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平在挪威演出《天女散花》。 (受访者供图)
?王善平在《四郎探母》中饰演铁镜公主。 (受访者供图)
为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由“戏聚星期六”举办的深港两地京剧梅派经典演唱会日前在深圳市文艺会堂举行。记者发现,近年来在舞台上鲜有亮相的国家一级演员、京剧名角、著名梅派青衣王善平应邀来参演,她为市民献上了《凤还巢》和《卜算子·咏梅》。带着对她的好奇,7月14日,记者对王善平进行了电话专访。
台前到幕后的华丽转身
王善平告诉记者, 2002年她离开了舞台,转业进江苏省戏剧学校当老师,从此就在舞台上鲜有亮相了。记者从采访中得知,1979年,王善平考入了江苏省戏剧学校,从此,开始了她对艺术的追求。从省戏剧学校毕业后,她进入了南京市京剧团。由于对人物个性把握得准确、到位,曾在多部剧中担任主要角色,获得过多次国家级戏剧大奖。在成就渐渐走向辉煌时,因为家庭原因,她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奋斗近30年的舞台。
在谈到这种从“台前”到“幕后”的心理落差时,王善平表示,刚开始会有失落感,但她的心态很快就转变过来了,她说:“我虽然转业了,但我从未放弃对京剧的热爱,我喜欢孩子,我把学到的京剧知识传授给孩子,让他们把京剧经典传承下去。”谈到自己平时如何把京剧教给学生时,王善平表示,现在主要还是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一对一教学,给孩子作演示与示范,一些有天分与艺术细胞的孩子,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
在当老师的这段日子里,王善平培养出不少优秀学生,她带出的学生在国内外节目交流和各种比赛中均有佳绩,其中,有的曾获得“中国少儿戏曲艺术”金花奖和“首届江苏少儿戏曲小梅花”奖称号。除日常授课外,课余时间,王善平一头扎入京剧研究上,还出过DVD和唱碟,与热爱京剧艺术的人分享研究成果。
王善平身为著名梅派青衣,谈到自己与“梅派”结缘时,王善平表示虽已学戏近40年,但仍历历在目,她说:“我去戏剧学校上课,对于小孩子来说,不容易找到发声方法,老师就教我们用梅派的唱法来打基础,因为梅派唱法较易被人接受,然后再学习其他派别的京剧,一年后,经过对比,老师发现我的嗓音清秀,很适合演梅派青衣,我便从此踏上了这条路。”
京剧发展要坚持
作为一个学习近40年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来说,王善平对京剧进行了不少研究,她告诉记者,现在京剧的发展有一定困境,第一,现在社会发展速度快,多元化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对京剧国粹来说是一种冲击;第二,现在京剧观众较少,受各类五彩斑斓的新文化影响,年轻人普遍不喜欢传统的京剧;第三,京剧团改制成企业,演员只有基本工资,生存状态堪忧。但王善平表示,京剧是国粹,是经过时间考验过后的经典作品,虽然存在困境,但完全有出路。
王善平说,京剧很有潜力,因为它是综合艺术,它可以不断创新,焕发新活力。王善平给记者举例说明,她说:“《胭脂河》是个老剧,但从1998年开始,《胭脂河》已经修改了15稿,从而使该剧在内容上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在形式上也满足了新时代广大观众的多重审美和文化需要,京剧可以与时俱进,他永远都不会过时。”王善平还表示她很欣慰, 因为现在还有大批老师和京剧演员在坚持着,因为他们都知道,即使社会发展再快、经济水平再高,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能丢,大家都有捍卫京剧文化的责任。
谈及现在年轻人听不懂京剧时,王善平表示这是正常现象,她说:“京剧是国剧,已有200多年历史,而大部分京剧,是用河北话、武汉话等地方方言来表演,其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唱法技巧,但是,现在有种可喜的现象是,现在有字幕了,而且很多渐渐用普通话来表演,这样大家都能听懂,就算听不懂语言,但只要喜欢京剧这种氛围和形式,也就够了。”而王善平也表示,年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京剧也是很有潜力的,他在文化、历史、服装、口形方面都有很多可以接着研究和琢磨的地方,相信当年轻人陶醉于京剧中,与京剧碰撞出的火花是很精彩的。
谈及自己首次来深圳参加演出的感想时,王善平表示,这次来到深圳演出很开心,她虽已离开舞台多年,但平时仍会偶尔登台,与同行们进行交流,这次在纪念梅兰芳梅派经典演唱会,与深圳的京剧演员们进行交流,获益不少。她还感慨:“深圳对京剧文化很重视,让我很感动,我看到了深圳有一批与我一起为京剧努力的人”。
对于这批“一起为京剧努力的人”,王善平对“戏聚星期六”颇为赞赏,她表示,许多不同派别的京剧演员来深圳都可以在“戏聚星期六”相聚,这不仅仅是一个舞台,更是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大平台。王善平表示,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极具“创新”精神,但仍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把多种文化都引进来,让各种艺术形式都在这里聚集,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戏剧气氛。在演出中,王善平表示她感受到了深圳市民对京剧的热爱与热情,她说:“在深圳,我感受到不是一个人在唱戏,因为台下的观众能一直与我互动,这种氛围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