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周六。《空中剧院》直播了新编京剧《赵佗》。这是《空中剧院》直播“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演出的第四场。新编京剧《赵佗》是由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献演。主演:裴艳玲先生。
先简单说一下剧情吧。秦时,赵佗奉命率五十万大军进驻南越,他告别母亲踏上了征途。赵佗平定岭南后,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汉朝建立,陆贾奉刘邦之命带赵母出使南越,赵母深明大义,劝说赵佗归顺了大汉。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平了赵家祖坟,赵母临终告诫赵佗:不要冤冤相报,当好南越王,切莫将战火引向中原国土。赵佗谨遵母命,继续推行和辑百越的政策,治理出山水和悦、五谷兴旺的一片天地……
无疑,今晚的新编京剧《赵佗》的最大看点便是裴艳玲老师的表演了。然而,这个戏还有一个看点,就是看传统京剧的表演形式在新编戏里的呈现。
先说一点对整出戏的印象。我想,就总体而言,京剧里“传统”的元素,在这出戏里是占了绝对的控制部分的。尤其是在唱段的呈现上,“传统”的韵味是毋容置疑的。如在戏的重点场次里,第一场、第四场、第五场里、第六场中,生或旦,各种板式唱段里的流派韵味的表现,让人有了在听传统戏的感觉。这些唱段,不是生加硬添,与剧情和人物的契合很贴切,从而达到了在观赏新编戏时感受浓浓的“传统京剧”韵味的艺术效果。不仅仅唱段如此,在表演程式的其他方面,或念、或打,新编京剧《赵佗》,给人的感受也充满了传统京剧表演的气氛。
但新编京剧毕竟不是传统京剧,所以说,在戏里或者舞台上有有别于传统京剧的表现,我想,这才是“新”。我们可以看到,为剧情和烘托人物,舞台做了一些装饰的,起到了突出地域风貌的作用。也用了一些灯光暗转的舞台表演手法。唯一的问题是:“新”和“传统”的比例分配。
有一点想法的是,既然舞台做了体现地域的美工,且在表演里还有岭南歌舞加入,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俞番的扮相及服装也能够有地方的特点、更民族化一些呢?
如果说裴艳玲先生的表演完美无缺,我想,这话是在忽悠人了。毕竟先生已近古稀了,体现人物状态和表演身段,已经不能用“当年”来比了。但是,令人敬佩的是,先生不以“老”而减轻表演的力度。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场里,先生的两支【曲牌】完整的边舞边唱,连续的小翻身及腰、腿功夫的展示,开打时的各种技巧的表演,一招一式,认认真真的呈现于舞台。单凭这一点就可以说:裴艳玲先生当的是如今戏曲界的翘楚了!更何况,先生在后面几场戏里的几段极具味儿的唱的表现出的精气神,可以体会到先生的敬业及从小打下的不凡的功底。
说真的,看先生的表演,我在想,以后会有多少如先生一般年龄的演员能够做到这样。
不过,从看先生的《响九霄》到现在,也有些年头了。作为传承事业,真希望先生能够培养几个弟子在下一届的“京剧艺术节”登台亮相,毕竟,年龄不饶人呀。
个人以为,这出戏里还有几位老师的表演也相当可圈可点的。比如,饰宦官的张云飞老师的口齿的干净利落脆;赵母的演唱和俞番的表演,为戏增色不少。
另外,还想提一点关于戏的情节处理的想法。从戏的表演看,赵佗是个孝子,按理,像婚配这样的大事,赵佗应该有一些“报母知道”的说辞的。现在舞台上看到的是,在俞番托付以后,赵佗就喜滋滋的牵着俞慧的手了。这里是不是要有点铺垫?还有,带着赵佗的画像一起去祭祖的情节,容易产生“赵佗死了”的误会,是不是也要做一点铺垫?
呵呵,又是一篇准备遭白眼的文字,出笼啦。还冒着傻气呢......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