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楚汉春秋》,满座,气氛甚好。可以听的出来,观众的掌声与喝彩是真诚而热情的。从这一点看,这出“新编传统京剧”取得了成功。
散戏后,博友们纷纷评论,而其中评论得比较多的,就是这一句“白日里军鼓声时震时隐”。所见俭同,这一句词改的不好。
但如果深究起来,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 原词好不好?
2、 应不应该改?
3、 改得如何?
4、 该如何改?
兹录 《霸王别姬》和《楚汉春秋》唱词如下,以便比较。
《霸王别姬》唱词: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 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 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 (白)看,云敛晴空, 冰轮乍涌,好一派清秋光景。
《楚汉春秋》唱词: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 白日里军鼓声时震时隐, 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
对比唱词,改动在第三句,“ 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改为“白日里军鼓声时震时隐”。
1、 原词好不好?
我个人认为,严格来说,“ 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这句唱词在整个唱段中是一句水词,是为了合辙而凑上的一句,这种情况在传统京剧中很常见。
也有戏迷言道,荒郊、碧落、月色构成了如此美好的意境,怎能说是一句水词?关于这一点,我并不否认。从文学意境上,荒郊、碧落、月色确实很美,不过对于戏中的虞姬来说,此时的荒郊,是个伪意境。
虞姬此时出帐,原因有二。一来霸王累了,需要休息,睡卧帐中,不能惊扰;二来正好“且散愁情”,一方面自己不去打搅霸王,另一方面也可以不让其他闲人或琐事来打搅霸王休息。所以此情此景,限定了虞姬只能在帐外和军中的小范围活动,她不可能轻轻移步,信步儿去至荒郊。更何况接下来的戏是虞姬散步时听到楚军军士背地议论四面楚歌,如果她身在荒郊,如何能听得到楚军的议论?
所以我认为荒郊的意境看上去很美,其实不符合当时的戏情戏理。虞姬可以见碧落,观月色,但只能在营中,不应该在荒郊。
另外“轻移步”和“走上前”有同义重复之嫌,“荒郊站定”的用法更是如同“龙书案下”、“跨走战”、“马能行”一样,属于京剧传统戏唱词中为了合辙而采用的常用手段。
因此,我个人认为,《霸王别姬》中“ 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是一句水词。
2、 应不应该改?
从剧本的文学性来说,水词当然应该改。不过考虑到京剧尊重经典的传统,能不改还是不改。改的好,还则罢了,如宋长荣老师改《红娘》的某些唱词,内外行一致认可,已经成为通行版本。倘若改的不好,破坏了戏迷心中的经典,则饱受非议,何苦来哉。
3、 改的好不好?
《楚汉春秋》这次改了,其实老市京老高团长那一次也改了。
《楚汉春秋》这一句改为“白日里军鼓声时震时隐”,实际是推翻重写了。
老市京这一句改为“轻移步走向前阶前站定”,将“荒郊”改为“阶前”,属于微调。
这两次改得如何,容我狂言,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先谈老市京的微调。容我妄自揣测当初改动的意图,当时可能也觉得“荒郊”二字不妥,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将”荒郊”改为“阶前”。
这样的微调,好处就是“移步不换形”,不会引起比较大的争议。但就“阶前”二字改的是不是好,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
我认为“阶前”二字,不好有二,好处有一。
不好一:军中是否有“台阶”,现在无从可考。不过从虞姬身段来看,应该是没有的。
当年如果要改成“阶前站定”,那我觉得至少虞姬出帐之后应该有个下台阶的身段。如果只改唱词,不改身段,那就是改的不好。余生也晚,没见过老市京的版本,这一点不知道有没有老戏迷看过。
不好二:“阶前”是写实,意境上不止逊“荒郊”一筹,“荒郊”虽然不对,但意境很美,
“阶前”就算对,但意境差了好多。我们是要不真实的美,还是选择真而不美?
