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长时间没写观后感了,因为觉得自己看了戏后没什么太大触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即便是上周播出的张火丁《锁麟囊》,看了之后也没有表达想法的冲动。昨晚看了迟小秋的《文姬归汉》,看的时候很激动,看完也久久回味这出戏,情不自禁坐在电脑前,写下自己的感受。 《文姬归汉》是程砚秋早期三大名剧之一(另外两出是《梅妃》《红拂传》),这出戏难度大,程先生轻易不演。估计因为这个原因他的弟子也很少演出这出戏。后来李世济演出此戏比较多,她的弟子李佩红、李海燕也演出过这出戏,但是李世济的版本修改的太厉害,前面删掉了一大截子,直接从蔡文姬嫁到匈奴开始,出场就唱“荒原寒日嘶胡马”西皮原板,而且最后加上了左贤王把孩子送给蔡文姬,蔡文姬惊喜地唱了一段反西皮“送儿女”,弄了个皆大欢喜地结局,跟历史事实严重不符,我不喜欢那样的改动。
迟小秋这次的演出前面也删减了一场蔡文姬的戏,就是蔡文姬得知匈奴攻来,离家避难的戏,给全本戏留下了一点遗憾,希望以后演出时能把它恢复,真正展示程砚秋演出本的全貌。迟小秋在“逃难”中的唱段、身段都非常精彩,圆满跑的溜,水袖也有展示,见到左贤王时惊恐的身段与《荒山泪》中的身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后面从“荒原寒日”开始,每个场次的唱段都唱得感人肺腑,迟小秋在以气催声方面功力深厚,这是其他程派传人所不及的。特别是最后的两大段二黄、反二黄,那么重的唱功,迟小秋唱来毫无费力之感,李佩红唱这两段时让人觉得这两段唱“怎么那么长呀”,而迟小秋则让人沉醉其中,给人美的享受。
更难得的是在“行路”一场中,迟小秋唱“整归鞭”这一经典唱段,这段戏在观众中的普及率是很高的,因为张火丁发行的一个专辑中有这段戏,很多程派戏迷票友都会唱,我也会唱。迟小秋唱得跟张火丁不太一样,更接近程砚秋的唱腔(张火丁这段唱则多有改动),而且迟小秋加了很多的身段,给这场戏增加了很多看点,使戏更加精彩了。
还有戏中其他演员表现也很精彩,包飞的左贤王表现出色,开打很见功力,加上王艳全本王宝钏“别窑”中的薛平贵,感觉包飞很全面,不是只能唱的小生。听说程砚秋演出此戏时,本来就有开打的场次,这次迟小秋能把这些内容恢复,也体现了她继承发扬程派的精神。
看完了戏我就在想:现在京剧界喜欢叫某某某为某流派的领军人物,我不知道专家、评论家的标准是什么。从我个人的理解,一个流派传人,他具有了深厚的艺术功力,具有了很高的票房号召力,具有了一些追捧者,但是在传承该流派的剧目中贡献并不大,还真不能叫他为领军人物。至于迟小秋,她在纪念程砚秋诞辰120周年之际,能上演10出程派大戏,特别是《文姬归汉》这样的戏,而且基本恢复了程砚秋演出本的风貌,让喜欢程派的观众欣赏到程派的唱腔、动作,这样的流派传人才是实至名归的程派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