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京剧是一门多角度全方位的艺术,无论是它最基本的唱腔音韵,还是程式化的做工表演,亦或是结合了舞蹈和武术的武打,都可以单独抽离出来进行欣赏。这次,我就京剧唱词文学性这一个方面进行浅显的赏析。
当初一开始接触京剧时,我认为京剧的唱词非常之不美。像什么“咬钢牙”,“听根苗”什么的,水之又水。只是单纯地通过无聊而缺乏美感的比喻或俗语来找韵脚。比起以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为蓝本的昆曲(如《桃花扇》,《牡丹亭》等),京剧的唱词简直是俗不可耐。
随着对京剧的深入理解,我才明白正是这样直白俗套的语言,给了京剧市民化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它使京剧更能直白地反映人的内心世界。这种直接的表情达意,不仅能使人动容,而且展示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有非常大的教化功能。下面,我以《清官册》,《文昭关》这两段折子戏为例子,进行简要分析。
(二)
《清官册》中“一轮明月早东升”的唱段中有这样几句“倘若是太夫人将你来问,你就说你老爷不久回程;倘若是少夫人将你来问,你就说你老爷进都城一步一步往上升,切莫要挂心。”这几句词的核心思想:让家人放心。但是同样的意思,寇准针对母亲和妻子,设计了两套不同的词。咱们先从后面分析。寇准想通过告诉妻子自己加官进爵以使之放心(当然在这里寇准说谎了,金牌召他进京的原因他现在还不知道呢)。特别要注意的是有句唱词写的极其细腻,“进都城”象征着寇准已接近封建权力的中心地带,“一步一步往上升”,寇夫人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丈夫正一步步登上龙庭,面见当今,同时也一步一步地升官金爵。这时寇夫人便会会心一笑,想象着自己能与丈夫共享荣华,同时悬着的心也就放下了。
再来说前面,相对来说,寇准对母亲的交代就不那么清晰了,只是说自己不久就会回家。自古以来母亲定是希望儿子出人投地的,但是却也不希望儿子涉世太深。中国古代的老人都有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换句话说如果把寇准对妻子的话对母亲说,老人家没准会更加担心,因为她害怕儿子卷入权力的漩涡,害怕儿子伴君如伴虎,表面上的好事或许暗藏危机。于是寇准干脆什么都不提,就说自己很快就会回来,母亲知道后,也会以为儿子只是处理简单的公务。大福没有,大祸也不会有。
寇准的言语从侧面反映出了妻子与母亲在性格和阅历上的不同,这也从一个侧面暗示出来一个人成长的历程,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喜欢追寻,有理想,有目标,主动地趋利避害。而随着人生阅历的逐步丰富,人们会越来越相信福祸相依的道理,越来越辩证地看待问题(或许大多数情况下这是无意识的)。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之前的分析可能把寇夫人错误地塑造成了追名逐利的“拜金女”,其实不是这样的。受传统儒家思想“学优则仕”的影响,无论是读书人还是读书人的家人,都希望能靠读书和做官来提高地位,获得富贵。这是中国古代大部分人的心愿,即使是清官,也难逃这种历史风潮的影响。
(三)
咱们继续说《文昭关》。 《文昭关》中刚转快三眼那点有一段“背地里只把东皋公埋怨,叫人难解巧机关。若是真心来救我,为何几日他不言?贪图富贵来害我,你就该拿我献与昭关。”这唱词的特点是把握住了人在受难慌乱之时的“小情绪”,它的价值在于没有把伍子胥这个历尽艰险报家仇的英雄形象绝对化,而是对一些人之常情的“不礼貌”进行深入刻画。一下子可以使人物形象变得丰满真实,更重要的是,它提示了我们要捕捉有不经意间的“恶念”,防止它继续发展。
此时的伍子胥夜宿荒郊,愁闷难耐,胡思乱想,不自然的就开始埋怨起东皋公——他的救命恩人。这样的唱词可能在一开始很难让人接受,东皋公为了救助素不相识的伍子胥,以身试法,冒着被楚国朝廷被捉住的危险帮他过关,纵使稍有怠慢又如何,伍子胥这样背地埋怨确实有违常情。但实际上我们想想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会在遇到别人“帮人未到底”的时候,对他在内心或是言语上的埋怨?
