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曾与戏迷聊天,谈到某老旦时,该朋友说“我觉得她唱的最好”,我打趣地说“说她唱的最好,咱不抬杠,但是能说出究竟好在那吗?”,朋友思索一下说“扮相漂亮,嗓子亮堂,唱的好听”,我说,这其实不是理由,理由其实就是一个,因为你喜欢,所以你就会觉得最好,但从艺术角度说,这些都该是问题。朋友不解,也说了几句不太中听的话,也就没往下说。
一直在思考,曾几何时,老旦变得“扮相漂亮,嗓子亮堂”呢,真是不解。
老旦,首先是老,其次才是旦。这其实是一句废话,但现在的舞台似乎只为迎合电视近镜头的美感了,而忽略了生活。我们常说艺术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舞台的表演首先得有生活基础,生活中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收拾的干净利落的有,要是收拾的太漂亮了,那真成老妖怪了,看看现在京剧舞台,老太太们都红光满面,一个比一个滋润,就是再提炼生活,也不能这么不着边吧。
究竟老旦该不该嗓子亮?这又是一句废话,谁见过六七十岁老太太,那么底气十足的?况京剧舞台上还有诸如《遇皇后》中的李后,《钓金龟》中的张氏,《三进士》中的孙淑琳等挨了半天饿的老太太们,一出场,好么,底气倍足,一出场倍漂亮,这是不是该查查老包有没有受贿呢,怎么就断她们赢了呢?
为什么那两句废话都不被人们重视呢?有人说李多奎也高音,也喊,可是您该注意到李多奎是有些高音,但是人家有衰音,把老人的那种沧桑表现的淋漓尽致。完全高音的坏根,其实在李金泉那,作为新李派老旦的创始人,我觉得他就两出戏还算不错,一个是《罢宴》一个是《李逵探母》,这俩戏还就得他唱,换人感觉就没了,他是男性唱老旦,所以得天独厚一些。但他的传统戏像《遇后龙袍》等,还真没有王玉敏的过瘾。他的高亮唱法,被他的弟子们夸大了,且影响到了李派弟子们,也都玩命飚高,形成了这种高音亮嗓子的坏风气。
当然高音跟大环境也有一定影响,现在的观众只关注高音,谁能喊,谁飚的高,就给谁鼓掌,而那些富有内涵的低吟,却无人理会。艺术如今也成了喊出来的艺术。
戏曲的表演是与符合剧情的人物分不开的,舞台上是人物在演绎的故事,所以塑造人物很重要,怎么塑造好人物,首先得有生活,得符合生活,演老太太,就得观察老人的举动。谁也没见过张飞、曹操、鲁智深等人样子,可是有些前辈就素有“活”之称,这个“活”,就是演活了人物,贴近了人物,像一些无法观察的人物,诸如古代帝王将相,这就要结合生活去理解人物,只有塑造出可信的人物,观众才会欣赏,才会喜爱。可是满舞台又有几个让观众折服的人物形象,又有几个让人折服的老旦呢?
让一个胖子去演挨饿受苦的老太太,肯定这戏脱离了生活,现在不讲究这些了,所以满舞台的花俏老旦、肘子老旦、未绝经老旦,千人一面老旦,亮堂老旦真是层出不穷,大有老旦要与青衣花旦一争天下的势头。没必要比高,吸引观众的根本是功力,是符合剧情的人物,老旦们,还是回归自然吧,做一个安分守己的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