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3年“文武昆乱史依弘”五场演出录像的最后一场播出。前面几场,京剧《玉堂春》、昆曲《牡丹亭》、京剧《穆桂英》和昆曲《贩马记》,分别在2014年2月22日、2014年3月1日、2014年3月12日、2014年3月29日的《空中剧院》里播出了。
至此,“文武昆乱史依弘专场”的五场剧目,已都在《空中剧院》里观赏了。虽然,等待的时间,戏与戏之间的间隔,有点长,失去了一点连贯性,但,终究,也算是系统的看了史依弘的或京或昆的五场精彩表演了。
所以这篇文字也可算作是观史依弘五场表演后的一次“总结性的发言”了。呵呵,有点轻狂。各位老师原谅。
一个戏曲演员,为什么会得到广大观众的喜欢,我想,这个答案会多种多样。不过,有几条,大家伙的回答会一致。比如,嗓子好;比如,扮相可人;(生:英俊潇洒)比如,演唱的韵味浓厚;等等。
我以为,这些条件,当作为一个要让观众喜欢的演员的必备的“硬件”。然而,既然有了“硬件”,那“软件”也需匹配了。什么是“软件”?(呵呵,这是我杜撰的。仅此一说。)我觉得,便是演员要会“演戏”。所谓“假戏真做”是也。
怎么把“假”弄成“真”?这便是技巧与经验的完美结合。实际上,就是角色情感的表达能够让观众切身体会。除了所说的“硬件”,角色的目光、神情、脸部表情、角色在通过演唱流露内心“想法”时的外化,等等,一切符合表演程式的“表演”,能够让座席里的观众“信以为真”的表演,都可视为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不能缺少的“软件”。
无疑,“软件”的具备和演员演戏的经历密不可分。同时,也是演员修养(文化修养、知识修养、表演修养)的一种体现了。自然,史依弘的表演,“硬件”与“软件”是互相匹配的。所以,她的表演,才能形成一种吸引力,让我这样一个门外汉痴迷。
有理由相信,史依弘是深谙让“高深的表演理论”化作“在舞台上容易被人接受的表演”这个道理的。大概,这就是史依弘的表演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舞台上的史依弘,既可以叫门外汉们神魂颠倒又能够让懂行的观众如痴如醉。
京剧(戏曲)表演,是一门丰富的又有点莫测高深的学问。不过,到了舞台上,就不能做“莫测高深”的学问,而是要把这“莫测高深”化解成“通俗易懂”。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有的表演能够打动人而有的表演难以激起人们的共鸣的一个区别。
最为被史依弘的舞台表演打动的是她的目光。统观史依弘在《空中剧院》舞台上的人物,在出场之时,起到先声夺人效果的便是她所饰演的人物的目光了。有时候觉得,这种无声的表达要比有声的唱更能够表现出人物的内心,艺术感染力更强。
就说这次的《白蛇传》的表演吧。
你看,白素贞一出场,就用她盈盈一水间的目光告诉了观众她此次的“江南行”在想什么、想要做什么。这种目光的展示,让人有了一种遐想,让舞台上的“虚拟”化作了观众心目中的“现实”。(尽管对这出戏已经很熟悉了。但在心底里,仍然希望故事的发展)
再看,白素贞偕小青从峨眉千里迢迢来到西子湖畔,就是因“思凡”而来。看到春天里西子湖畔的“浓妆淡抹”,小青的好奇,白素贞的从容,(是角色赋予身份的象征,也是行当需要有的表现)通过她们的目光,看到进入她们眼睑的是美不胜收的景色;当小青发现了人群里的许仙并告诉白素贞后,再看此时白素贞的目光,就好比镜头的“推”变成了“拉”,原来是“远观”的目光,变成了“有目标”的“对焦”,随着白素贞心里的吟唱“好一似洛阳巧遇潘安”,那目光就牢牢的“锁定”了还未出场的许仙了。(我以为,史依弘在这一节的表演里,可以成为教学的版本)
许仙被白娘子的美吸引,白娘子对许仙的钟情,舞台上角色相互“爱慕”的情调,除了有身段的体现,便是通过彼此的“眉目传情”来渲染气氛了。看舞台上白素贞的眼神,带着羞涩“偷偷地”、“悄悄地”一直在“窥探”着许仙的神态,但目光里却是掩饰不住内心的一种欢喜和心仪。自然,“莫让我望穿秋水等断肠”里的目光,更是把白素贞对人间爱情的期待、情窦初开的温情脉脉的渴望,演到了一种境界,我想,凡意会到史依弘眼中目光的观众,免不了要“触景生情”了。
剧情,耳熟能详的了。那么,为什么还会津津有味的看这些剧目的播出呢?这自然是因为有剧目本身的百看不厌的吸引力所在,比如在某一处有脍炙人口的唱段,在某一处有令人难忘的表演,等等。但是,还有一个不能不重视的因素,就是演员的表演!如果演员的表演不给力,那么,再给力的剧目也会叫人索然无味。由此,也使我泛想到了“怎么传承”这个话题了。换句话说,演员在台上,不单单是在完成任务,更主要的是要通过表演让舞台上的人物深入人心,唯有如此,京剧(戏曲)的传承和推广才会生生不息。
看这一次《白蛇传》的播出,我还体会到,史依弘对观众的心理了解的熟稔。也就是说,她在舞台上时,知道台下的观众此刻想看什么。因此,她在表演时就会有所侧重。比如,在《游湖》和《结亲》等场戏里,她会通过眼神的表演对白素贞内心的刻划,从而渲染出白素贞对许仙那种情感气氛,给观众带去美好的遐想;而在《盗草》和《水斗》的表演里,她就突出白素贞的“做”和“打”,让观众的视觉获得了满足;到了《断桥》,她就把重点“移到”了唱上了。这“唱”也不是简单的一段【西皮】的表现。
很明显,在《断桥》这一场戏的【西皮摇板】转【原板】转【二六】转【流水】的唱段里,史依弘唱腔里的梅韵是相当令人回味的。同时她又把梅先生表演体系里的“细腻”,作了更细化的表演;在听觉上,让我们领略了梅派唱腔里的宛若;在视觉上,各种婀娜身段的表达,更让此时此刻的白素贞,楚楚可人了。尤其在【清唱】“谁的是,谁的非,你问问(音乐)心间”句时,达到了慑人心魄的效果。
我想,一场戏的表演,主演固然重要,但如果配演不给力,主演就成了展示技艺而非演戏了。搭档的表演为烘托剧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应该讲,金喜全、毕玺玺等几位的配合,让我有了“这是一台戏的表演而不是一个人的展示”的感觉。
呵,不伦不类的写了这么多,写的人鸟朦胧,看的人月朦胧了。不好意思,您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