我想肯定是有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多想想他好,多给他一些努力的时间和空间,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地消除这样的念头。对比《捉放曹》中的曹操,便可发现即使爱发牢骚,伍子胥也是真英雄。其实曹操的疑心也是可以理解的,逃难之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但是他把这样的小情绪无限放大,最后起刀杀人,酿出了极端的悲剧,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后面的唱词就更有意思了。逃亡的经历使伍子胥心生恐惧和疑虑,开始进行猜想。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先把问题往极坏的方向想,东皋公几日不言,肯定其中有问题,甚至是有诈;但是又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于是就给了自我安慰的空间,如果他真的想害我,一开始就举报了,何必等到现在呢?如果大家觉得抽象我可以举个例子,假如说你在楼道里走,看见老师了她瞪了你一眼,你肯定先想,老师没事不会瞪我,我肯定犯错了,会不会默写默的不好啊,但要是这样,她就应该直接找我啊,瞪我何必呢……
人在这种对未来的安危不确定时,往往就会把事情想到极坏,以此来做好思想准备,但由于有时候想象得过于可怕,以至于不切实际,正好给了自己寻找安慰与希望的空间,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人的这种心理状态是会经常出现的。
这几句唱词是用二黄快三眼来演唱的,节奏较快,其实也暗合了我以上分析的心理状态。《文昭关》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把握住了人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的一闪而过的念头。同时这出戏也展示了京剧作为市民艺术的特征——既能展示高大上的内容,也能把握人细小难言的情绪,从多方位展示了人性的美与善。
(三)
京剧是在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下出现的,艺术的市民化,特别是文学艺术的通俗化是当时的时代特征。随着科举制逐渐成为封建统治者控制思想,教化百姓的工具,一方面,人们的文化修养在逐渐提高;另一方面,一些头脑清醒的落第考生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感受到了自己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于是开始创作反应社会现实,呼唤正义并且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如《水浒传》《七侠五义》等等,这些作品后来有很大一部分成为了京剧的最初剧本,奠定了京剧成为市民艺术的基础。
也正因为如此,京剧也有很强的教化功能,“忠孝节义仁”这五个字几乎能概括所有京剧剧目的主旨,这样的思想也是儒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写在书卷上的繁文缛节的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逐渐走下神坛,极具美感地融入到了京剧唱念做打的表演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一句话,京剧是使人向善的艺术。不仅如此,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技巧,比如《大探二》整出剧目都在教给人劝谏的技巧。特别是最后徐杨二人的配合,可以说浓缩了中国古代忠良劝谏的精髓,让人深思。
京剧出现的时间决定了京剧的价值,以徽汉合流为一个时间点,京剧出现在康乾盛世之后。换句话说,京剧出现在中国文化,社会发展到一个不可再有的顶峰,而中国社会内部矛盾还未完全爆发,西学东渐已经开始,但是洋文化还没有大范围地,或者说强制地在中国传播的时候。再通俗一点说,中国的文学,戏曲,音律,舞蹈,武术,传统思想等等发展到最好的时候,多种艺术形式完美融合,诞生了京剧。在这之后,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鲜有新的纯粹的符合中国文化的成熟艺术诞生。
而如今,京剧的传承正处于一个危机阶段,我认为现在有两种思想严重的阻碍了当代人接受京剧,这两种思想正是违背了京剧市民艺术的市民化的初衷。
一些人认为,京剧是一种完全高雅的艺术,自己听不懂也实属正常,甚至宁愿认为自己比较低俗也不愿意接触那所谓高雅的艺术。他们认为京剧需要把经史子集翻遍,才能更好地理解,听不懂还要听便是亵渎。其实,这种思想很好扭转。首先京剧它是一门市民化的艺术,这我就不再多说。更重要的是,京剧是很多艺术的杂合体,看过小说,听过故事,就能了解像《秦香莲》这样的剧目;听过相声,就应该对京剧的唱腔不陌生;哪怕你什么都不知道,剧中传达出的价值观也应该得到你的认同。所以,我也在别的文章中一再强调,京剧是一门人人都能看懂的艺术,你从某一个角度切人,哪怕是“断章取义”的分析都能有收获。
还有一些人认为,现在听京剧的人少了,京剧就应该被摒弃应该被淘汰。
我只想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这里讲的不是让人人都喜爱甚至痴迷京剧,我只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多多少少地了解京剧,了解传统文化,即使不了解也要虚心,也要尊重。一个民族的文化应该作加法而不是减法,一边走一边丢弃的民族不会活得长久,诚然时间会检验一切也会暗淡一切。京剧确实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但是我能在剧院里看到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我能看到少京赛上表现出色的小朋友,我能在大学的社团里找到众多知己,说明京剧命不该绝。
京剧是市民化的艺术,更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就像刚才提到的,京剧作为多种艺术的结合体,他是严谨的。每一个具有专业知识的人都能从汲取养分,甚至可以去考证推敲。京剧是一道彩虹,五千年的风雨和阳光孕育出的彩虹,你可以欣赏自己喜爱的颜色,也可以远观,默默地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