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麟囊》属于当下舞台上最为常见的戏之一,被程派演员们翻来覆去地“演”,以至于审美疲劳,更何况有的演员演来不够“美”。
迟小秋的这出《锁麟囊》,大概是她演出最多的戏,恰有一位老师邀我去看,于是座上一观。
这场是迟小秋纪程系列之首场,又有相声演员应宁、何云伟的参加,还有老演员郎石林、青年演员杜喆张云郑潇等人的参与,还是颇多看点的。
观众极热情,凡有戏处皆有彩声。
扮演梅香的应宁上场先声夺人。(此版本删去前边薛良上场和念,还是显得垫戏不足)继而迟小秋帘内搭架子,甫一出口即彩声四起。应宁的梅香学小姐身段,恰到好处,几个下场也有舞蹈设计,不搅不躁,让人相信这的确是一个服侍人的小姑娘,还令人想起晚年的刘斌昆。(过去老演员赵丽秋演此角色,倒是随心所欲,但实有过火的地方,时而游离于人物之外,气派简直直追薛湘灵,不如她演别的配角有光彩)
迟小秋的身段宗法她的老师王吟秋,讲究线条美感,看嫁妆时有些范儿起得很小显得比较秀气。倒是唱得四平八稳。
继而是侯美、穆宇的过场戏。穆宇进门先弹髯口,真有意思。
”春秋亭“是前半出戏戏核。 迟小秋“春”字一出,观众就报以掌声。二六、流水唱得都足够热烈。照我这外行的意见,”春秋亭“每段唱段的末一句和末一个“腔”完全不必加大力度。结束时发力当然会增加所谓剧场效果,但美感度大打折扣,且不符合人物的情境。听程砚秋、王吟秋两代人的实况录音,很少在句尾使劲,而彩声来得“自然而然”。即使像“忙把梅香低声叫”,程砚秋也并没唱得“全力以赴”,甚至都不够一气呵成。而今人的演唱几乎都无一例外地进入了另一种情绪,这大概就是时代的进步吧。 总的来说,迟小秋的演唱还是延续了王吟秋先生的演唱格局,只不过比王先生“热”多了。这里提一点意见,锁麟囊的道具还是应放在椅子上,薛湘灵从身后拿,不应由扶着花轿的执事递,哪有小姐的私密嫁妆放在外人手中保管的道理。
如果我未记错,过去迟小秋女士和戏曲学院的专家对这段唱词做过修改, 把“我正不足她正少”改为“我正富足”,后来又改做“我嫌不足”。这次唱的是“不足”,前边两字是什么未注意。据说有人提到,剧作者翁(偶虹)老解释“不足”是少年的意思,所以“她正少”并不是说赵守贞缺少嫁妆,而是说赵也一样年少,焦点在于两个人同样年纪却境遇差别如此之大。此说是否是翁老的原意,不得而知,有待翁老弟子映证。照我的看法,至少改作“富足”是不够恰当的。
接下来是成亲。王吟秋先生这里由打上场门台口慢慢的直着走向下场门,节奏极缓,很有气氛,一步一步走得好看是很吃功夫。迟小秋女士也表现到了。
原本《锁麟囊》有两个傧相、两个势利眼,打起来,最后薛良劝架,念一句“依我看来,你们俱是势利眼”,然后下场,极富剧场效果和讽刺意味。现在的版本虽存傧相而把两个势利眼删去,薛良也不念那句“考评”了。其实,如果剧团的丑行人数和质量达得到标准,完全不必删人物。剧情主线固然要突出,但没有枝叶就无所谓“主线”了。四个小花脸的插科打诨不但可以活跃气氛,还是一副“人情图画”,有了这个才能衬托、显现出“薛赵”这对人物之间的感情内涵。台词可以简略,但是人物的数量不应减少。如今的版本,喜剧效果冲淡,连薛良的性格塑造也受削弱,如果戏曲学院的专家们认为这个戏只需要突出薛湘灵就足够了,那这个问题也就不必再说了。另外,这一场戏,让老少傧相高矮亮相然后灭灯换场,与别的场次风格太不统一,这种流行的舞台剧作风,未见高明。
