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周六,时隔元旦节后的第三天,《空中剧院》播出了京剧《小放牛》和《遇皇后 打龙袍》两折戏。《小放牛》主演石晓亮、张悦等,《遇皇后 打龙袍》由孟广禄、赵葆秀、孙丽英、刘树军等领衔主演。
纵观今天播出的两折戏,我以为,《小放牛》的表演要比《遇皇后 打龙袍》的可看性强。虽然这两出戏没有可比性,但在演员的舞台呈现上,我想应该是可以一比的。
我们可以看到《小放牛》里的活泼可爱的小牧童、俏丽水灵的村姑的之间的配合还是比较协调的,尤其是大幅度肢体表演,又唱又跳,要保持气息基本上的稳定,没有过硬的基功,这出戏是演不下来的,尽管只有半个小时左右;觉得,两位老师的表演,还是比较完整的表现出了儿童的一些特性的;舞台上,相互之间的交流也有体现,不过还是小村姑的眼神的表达要比小牧童的明显一点了,小牧童的技巧展示比小村姑的要玄。
但是不能否认,两位老师毕竟年龄相加快90了,所以,表演到了后半部分,彼此的喘息就很突出了。真希望2014在《空中剧院》的舞台上能够看到“天津青年京剧团”青年演员的表演,特别是像《小放牛》这样的戏,别再让年过半百的老师们来担纲主演了。
看《遇皇后 打龙袍》,完全是在演员的声腔里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体会流派唱腔塑造人物情感的魅力。单从演员的个体表演而论,个人觉得,孙丽英老师的表演可圈可点。比如在演唱【二黄慢板】“想当年在皇宫”段时,虽然是一瞎眼的婆子,着破衣烂衫,但在演唱中或人物状态的表达上,你可以感受到一种气质,行腔时,亦悲亦恨,既有点“平民式的”哭诉,又不失曾经贵为皇后的那种神态;此时我在想,如果演员的油彩再重一点,也就是“乞丐”的特色在形象上再明显一点,那么,人物的气质还能够表现出来么?
不知道,《空中剧院》录像的这场演出,是不是赵葆秀老师的嗓子不畅,听着赵老师的唱好像少了一点激情了。
应该讲,今晚的这出《遇皇后 打龙袍》在细节上有不少讲究的地方,比如,李后要去“天齐庙”伸冤时的出场,是那根探路的棍子先出现在舞台,然后人物再出场;包拯的上轿和下轿,都有比较明确的身段表演;然而,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疏忽,包拯在被“绑”了以后,居然还有不少身段表演。
这是不才今年的第一篇文字,所以,要向每一位路过的老师说一声“祝您新年快乐,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