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周三。《空中剧院》播出了京剧《三打陶三春》。主演:窦晓璇、王晓丽、张凯、穆雨等。北京京剧团演出。
这是一场重播剧目。印象里,从2010年到现在,由窦晓璇和王晓丽等青年演员主演的京剧《三打陶三春》在《空中剧院》里播放(重播)至少有三、四回了,我也看了不下三、四次。然,我就没有写过一篇看这出戏的文字。奇了个怪,纳了个闷。幸好,现在又重播,给了我一个补过的机会。谁叫这批青年演员演得这样的精彩呢。再者说,不写点,有点儿对不起论坛哈。
个人以为,在《空中剧院》已重播的演出里,京剧《三打陶三春》属于是比较有吸引力的一出戏了。不论是演员阵容还是舞台表演,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出这样一台满载青春靓丽、表演人物性格如此突出的戏。尽管有“喜新厌旧”的恶习,但每每重播,我还是会被表演吸引,呵,请各位老师不要笑我的眼界低哟。
四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就不见京剧团再排一出类似《三打陶三春》那样的于观赏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戏呈现舞台。或基于资深戏迷钟情于舞台上的“缓缓道来”之故,所以,我们的剧团在复排剧目的选择上,便有所侧重了。自然,这无可非议。不过,如站在今日“推广”、“宣传”京剧的角度而论,想,《三打陶三春》这样的戏,集京剧的唱念做打于一体、汇生动表演和青春靓丽于一台,也是能够容易被喜欢京剧或者准备喜欢京剧的年轻观众接受的。京剧市场的活跃、京剧观众的踊跃,舞台表演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剧目的挖掘和整理也是不可疏忽的。尤其是一些能够激起青年观众看戏兴趣的剧目。希望我们的剧团能够开发出更多的象《三打陶三春》这样的剧目来。
看2010版的京剧《三打陶三春》的最大感受,觉得,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节奏的把握和“武场”老师的配合比较协调。冒昧的讲,看《空中剧院》的京剧播出已有些年了,不管是录播还是直播,不管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也不论是文戏还是武戏,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尤其是在“念”、“做”时的“亮相”的表演上,动作节奏和“武场”的锣鼓点,在一些演员的表演中有时间差的情形发生。往往是演员在舞台上做出了“亮相”的动作才有“亮相”的那“一击头”的响起。这种现象在“起霸”和“开打”的表演时更明显。
得罪了,各位演员老师。
但在播出的这出《三打陶三春》里,几乎没有感觉到我已习惯了的“亮相”和“一击头”的时间差。也就是说,演员在表演“亮相”时与“武场”的配合,可能也是“武场”老师对演员动作的了解熟悉,是同步的。随着那“一击头”的响起,演员的“亮相”表演正好在这锣声里。比如王晓丽在《第四场》里的“耍锤”,几番“弄险”后的“亮相”。不单单是这一处。
在第二场《瓜园浇水》里的“驴舞”及陶三春、陶虎、县太爷等去京城的路上的“亮相”,第四场《劫驾一打》陶三春、陶虎的技巧展示,与高怀德的开打,还有陶三春的“二打”、“三打”,和搭戏演员的表演,除了彼此间“你来我往”的默契,可以发现演员们的几番“亮相”动作的“做出”,都很正确的落在了“武场”老师的锣鼓点上。可以说,演员与“武场”老师的配合已达到了一种“心有灵犀”境界。不夸张的讲,似这样浑然一体的表演,只能在舞台演出摄成的影片里看到。
这出戏的表演,似乎还有一些看点值得说出来与各位老师分享。在第五场《金銮二打》里,有一个情节不知是“真”还是“假”。就是郑子明在听到陶三春已经来到金銮殿时,急忙溜出金銮殿时,撞倒了身旁的小太监。每回看到这儿,总有个感觉,这是一个“意外”发生的“即兴表演”。小太监的一个“亮相”动作,让“意外”成了“剧情之中”的了。当然,小太监的另一个“钻桌子底下”的表演身上也很漂亮。
除了节奏的把握,在表现人物特性、人物情感层次的展开等方面,戏里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我认为,几位演员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是有“栩栩如生”之效的。陶三春且不论,单就郑子明来说,听说要“迎亲”时的“恐惧”,听到赵匡胤的“激怒于陶氏女制服于她”时的“幸灾乐祸”的表情,躲在油库里“自叹自怨”后的“得瑟”等等,这些生动的表演,增强了戏的观赏性和可看性,增大了戏的吸引力。
貌似戏里的唱腔板式比较简单,似乎也没有大段的成套唱段,除了一段【娃娃调】外。另外的【板式】就是【西皮二六】、【南梆子】、【二黄转汉调】了。有一点想请教各位老师,【娃娃调】最后一句转【二黄散板】有讲究没有?
唯一的在看播出时感到有点纠结的是:王晓丽为什么上粉红色的指甲油呢?这又让我想起现在看到的一些播出里年轻女演员的化妆了。
好了,终于了了一桩心事了。我“了”了,是不是给您添堵了?哈.......
值此“三八”妇女节的凌晨快要来到之时,向所有的女演员老师们致以恭敬的敬礼!向所有的女戏迷观众致以最真诚的“三八妇女节”的问候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