关于”改“的问题,我还想多说两句题外话。(绝不是针对迟小秋,而是针对那些在教学、传承领域有话语权的艺术家)很多戏迷并不是保守派,只是希望改动经典要谨慎一些。 敏而好学者如梅兰芳、马连良,对有些真正的骨子老戏,也不敢大动,今人比他们如何呢?为精益求精者,固然有之,但不排除很多人就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一笔(尤其是某些在高等学府任教、代课的艺术家)!敢动《龙凤呈祥》《四郎探母》,这是有多么大的勇气很自信啊!如果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舆论、批评环境,大概也会让他们有点敬畏心吧。题外话到此说完。
并非一切不能改动,我觉得迟小秋演出版本,把 ”漂母饭信,非为报也“改为”有缘相逢,何必言报“,就不必苛责。虽然文辞上差了一些,但境界上了一层,个人觉得比原作手笔也不差。
接着大器上,应宁抓哏说“名叫大器,小名郑潇”。郑潇演此类角色扮相很好看。这场戏,其实很简单,像赵荣琛先生演来即是蜻蜓点水,有详有略。迟小秋摇板“哪有个青丝发任你摘玩”等处也唱得摇曳生姿。王吟秋先生的这场戏就很细致,小秋女士也有加工的地方,如周大器使性子非要绿马不可,王吟秋先生念”有有有“时,右手攥着小孩儿,左手拍右手一下,接唱”这是我……“。迟小秋念时则用双手抚大器脸颊,颇显宠爱的意思。这以后,郑潇与应宁,互相一努嘴,配合得很到位,很细致,要”细“才能有”戏“。
上车一节,小秋女士猛一塌身,顺势投袖,转身上车,身段走得节奏紧凑且有爆发力,博得彩声。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表演。老实说,还是稍嫌过火。身段还是应联系情境,如程派《武家坡》回窑之转身、水袖花是为烘托气氛的紧张、王宝钏内心的恐慌,需要演员动作之迅疾,技巧便有的放矢。而《锁》剧此处上车并无”戏“,与后边剧情也无甚关联,突兀发力的理由欠缺。不过从舞台呈现上看还是很好的,与乃师特点相通。王吟秋先生最善身段变化之迅疾,如《红拂传》拂尘舞连续转身、迅速拧身来一个卧鱼,《荒山泪》扬水袖、快转身、蹲身、护子,又如《锁》剧抛球找球时的拧身回望,《锁》剧”赠木桃“到台口抛水袖、连续快速退步中的三个还礼,一气呵成,都需要极其好的腰腿功力。到八九十年代,王吟秋已然是花甲之年,还依然保持着盛年水平,开合有度、干净利落,这不得不说是幼功深厚、练功勤奋所致。这于小秋女士,也是如此。
接着说剧中身段。王吟秋的上车,是稍一侧蹲身,随即上去,很秀气。至于发水,下场时,小秋的水袖幅度很大,与乃师不同。此为”警前台“。果然有彩声。
之后郎石林的胡婆上场。前些年郎石林先生总有演出,演二丑角色非常称职,堪称剧坛常青树。 过去演四进士,万氏一般由马增寿应承,偶以郎先生为之,也自成风采。过去总嫌马太过,抓哏太频繁,但那种风格还是很能得到观众欢迎的,而今见之居然也已垂垂老矣、不复风光,真是让人感叹。稍年轻一点的郎先生,如今风采依旧,火候更上一层次,很让人高兴。过去最好的胡婆,大概是曹世才先生,无论声音、情绪,都很贴切。李少广先生也很好。如今来看,北京的金立水、郎石林,上海的金锡华,演这个角色都有自己拿手的地方。胡婆听卢家二下人说需要老妈子,薛湘灵即转身缓缓走去,此皆细节。而后,胡婆让薛湘灵去卢府为奴,薛反问胡“你为何不去?”此是翁老剧作点睛之笔,写薛湘灵之性格缺点,不须多言即全盘已出。
下面就是”一霎时“以及朱楼了。卢天麟由张云扮演,扮相甜美,声音也模拟小孩儿。何云伟演碧玉,”相“很足,声音还特意朝老派靠近,极尽插科打诨。朱楼一场很关键。薛湘灵护小少爷拍球,走S形路线,先进而后退,要保持匀速和稳当,进容易,退则难,大概王吟秋在这里着力最深,很多老演员这里只进不退的。
