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杨靖宇》剧照
英雄长在立天地,一腔浩气动津门。日前,在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吉林省京剧院大型现代京剧《杨靖宇》精彩亮相,大获好评。演出后观众起立鼓掌,并涌到台前盛邀返场,久久不散。倪茂才等我省京剧表演艺术家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不得不再三返场,以答谢观众的热情。中国京剧艺术节演出剧目专家评论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学者对该剧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英雄长在立天地,一腔浩气动津门。日前,在由文化部、天津市政府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承办的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吉林省京剧院大型现代京剧《杨靖宇》精彩亮相天津滨湖剧院,大获好评。演出后观众起立鼓掌,并涌到台前盛邀返场,久久不散。倪茂才等我省京剧表演艺术家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不得不再三返场,以答谢观众的热情。在随后召开的中国京剧艺术节演出剧目专家评论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学者对该剧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国剧国粹铸国魂
专家、名家云集的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演出剧目专家评论会上,会议召集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开场即对吉林省京剧院大型现代京剧《杨靖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首先对吉林省京剧院带来重大历史题材现代京剧表示敬意和感谢,他说,明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此时出现这部令人感动、反响强烈、观众看后久久不愿离去的作品,是值得关注的事情。倪茂才剧中那么多大段唱腔,之后又返场多次,他真是太累了!
评论会上,省文化厅副厅长苏威介绍了《杨靖宇》的创排情况。《杨靖宇》创排时间很短,基本创作仅21天,然后在排练过程中逐渐修改。该剧会集了全国优秀的编剧、导演和演员,几次进京演出及在省内演出影响都非常大。今年10月15日和16日该剧在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65周年全国优秀戏剧展演,展演剧目全国仅11台,《杨靖宇》即其中之一。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文艺座谈会,吉林文艺工作者都为奉献了符合总书记要求的有脊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好作品感到非常自豪。《杨靖宇》的主题思想就是——国剧国粹铸国魂。主创团队研究了杨靖宇的大量资料,还到杨靖宇殉国地实地体验,创排时主创人员几度掉泪。该剧力求突出英雄精忠报国、坚韧无畏的牺牲精神,并展现浓烈的东北风情和鲜活的人物形象,体现壮美的中华民族家国情怀。
上海市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博敏说,这个戏看了第二遍我仍很激动,为题材激动,为吉林省京剧院这个团体所激动。这出戏有三处让我落泪,一个是百姓被日寇残杀国民的苦难;一个是杨靖宇、关山红朗读岳飞词——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到最后的回响;第三是棒槌爷爷牺牲时打动人心的军民情感,这是互相支撑的民族精神的升华,是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的同步升华。这出戏抓住了天时、地利、人和,抓住了吉林黑土地上典范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又用非常有民族风的东北风格,让这出戏有个性。吉林省京剧院有了这出戏,相信在全国的地位会大不一样。这个剧团的敬业精神、向上精神十分令人感动,团风非常高昂,全团协作看到的是志气,所以才能排出这部戏。很多院团条件要好得多,但缺乏这种精神和斗志。这样的题材和创作达到这样的水平,我感觉久违了!吉林省京剧院真是为京剧争气、争光。