚,面料、颜色不合适,她就自己配色,然后指导工人去染。为了寻找戏服上的小配饰,她甚至坐着公交车满北京寻找。“有的工人嫌我苛刻,但细节决定成败,做我们这行就是要学会辛苦,然后习惯辛苦。“石翠亭说。

    多方成合力,薪火长相传

        戏曲服装为戏曲演出服务,戏曲演出市场萎缩,剧装制作市场也受到了影响,从业者不得不思考这门手艺的传承发展。

        李荣森说,这些年,他每年都会招收两到三名学徒,通过生产性传承的方式培养接班人。虽然和巅峰时期一个厂子800多人的规模没法比,但考虑到技艺传承的需要,他从来没有放弃。他还打算未来通过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在校学生。

        李荣森的想法和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副主任彭丁煌不谋而合:“这个专业必须实践,才能学习得更立体。”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服装专业是4年制课程设置,包括了服装基础设计、时装设计、传统剧目设计和新编历史剧、现代戏设计等一系列课程以及实践活动。“我们每年大概招收20名学生,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在本校考研继续深造,也可以到院团工作。”另一方面,彭丁煌也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担忧:“现在学生毕业后往往愿意留在大城市,不想去地方的基层院团工作,而实际情况是,基层院团对舞台服装设计方面的人才有很大的需求,反而更容易发挥自己的才华。”

        石金栓则看中了文旅融合的发展契机:“我希望未来通过和旅游、教育部门的合作,把部分厂房打造成为戏服体验基地,让非遗传承人在这里进行活态展示。同时根据体验内容设计一些课程或活动,让来到这里的人可以通过阶段性的体验认识和了解戏曲服装制作。”

        如今,石翠亭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已经不再承接戏曲服装设计的活儿,但她并没有放弃热爱的事业。她正在撰写一部关于中国京剧服装纹样的图书,把多年来的收获和经验通过集结成册的方式,留给更多对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感兴趣的年轻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票界
 
“京剧国粹达人”傅立强
杨青:艺术人生需要合适的土壤和环
翟东升:当传统京剧遇上现代青年
​赵楠 京剧脸谱文化“潮”起来
张怀鹏义务教授京剧三十载
胡津豪拜师杨至芳表演京韵大舞台
武汉95后大学女老师操场耍大刀
非遗展上新疆京剧三姐妹实力圈粉
柯城老人痴迷京剧自掏腰包组票房
 
  热门文章
 
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十月天津举行
辽宁——锦州——龙江京剧社
深圳文化街京剧“票房”的票友
江苏——无锡——秋韵京剧社
5月25、26日“陆家嘴金融城-
上海——国定路京剧票房(已关闭)
沈阳市“茂泉社区业余京剧艺术团”
观无锡京剧票房“秋韵社”
江苏——无锡——重友京剧俱乐部
拜访杭州京剧茶座
延边京剧协会会长孙铁汉
上海——春秋京剧票友社
《李健戏游记》之(1,2)
文登天福京剧社
常州市京剧琴师李平获“盛世和鸣”
唐山市将举办京剧票友大赛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益生菌哪个品牌好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