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周三。《空中剧院》如期播出了现代京剧《红灯记》。这是一次联袂演出。由凌珂、张浩洋、吴凡出演李玉和;由李宏、周力出演李奶奶;由张馨月、陈嫒出演李铁梅;鸠山由杨东虎饰;磨刀人由王大兴饰。凌珂、李宏、陈瑷,从第一场到第五场;张浩洋第六场;张馨月、周力、吴凡第七场至第十一场。
时隔20多天,再次与《空中剧院》相会,格外亲切;而且,是我喜欢的现代戏。不过,心里还是有了一点小小的失望,当然这失望里还带着一点小小的兴奋。
失望是因为《红灯记》似乎是可以作为今年《空中剧院》现代戏的播出之最了,仅对戏名而言,已经难以激起看的欲望;兴奋是因为参与演出的演员里有几位我还没看过她们的现代戏表演,如李宏和陈嫒。如此又让我有了好奇兴奋之心。
看现代戏,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原则,就是不把银幕上的人物形象与舞台上的人物形象作对比,不将银幕上的表演与舞台上的表演作对照。只是体会此刻舞台上的表演能否营造出一种氛围,让我内心有共鸣。这便是潜伏在内心的一种英雄的冲动了。这种冲动的形成,便是和舞台上人物气势、舞台氛围的渲染、人物情感的表达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了。
所以会有这样的念头,坦率地讲,觉得,现在的大多数的年轻演员演现代戏,主要只是在唱念做等方面下功夫,用表演的积累来饰演舞台角色。因为,现在的环境,不是一个缔造英雄的时代而是一个催生成功人士早产的岁月。同时,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纯粹的信仰和高尚的信念。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现代戏的表演,缺少一种人物的由里到外的气质,是情有可原的了。
如果排一出贴近当代生活的现代戏,那么,有理由相信,我们的青年演员,个个都会有可观的表演的。因为,艺术的生命源是活色生香的生活。
好了,扯了那么多闲篇,得言归正传了。
先来说一说这出戏里的伴奏。以为,单就整出戏的音乐而言,感受到了许多新鲜的音乐元素被加入。民乐、西乐、电子合成器的利用,似乎有增强原来的交响乐伴奏的气势;不过,一些乐器的加入,如,吉它和唢呐,因为其音色的独特,稍稍感觉到了一点突出,就整个音乐氛围而言,一种习惯性的,有了另类的不适应了。
再从整体的表演来看,很明显的,第三场的表演,有一些地方,还有可以再商榷之处的。比如,李玉和端碗的姿势。因为你这碗里有粥,不能倾斜吧?还有几位群众演员的端碗的姿势,也如此;我以为,最可以商榷之处的表演,便是这场戏的最后。李玉和有没有必要多次向日本兵哈腰。且脸上还略带表情的。
这是我看了那么多回的《红灯记》的播出里,头一回看到的表演。相信,导演如此排戏,一定有他的道理。只是,我在看的时候,觉得这个李玉和,在此时,稍稍的是在表现纤弱了。而最后的李玉和对鬼子的嘲笑,更有一种牵强的感觉了。
另外,四个宪兵的巡逻的步伐,从舞台的呈现来看,貌似也有一点的少了齐整。
哈,对不起,我这里完全是在没事找事。务请各位参与表演的老师不要与我计较则个。
看当晚播出的《红灯记》给我最大的震撼的、叫我情不自禁的便是第五场的《痛说革命家史》了。不瞒各位老师,看《红灯记》的表演,就我的性格而言,对这场戏最漫不经心了。但是,这一次看,在不知不觉里,我被画面里的表演感染了。
这一场戏是李宏的李奶奶、陈瑷的李铁梅、凌珂的李玉和。我说过,李宏、陈瑷的现代戏表演我是第一次欣赏。因此,这场戏稍用了点心。其实,之前的第二场戏里,李宏的表演,已经让我产生了要看下去的欲望。因为觉得,此刻,舞台上的李宏很李奶奶。
记得,论坛上有一位戏迷老师曾写道:京剧《红灯记》第五场,李玉和与李奶奶分别时要有一种大义凛然的状态。现在的青年演员不容易演出这样的效果了(大意)。
读了这段文字,有一点同感。说实话,在播出的现代戏里,不单单是这一出《红灯记》的人物表演,其它几出现代戏里,真能感受到英雄人物的有内而外的“大义凛然”的,的确是不多。
所以,我在看这场戏时,特意的留心了。
当第五场戏开始、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我就被李奶奶的神态吸引住了。我细细地端详着李宏的人物造型,忽然发现,她的扮相,不亚于高玉倩老师的造型。
李宏的传统戏表演,《空中剧院》已播出不少回了。留给我的印象便是李宏有一条好嗓子,在人物表演方面,似乎没有很突出的感受;可在看李宏的李奶奶表演时,感受却很强烈了。
我想,我们可以从“慈祥”、“紧张”、“坚强”、“悲愤”、“不屈”等几个情感层面去体会李宏的李奶奶的表演。
戏一开始,李奶奶惦记着李玉和未回,脸上表现出的焦虑,便让人有了一种“母盼子归”的联想;见李玉和归,脸上焦虑全无,看到铁梅和李玉和的亲切,再到看铁梅注视红灯,李奶奶的脸上始终挂着一种满心欢喜的笑意,给人以一种“其乐融融”之感。然后,假卖木梳人的出现,李奶奶念白里的一点“颤音”及身段上的一点“颤抖”,表达出了面对的“猝不及防”的紧张;在与李玉和分别时,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奶奶的念白、眼神、表情是李奶奶强压住了心头的悲痛而表现出的一种革命人的坚强情怀,尤以“铁梅,开开门,让你爹赴宴去。”的语气,把李奶奶此时的心情作了最好的解读;待等到几个来搜密电码的特务走出家门,李奶奶此时心中的痛,便不可阻拦的借着怀抱着的李玉和的围巾,一泄而出了,李奶奶的对着围巾的抚摸、怀抱围巾等等肢体表演,再辅以充沛的人物情感的表达,舞台上的表演,便有了一种由内而外的渗透,产生了让人“揪心”的艺术效果。
后半部分的“说家史”的表演,也让我感受到了少有的震撼,但,不知怎么的,我还是更喜欢这前半部份的表演。
自然,还有一位人物的表演也不能不说的。就是陈嫒了。可能在演唱方面,她与张馨月还有一些距离。不过,在表演铁梅这个人物时,陈嫒的表演更接近自然和天真,少了一些“刻意”的痕迹。这也是我看了不少播出的体会。对了,还有一个张译心。
有深情,有坚毅,有柔情;时张,时驰,时急,时缓;表演紧紧地扣住了观众的心;即便是最熟悉的剧情,但有了不一般的表演,依然是有这样不同凡响艺术效果。
总体感觉,这次播出的《红灯记》,我的感觉是两个李奶奶和两个铁梅的表演略强于三个李玉和了。
哈哈,说的太多了。您就当没看见......一篇废话接废话的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