杨靖宇这个人物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他不是概念式的英雄。《杨靖宇》展现了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部队的崇高威望、个人品质的高尚、对敌斗争的智慧、爱民爱兵的情意,这都是塑造一个真英雄的最佳元素。这些元素通过艺术的表现,使人物树立得清晰到位。音乐上,倪茂才特有的高派出色塑造了杨靖宇的声乐形象。吉林省京剧院有“全团一颗菜”的精神,每个人表达出来的水平都比较到位。希望《杨靖宇》成为一个久演不衰的革命题材作品,成为吉林省京剧院的看家戏。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龚和德动情地说,我是湿着眼眶看《杨靖宇》的。吉林省京剧院以现实主义精神、浪漫主义情怀,奉献英雄的悲壮诉说。我特别欣赏大刀会那场戏,杨靖宇讲《满江红》,关山红唱《满江红》,两个人因此对上了火星,这一点把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贯通起来,是这出戏的亮点。抗联和老百姓的关系也很精彩,棒槌爷爷上山送粮,在山上走了三天冻了三夜,直说可惜粮食就那么一点点,杨靖宇跪下来说——太重了!老人去世,全队为之哀歌,这场戏真是精彩。犬野的表演也很好,演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这出戏不仅倪茂才是当然的主角,张蕾蕾、刘冶强、毕孝玉都支撑了这出戏,使它的艺术含量非常高。倪茂才优美的唱腔可以提炼成为新京剧经典唱段。总之,《杨靖宇》代表了京剧人的心情,为中国京剧艺术节争了光。
人间英雄气感天动地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康式昭讲了感触最深的三点:一、10月17日在长安大戏院看了《杨靖宇》,看后满怀悲壮!晚上看新闻,日本100多个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同一天,我看了杨靖宇将军的壮烈,也看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所以,《杨靖宇》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二、《杨靖宇》强调了精忠报国,激励人们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吉林挖掘了东北英雄身上的重要要素,以这样的历史事件作为依托点,做得非常好,这是吉林独特的贡献。三、《杨靖宇》阵容强大,演出严谨,倪茂才非常有光彩。用京剧古老的样式表现现实生活,有时会有距离或稍许不协调,但在倪茂才的表演上没有,在这个戏中没有,感觉非常和谐、非常贴切、非常巧妙。倪茂才非常出彩毫无疑问,棒槌爷爷、关山红也非常出色,其他的配角都很见光彩。倪茂才的优长有充分展示的机会,他在密林中那一大段独角戏非常好,唱的是地方也唱对了点子——这个时候他怀念女儿和妻子,怀念战友,唱的是英雄的内心。
上海市政府参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不是本评论组的,但看过《杨靖宇》后他十分激动,于是被大家戏称“穿越”到本评论组来主动参加讨论。他感慨地说,《杨靖宇》使我想到小时候的一首歌——在波浪滔滔的赣江边,有方志敏战斗过的足迹;在白雪皑皑的森林里,有杨靖宇打响的枪声……毛时安曾实地考察过抗联野营的地方,当时是零下28摄氏度,当地同志说抗联当年是零下38摄氏度甚至零下48摄氏度,无法想象人的生命怎么承受严寒的极限。连日本鬼子也对杨靖宇赞不绝口,想象不到他是怎么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坚持下来、斗争下来的,称他是战神。《杨靖宇》让人们了解抗联这段容易被人忽略或淡忘的历史,塑造了足以让天地为之动容的抗日英雄。塑造这样的人物,展现这样的历史,是文艺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吉林省京剧院主动承担了这个神圣的责任,完整丰满地展现了杨靖宇的英雄情怀,对杨靖宇的塑造和舞台的叙事是井然有序非常有层次感的。《杨靖宇》让人领略了高派在舞台上的唱腔、神韵及风采,在人物塑造上起了非常独特的作用。可以说,《杨靖宇》完成了在唱腔上的塑造,这点非常重要。毛时安说:“这是值得高度关注的戏。我认为以棒槌老人塑造的军民关系超过了《沙家浜》的沙奶奶,非常丰满有色彩。犬野也基本继承了袁世海塑造的鸠山,至少和鸠山不相上下。希望这部戏能打造成一台现代保留剧目。”
