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周三。《空中剧院》播出了京剧《望江亭》。主演:姜亦珊。
近段时间,《空中剧院》集中播出了几场姜亦珊主演的大戏,让我有了比较系统的观赏姜亦珊表演风采的机会。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空中剧院》播姜亦珊的大戏少”的文字发酵了,所以,栏目组就开始刮一场“姜亦珊表演”的阵风。哈哈。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演员有这样的系列表演在《空中剧院》里播出,满足全国的喜欢京剧的观众
到现在为止,比较集中的观赏了姜亦珊主演的《状元媒》、《铡美案》和《望江亭》三场大戏。如果再算上之前看的一些折子戏的表演,那么,多多少少,对姜亦珊的表演,也算是有了肤浅的了解了。
个人以为,单从人物造型上来看,姜亦珊的舞台形象是比较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的,所以,她会拥有喜爱她的年轻的观众群。自然,戏曲表演光有人物造型是难以立足舞台的,演员的生命力的源泉还是来自于表演的“四功五法”。因此,从感觉上,以为,姜亦珊的表演的生动,也是她博得广大观众喜爱的一个法宝。
当然,观赏戏曲表演,可以有各个角度,可以有各种个人喜欢的理由。但是,不管什么理由,不管什么角度,最终喜欢这个演员表演的理由是离不开“生动”二字。一招一式,一腔一字。这个“生动”,有的是继承后的发挥,有的是学习前辈的弘扬,有的是又有继承也有弘扬还有个人特色的。
那么,我想,姜亦珊的表演,当属“有继承有弘扬还有个人特色的”了。
单以三场大戏的演出效果看,以为,这次播出的《望江亭》,姜亦珊的演唱最有张派的唱腔特色了。我这样说可能有点不恰当。不过,这的确是我的感受。
不能说之前的戏的表演没有“张派”的特色,但更多的是在“张派”的表演体系里突出了姜亦珊个人的风格。与曾经在《空中剧院》里播出的同样的几出戏的表演比较,我个人以为,姜亦珊对人物的把握有个“点”和“面”的区别了。
比如,《状元媒》里重点突出柴郡主的“柔情似水”,《铡美案》里在表演上加大了秦香莲的“凄凉”表现。而在《望江亭》里,姜亦珊则通过不同的场次的出场,来塑造谭记儿的形象,反应谭记儿的处境。如,第一场的楚楚动人,第二场的盈盈可人,第三场的智慧聪人,第四场的出现是把美貌与聪颖集于一体、伸张正义的化身。
戏曲舞台上的人物呈现,最离不开一个“唱”字。流派的特色表现,也在这个“唱”字里。既然对人物的表现会有所侧重,那么,这种“侧重”也会在唱腔里表现出来的。
我前面所说的“最有张派的唱腔特色”之言,只是依习惯了的听“张派”唱段的感受而论。呵呵,有点不自量力了。就听了这么几出,就敢在这里疯言疯语起来,实在是有点疯了。
回到演唱里。
【南梆子】“只说是杨衙内又来搅乱”段,脍炙人口。和曾经看过的几位老师的演唱比较,觉得,姜亦珊的这段演唱,在保持唱腔的特色的同时,也有她自己的一些风格。如,“只说是”吐字的轻重、行腔的缓急的处理,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不像听其他几位老师的有那种“发泄心里的不满”感觉;整个唱段的演绎,既有“初恋的羞涩”也有“成熟的沉稳”的表达,“意惹情梦”的意境表演的比较明显,让人有“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联想。
很喜欢姜亦珊在第二场里对谭记儿的表演。觉得,姜亦珊对谭记儿的演绎,是比较符合我的想法的。我在想,谭记儿在这一场里的表演是要亦真亦假的。为了看这封信,所谓的“醋意”,只是施一计吧。所以,表演时的方寸把握比较重要。既不能把谭记儿演成一个“撒泼”之女,又要表现出谭记儿的聪明和明理。
在【二六】和【原板】的演唱及表演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姜亦珊对谭记儿这个人物的情感驾驭。在面对白士中时,眼里含着一种“委屈”之情,而在“旁白”时,又让谭记儿真性毕露;舞台上的气氛,在表演里被渲染得很浓厚;而最后,在得知真相后,我们又可以发觉,此时的谭记儿的表情是前后判若两人了。如此,人物层次感,鲜明了。
除了这第二场的表演我比较喜欢,第三场的表演,我觉得姜亦珊的表演也很生动。尤以取杨衙内怀里的圣旨的表演为最。可以和《四进士》里的宋士杰的盗信表演媲美了。这一场戏的还有一个“景点”,就是杨衙内的表演。杨衙内的表演最可看的就是几种醉步了。以为,梅庆羊老师表现出了杨衙内不同程度醉态的台步,很有看头。
一会儿,今晚的《空中剧院》就要开始了,我这里还在唠唠叨叨的上周三的。呵呵,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