朱楼找球一节是当下演员”最疯狂的地带“。对于有的演员,戏迷有戏谑称”哪里是找球,分明是拆楼“! 王吟秋的演法,竖着上楼梯,大边,小边各有一组蹲身,水袖有很简单的动作,双臂摆动的背影很好看,一直到这里动作都很平缓。继而左手水袖搭肩上,右手卷水袖,加快节奏,起身、朝左向外转身,同时右臂在背后放水袖、顺势向右边飘、左臂也随着放水袖。一般来说,转身的时候满堂彩就上来了。这些动作,我们能够看得出依据,节奏和幅度也像是在不大的空间内找球,但是今人演的都太火爆了,单看这一点几乎已经无法分辨演员在模拟什么了。小秋演到这里也加了不少动作,但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大概就是”不能免俗“吧。但是,卷水袖到最后拧成了“棍”状,实在降低了美感。这个情况出现过几次。当然,这个看法仅供参考。
”三让椅“,何云伟插科打诨,皆有剧场效果。小秋的身段更属于精彩段落,自不必多言。相声演员,串演京剧,观众有一定的期待和宽容性。多抓哏、多找点包袱属于情理之中。看下来,我觉得这两位相声演员演得还是很不错的,在一些细节上的那种自如和认真甚至超过了某些专业丑行演员。
前几年我看一位青年丑行演员的戏,无论是小角色还是金祥瑞这样的大丑,表现都不错,虽然不是萧派的雅俗共赏,却也够得上圆熟大方。本来寄希望于他挑起剧团的丑行大梁,但这几年居然退步到演什么角色缺少准谱了,即使电视直播嘴里也磕磕绊绊。看来,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还真的不是观众或剧团一厢情愿。
”换珠衫“到结束是全剧的另一个高潮。迟小秋唱得很规整 ,也很动容。”老娘亲“等地方,听得出立音挺拔而清秀,颇似乃师。(王吟秋先生文革之后复出,中音区和底音略闷,高音却跟年轻时一样清亮)一出大戏唱到此处,声音反倒放松下来。全剧的末一句,王吟秋先生传下来的那个独特的身段自然是满堂掌声和叫好声。
谢幕之后,何、应二位返了一小段学山西戏的柳活。迟小秋返场唱《碧玉簪》。
全剧看下来,还是很满意的。美中不足的是小秋女士有个别地方在尖团字上处理的不够满意,如良骥之骥、饥寒的饥、动地惊天的惊、宁馨的馨,也或许是我耳音的问题,仅供参考。
总得来说,这出《锁麟囊》,看得出师承渊源和小秋女士功底扎实的方面。我也啰啰嗦嗦地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如小秋老师说的那样,希望观众多提意见。这当然是艺术家的谦虚。以上所写,如果有机会能让小秋老师看到也算是观众交还的回应之一吧。
近一年很少动笔写跟戏有关系的文字。一是忙,二是因为工作原因要跟戏曲界打交道,不愿意得罪人。只说好的文章写了没有意义,而且现在几乎没有只能说好、毫无瑕疵的戏。以前一段时间跟我们广院的一位老师闲聊,她劝我多写东西,即使是批评,也是你们做媒体人的应该干的啊。媒体人评电影的时候说得那么尖锐,到戏曲这儿怎么不行呢?
无论是因采访的公事还是因个人喜好的休闲,把看戏的感想记录下来,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能让它有一点意义,当然让人更加高兴了。但愿这一篇拙文,能至少有点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