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一出‘勘玉钏’,令人振奋!北京京剧院倡导的‘擂台赛’,似乎是当代京剧振兴的秘籍宝典!
引入竞争机制,是更新落后、开启新篇的杠杆!看过许多版本的‘勘玉钏’,常秋月的、朱虹的、管波的、罗戎征的。他们都非常出色,对京剧的虔诚与敬业,令人钦佩!今天的王岳凌则别有一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与典雅。着实耐看。
演员是靠‘悟性’讨生活的,庞大的京剧队伍,出彩者凤毛麟角,过去的‘科班’也是如此情形。齐白石先生十分风趣,他说:《墨砚千百尺,只养两三人》。
王岳凌的调门不高,她很聪明,自觉避免了声嘶力竭的呐喊,(这已经是当今京剧舞台上的一大通病),京剧的声腔艺术,只有四声通达,气息充沛,声带放松,不压不挤,才能传情达意,体现流派的真髓!王岳凌并没有形式主义的刻意唱荀派,也没有故意发‘嗲’,反倒显得清新自然,前面一个俞素秋的腼腆、娇羞,后面一个韩玉姐的泼辣、率真,都是在‘天然去雕饰’的状态下完成演绎的。特别是俞素秋的水袖,很有‘雕塑’美!我留神她的台步,身与腰合,腿与胯合,手与腕合,眼与神合,并且,在舞台上一矗一站,都呈现不同角度的大小‘三角形’,太妙了!这样,为眼神的流盼传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最佳的角度。
当众家丁拉张少莲送官治罪时,有一个小圆场,一个家丁飞起一脚,俞素秋一个‘屁骨坐子’!导演‘菜鸟’了,俞家死了俩人,俞素秋是少主人,哪个奴仆如此大胆?太不合情理了。朱虹的版本:俞素秋跌坐尘埃,两手拍打台板!(他有一肚子说不出的话)。这样处理稍稍合理一些。
文武场,有得有失,我仔细观察了乐队的位置,中阮的位置太靠前了,音量盖过了月琴,当开‘西皮摇板’时,太‘搅了’!不知什么原因,上海京剧院,也特别垂情‘中阮’,胡琴,二胡,的音质、音量反倒成了‘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