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周六。《空中剧院》播出了京剧《玉堂春》。主演:史依弘、蔡正仁、王佩瑜、严庆谷等。这是2013年“文武昆乱史依弘”专场演出里的一场。
在2013年的这个专场演出里,史依弘连续五天演了文武不同的五出戏,分别是:京剧《白蛇传》,京剧《穆桂英》,京剧《玉堂春》,昆曲《牡丹亭》,昆曲《贩马记》。2014年1月15日的《空中剧院》播出史依弘的《穆桂英》时,“访谈”主持人张喆已经告诉观众,史依弘的专场演出,都已经由《空中剧院》栏目组录像,择机播出。到目前为止,包括3月1日即将要播的昆曲《牡丹亭》,史依弘的这个专场演出的表演已经有三出戏和大家见面了。严重期待《贩马记》和《白蛇传》。
无疑,京剧《玉堂春》的演出是精彩的。除了主演,每个配演的高超演技的展现,使得观赏的过程,倍儿爽。同时,对经典的崇敬之心更是有增无减。
尽管,京剧市场,已经救活,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现在只是在“起死回生”的阶段。以一个不会看戏的人的角度来看眼下的演出,觉得现在有不少演出仍然陷入在一种“过去式的时光”里,即,以“听”为主,还没有完全进入“现代进行式”中,即,在刻画人物的生动性方面、或者说通过程式表演展示人物性格上,还比较多的停留在“机械式的表演”里,难以让观众和人物情感产生共鸣,于是,观众在某些时候只好把对京剧的相思之感寄托在了唱腔里。
当然,也有不仅仅唱的好的京剧表演,还有“做”也能够打动人的演出的。周六播出的《玉堂春》便是一例了。只是希望,舞台上,这样的表演能够多起来,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
于我这样一个不会看戏的人而言,自然是难解京剧表演之深奥的。看似煞有其事,实际就是“七窍通六窍,一窍不通”。呵呵。
纵观史依弘在《空中剧院》里的表演,我个人的体会是,她的演唱,没有刻意的表演,而是据个人音色特点,不露痕迹的融入梅先生的那种“落落大方、柔润甜美”,继而,结合人物内心状态,或者剧情发展的需要,于唇齿之间,吐露芬芳。在不经意里,把个人魅力的释放与流派的弘扬,同步于氍毹,令人流连。尤其是在亦文亦舞表演中,感觉不出她的嗓子有疲惫感,始终保持着一种音色里的圆润、清甜,这很不容易,没有长期的磨砺,是难以达到这样的程度的。
在《玉堂春 起解》一折里,有两段表达苏三对自己往昔回忆的唱段,一段是【反二黄慢板】(在牢狱里),另一段是在(起解)途中的【西皮慢板】。两段唱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史依弘在处理演唱的表达和人物神态的呈现上,却是不尽相同。展示出了在不同情境下,史依弘塑造人物的才能。
在【反二黄】的表演时,你可以感受到,此时的苏三是一个饱受沧桑的妇人,听到自己的冤案有了可以申诉的机会了,心里的那种起伏经过唱段的演绎,不由人不生怜悯之情;而《起解》途中的【西皮慢板】,史依弘在表演中,有意无意的透露出一点小女人的软弱和楚楚动人,然后,顺理成章的过渡到“认干爹”、“哄爹”的情节里;特别是苏三在看崇老伯发脾气时的目光表现,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
稍稍感到有点意犹未尽的是,史依弘在《三堂会审》里的表演,有点不及《起解》,我想,可能是长时间跪着的原因吧,影响了一点人物情绪的展开。认为,在《三堂会审》里,尤其是在“答”三位大人的“问”时的人物状态的表达,略欠了。如果眼神里都一点此时此刻苏三的“苦”的表现,会不会更能够打动人?
我想,看这出《玉堂春》的播出,不说说《三堂会审》,是不全面的。可以这样讲,这会子播出的《玉堂春》,如果没有后面的《三堂会审》的精彩,也就没有整出的《玉堂春》的精彩。
这个精彩来自于蔡正仁老师对王金龙的塑造。王金龙的几次被刘秉义的“抢白”,几次的那种无奈、尴尬、心里有火想爆发却又不好发只好拿醒木来发泄及冷笑、讥笑、无奈的笑等情感的表达,可说是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地了。除了与刘秉义的“斗”,蔡正仁老师表演的王金龙对苏三的那种“情不自禁”的细微表现,也突出了蔡正仁老师对人物的情感把握的造就,从而使这折《三堂会审》有了挖掘人物心理表演的内涵。
瑜老板的刘秉义的表演,也值得赞扬一番。可能习惯了瑜老板平常的不苟言笑的表演,所以,这次觉得她的刘秉义很有一种风趣之呈现,面部表情的丰富,可以说在《空中剧院》播出的瑜老板的戏里,当属空前了。
在论坛里看到有戏迷老师贴出了史依弘在《起解》一折里唱的“十恨”(以为应是“十可恨”),是正宗的“梅派”唱法,特录于此。这不算是侵犯版权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