真是一个难题了。
好处一:“荒郊”改“阶前”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两个词平仄相同,都是平声。可以换词不换腔。这一点我发现现在好多人不重视了。京剧和歌曲有很大区别,其中一点是京剧是“以字行腔”,夸张的说,京剧的唱儿就是把京剧的韵白按一定规则拉长到了一定程度。严格的说京剧是讲究四声的,举例来说,去声字你要平着唱,那不是唱戏,那是唱歌。当然你一定要把去声字平着唱也可以,只不过你唱倒字了。因此京剧的剧本编剧应该同时懂音韵,我发现现在新编京剧的词儿写的比传统京剧美多了,很有意境,但是演员们唱的顺不顺,好不好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再谈《楚汉春秋》的重写。还是容我妄自揣测,可能也觉得“荒郊”这句不妥,同时参考了其他的改动版本(比如说老市京),好像也不是特别满意,于是就干脆这一句就推到重来。整个这一段最美的是最后一句“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现在重写第三句,意境上要和第四句相合。具体手段有两种,一种是意境的顺承,一种是意境的对比。编剧采用了意境的对比,用“白日”、“战鼓”、“隐震”金戈铁马般的意境来反衬此时“碧落”、“月色”的“清明”意境。不知我的揣测对否?
这样的改动,我个人认为,好处有一,不好有二。
好处一:立意好。从文学性来说,这一句改的是有水平的,用白日厮杀的意境反衬月光如水的清幽。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不好一:整体协调性不好。这一段四句“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 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 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 看大王、出帐外、轻移步、猛抬头,读到这四句,我们的脑海中完全可以想象到虞姬一连串的动作,自然而和谐。现在第三句变成了“白日里军鼓声时震时隐”,就显得格格不入了,撕裂了意境。
不好二:改变了原词的平仄,如果严格按照“以字行腔”,第三句的腔应该要调整,适应新词,恐怕身段也要相应调整。但是这两者都是按照“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的演法来的。
4、 该怎么改
按我的理解,如果要改的话,至少要遵守两个原则:
原则一 和原词的平仄保持一致,这样可以换字不换腔。
原则二 在遵循原则一的前提下,改掉荒郊,但保持意境的连贯和审美。
老市京的改法符合原则一,但是降低了原词的意境。
《楚汉春秋》的改法,不符合原则一,在意境的高度上和原词持平,但是割裂了原词的意境。
不知道我这样的说法,诸公可同意否?
说了这么多,都属于黄鹤楼上看帆船,心情轻松自如,唯恐风不大。倘若自己不下地狱,怎知他人之苦?
我也斗胆勉强改一改,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
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
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
(白)看,云敛晴空, 冰轮乍涌,好一派清秋光景。
按我之前的分析,第三句“轻移步”这三字和看大王、出帐外、猛抬头 构成了一组自然和谐的连贯动作换面,不宜动。
走向前和轻移步有同义重复之嫌,可动。
“荒郊站定”意境虽美不真,站定两字迁就辙口,四字都可动。但平仄要和荒郊站定一致。
和衣睡稳, 平平仄仄
且散愁情 仄仄平平
荒郊站定 平平仄仄
月色清明 仄仄平平
结合后面的白口:好一派清秋光景。
我改成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
轻移步垂粉面秋风战凛,
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
(白)看,云敛晴空, 冰轮乍涌,好一派清秋光景。
我将“走向前”改为“垂粉面”一来辙口一致,二来可以和下句“猛抬头”呼应。
我由后面的“清秋光景”想到用“秋风”的意境来代替“荒郊”,荒郊、碧落、月色变成秋风、碧落、月色,我自己觉得没有降低原词的意境。
“秋风战凛”和“荒郊站定”一样 也是平平仄仄,辙口也一致,基本符合要求。
但是“战凛”二字有生造之感,和谐度比较差。其实我想用“秋风寒凛”,这样比“战凛”在意境上要和谐,但“寒”是平声字。“秋风寒凛”变成了 "平平平仄",和“荒郊站定”的"平平仄仄"不同了。
世上哪的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还是那句话,既成经典,能不动就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