打造现代优秀保留剧目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认为,《杨靖宇》在表现人物的过程中,真诚而朴实。利用高派的特色塑造英雄人物,高腔回荡英雄气概,这是特别让人激动的情怀。要弘扬民族正气,歌颂抗日英雄,也要通过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手段来塑造英雄。倪茂才和其他演员优秀的表演、优美的唱腔,需要有更多的丰富的内容来支撑,使它长留在舞台上,让其光彩尽情绽放。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志湘坦承地说,看了《杨靖宇》之后我基本不想说什么,这个戏是不需要评论的,只要感动就够了。我在剧场里热血沸腾,这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抒写民族的脊梁,让人动情、震撼,所以我觉得这个戏不用评论。《杨靖宇》为什么会让人有这样的感觉?这个戏写到了美好与毁灭,写到了黑暗与光明,写到了斗争与信心,写到了残酷与胜利。杨靖宇牺牲了,但他是胜利者、是民族精神的胜利者。吉林把这个众所周知的英雄人物搬上了京剧舞台,他们是怀着崇高的心情在进行创作。这个戏好看,景特别美,雪景随着灯光而变换,还有天幕上的树挂,这种美丽壮观是有内涵有生命的——大好河山岂容侵略者蹂躏。剧中语言通俗又有文采,二人转的加入惜墨如金,展现了东北风情。到用墨如泼的时候,杨靖宇最后的一大段唱达到了酣畅淋漓,艺术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人们才对侵略者拼死抵抗,这就是捍卫生活、捍卫家园。
中国艺术研究院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秦华生认为,《杨靖宇》描绘了抗日英雄群像,杨靖宇和关山红一起吟诵《满江红》的时候,令人热血沸腾。整出戏充溢着浓郁的东北风情,一些好的唱词可以打磨提炼得更加出彩,成为保留的经典唱段。
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杂志主编赓续华开篇便说:“我是《杨靖宇》这出戏积极的拥护者。”她激动地说,我们的时代太需要这样的声音了!像杨靖宇这样的人,应该定位成最高的民族英雄,让人们去敬仰。《杨靖宇》是非常成功的,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创排出来,有我们东北人的血性!这种戏我们东北人不写,谁写?倪茂才的唱腔高音非常棒,我希望这个戏还能更好,还能走得再远一点。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原副巡视员陈迎宪说,我对吉林的戏一直很期待,因为吉林的戏剧从来都不弱,有自己浓郁的题材特色和地域特色,这种特色有让人陶醉、让人沉醉的魅力。吉林把对英雄的敬仰、对民族兴旺的希望转化到行动中,大幕打开我就被这种东西陶醉了。杨靖宇是智勇多谋的,他对民族的现实、民族的命运、民族的未来有深刻思考。吉林省京剧院怀着对英雄的敬仰,开始艺术之旅,且贯穿始终。除了杨靖宇,我非常欣赏棒槌爷爷的三次出场,最后牺牲坐化在那里,我一定要多看他几眼。在棒槌老人身上体现的是英雄和土地的关系、英雄和人民的关系、英雄和历史的关系。据史料记载,杨靖宇接到一纸命令离开河南的时候,他的女儿5岁,儿子才出生5天。我在想,襁褓中的孩子才5天,他就走了再没回来,这是怎样的一种父爱?就是日本鬼子都钦佩英雄的人格,对他肃然起敬。《杨靖宇》写出了他的大爱和民族家国的情怀。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王评章认为,京剧唱腔特别适合做大智大勇的题材,这就是基因的东西。《杨靖宇》是个东北爷们的戏,令人激情澎湃,有豪情、有豪气、有感染力、有号召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王馗动情地说,演出现场的叫好声里也有我的声音。《杨靖宇》写的是一个英雄,我想到三个词——丈夫气,英雄气,阳刚气。这三个气是有递进过程的,有大义和正气在里面。我体会了东北人在展现东北性格时的气质,这种气质是我们民族一脉相承的。剧中的配角都那么鲜活,棒槌老人、石奶奶、高粱花、关山红、牛嫂,甚至是小宝,那么一个小小的形象,那么一句台词,最后软软地倒下,那是生命的感觉。整个戏都弥漫着英雄的气息,且舞美不夺表演,配器不夺音乐,本体京剧的音乐再加上东北风情的配器,很美。
文化部艺术司有关领导也在评论会上对《杨靖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表示一定会在各方面支持吉林省京剧院,塑造好杨靖宇这个人物,真正做到身入、声入、情入,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集中多人的智慧、多人的阅历、多人的感知,精益求精,使这出戏更具时代的质感,努力从艺术“高原”攀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