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省京剧院的老师抬爱,赠我一张《赵佗》首演的门票,得以观看此次演出。进入剧场大门之后,两边排列着几幅大幅剧照,看到裴老师是从青年赵佗演到老年,先文后武,展示其全面的功力。因为我到的时间较早,我还在后台待了一会,看到省京的老师们有条不紊的在做着准备,还有几个戏迷一起聊了两句,就到了前面准备看戏,不管怎样,至少一楼还是满坑满谷的。下面我从一个普通戏迷角度谈谈我对该剧一些想法。
从整体上来看,这出剧目具有反对战争,提倡和平的主旨,戏中唱词中反复出现,不及《春闺梦》中一句“愿将军罢内战及早休兵”显得简练。整出戏演员的行头全是用的传统剧目的行头,没有添加一件新行头,并非不能,而是不愿,如果不是个别唱词问题,可能会有人当做一出传统剧目。而且没有怪腔,恕我直言,《响九霄》中有些唱腔不太像京剧,而这出戏里没有这样的腔调。裴老师初次登场是大武生扮相,一招一式虽显缓慢,但是绝不偷工减料,交代的非常清楚。观众中很多是看了裴老师的忠实戏迷,有事不能动作走完,就报以热烈的掌声,当然大家的心情还说老人家年逾古稀,能有如此身手,实属不易。但较之当年已显老态。如果哪位敢说“不减当年”实为对当年的否定。裴老师难能可贵的一点,边唱曲牌边舞蹈,调门虽低,但是每个字都唱出来了,不像现在的一些演员,顾身上顾不了嘴里,唱着唱着因为累,词出不来了,可见裴老师幼功之深。可能是裴老师要求,就连龙套一边开打一边也跟着唱牌子,这以前是很难看到的。此外,裴老师也很会藏拙,大战结束,裴老师用了一套程式动作,来表现赵佗战后很累,其实是
裴老师很累,在正常的表演动作中休息一下,如果以后年轻演员演此剧可以把这段删去。
张云生老师扮演的秦汉两朝的宦官起到了绿叶的功效,只是有一点建议,既然换了朝代,是不是把行头的颜色也换一下,类如《空城计》的魏蜀两个报子,也要用不同颜色的行头以示区别。扮演赵佗母亲的老旦演员马丽婵也很出色,虽然年轻,嗓子冲,但韵味也很足。“行路”一段颇似《打龙袍》中“龙车凤辇”一段,满宫满调,尽展其才华。后面和裴老师唱对手戏时,又把调门降了下来。
整个一出戏,最显裴老师功力的当属“金殿”一场。背景是富丽堂皇的宫殿,裴老师穿的是枣红色的帔,尽显富贵。但是裴老师扮演的赵佗往“母亲”身边一倚,顿时让我进入河北农村的感觉,颇有“燕赵之风”。相比之下,尚长荣老师的《廉吏于成龙》运用农村舞台背景,布衣行头,加入山西民歌曲调,也很难让观众(至少是我)感受到农村的氛围。这一点上,我觉得裴老师的功力要深于尚长荣老师,这大概就是现在常说的“接地气”吧。另外这一场有意避开了《四郎探母》中“见娘”一场的安排,但是更加合情合理,感人心田。只是这场中,赵佗向母亲炫耀自己的王妃之多,老母夸赞王妃之美我感觉有些多余,估计想衬托俞妃之美。但俞妃扮相已不是十余年前“珍妃”扮相了,有欲盖弥彰之嫌。
我绝不是否定俞妃扮演者张慧敏老师,张老师扮相虽不及从前,但在唱念上较之十余年前的《珍妃》和《响九霄》中的唱念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尤其剧中二黄成套唱腔,嗓子好,但是绝对是花旦唱法,惜乎身在河北,实践机会太少,如在京津沪院团多多实践,定能提早出名。
“哭灵”一折,几乎套用了京剧的《哭灵牌》,注意,我说的是“套用”。无论是舞台布置,舞台调度,还是唱腔设计,几乎是把《哭灵牌》直接拿过来的,只是在导板后面的散板中换了一句旦角的唱。裴老师整个唱段集余、高、奚三派于一体。我只是有一种担心,这段唱太接近于《哭灵牌》,戏迷还是喜欢唱《哭灵牌》,这样不利于唱段的传承。我认为只有一出戏的唱段能在戏迷中传唱,这出戏才能算立住了。戏中还拆用了《击鼓骂曹》的鼓套子,一分为二,分别体现了人物不同的心情。美中不足,整出戏的唱词虽然继承了京剧传统剧目的句式,但是个别词句上不够朗朗上口,韵律感不强,希望还能继续斟酌。
演出结束后,由于观众中官员居多,他们都争着跟裴老师合影,我担心裴老师太累,这次就没有合影,还在舞台上看到了崔伟老师。
《赵佗》一剧较之《响九霄》有一突出特点,就是《响九霄》只能裴老师演,别人演绝对演不好,属于“人保戏”。而《赵佗》其他演员可以学演的,希望该剧能够多多打磨,成为河北省京剧院一出保留剧目,不要再像其他新戏一样,演完几场后就束之高阁了。
以上是个人意见,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朋友批评指正。如果该文中伤及某位演员,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