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五阳历年,正逢国京甲子庆。故国京于一至三月,设戏场于“西院”,下设三团均派拿手,以为庆贺,先见一二三团排期,又闻特约张教授一折事,正要热闹一番。国京者,即中国京剧院,零七年尾时方改今名。溯至一九五五年建院制,彼时真正国营大团,以李、袁、叶、杜等名角为盛,后有中国戏校毕业生为继,演老戏排新戏,也成大观。而浩劫后恢复老戏时代,中京以京剧团面貌恢复,复以袁、李、刘、李等艺员为领,所谓“三并举”时代,亦算中流。今日之国京,仍大体不离一九八、九十年代之格局,只京戏局面不比盛时,而知名艺员也过盛年,晚学后进鲜有佼佼,艺业不及前人地道,戏目未若旧时琳琅,奈何奈何。中京院唱老戏多有裁改,现代戏算是“样板”,而历史新剧传流无多,无非野猪林、杨门春草、李逵探母等,今见也多折子少全。今人或谓国京戏少艺平,后劲不足,等等。京戏本已小众,各院团皆有此病,而国京犹显,可见一斑。予视国京唱旧戏,或有改良,总欠老味;历史剧可见革命新气,后学艺员总要拿捏;而现代戏已是“样板”,时代风格,听之则少。
元旦节开锣,乃以国京三团“打炮”,张团长自领二剧,中以《杜鹃山》。予也凑凑热闹,听老生戏两出,比较比较。三团曾名青年团,如今也多成熟艺员,则如张团,如陈淑芳等,如吕昆山等,后来之张教授也曾供职三团。张团者,奚(啸伯)派传人,一九九十年代进京参团,是为引进“诸侯”。盛年时嗓冲能唱,亦唱金砖“太庙”,中年嗓弛而火候见长,自承洞箫,于奚氏耍板错骨唱法颇有所爱,算为特色,而学马氏风格念做戏目,也是聪明。论是奚氏唱营业戏时,亦于谭、余、马氏戏目兼有涉及,予也听张团南天门乌盆记断臂碰碑等录音,亦见四进士白帝城等明场,皆有所宗。近与调入三团之董合作,乃多充良配,正场则以范进白帝为多,清唱则空城白蟒台等。
元旦首场将相和,亦属其曾久多唱之,或谓某某之争,意为同院二老生暗打对台,竞贴上天台、杨家将及将相和,也成笑谈。今听张唱此不多,料与花脸分量等齐少之。《将相和》本有老戏,解放初期为人整饬,今题为王劼竹、翁偶虹重编,彼时时代新剧,各院团生净组合都有贴演,紧跟形势。其中以李(少春)、袁(世海)路子影响最广,听李神仙“过关”西皮流水、摇板,真是巧腔,“相府”之二黄导碰原,已成名段,今时国京则多遵李袁路子。予初听则为谭(富英)先生零段,近老路“过关”唱导板原板,走“江阳辙”,“请罪”唱二黄碰板,一派正气,而裘(盛戎)唱一段二黄,自有风格。而马(连良)先生亦有一段导碰原,词句强调又有其风格。
至于奚(啸伯)氏也有此出,更有匠心独具处,以“相府”场对虞卿一段“碰板”,是为个人特色,止今人不得闻全出录音。至于张团长唱《将相和》,自然遵奚派风格,曾于电视转播、剧场明场都有见之,听过则均自“金殿封相”至“负荆请罪”。今场展演全出,张团仍自“金殿”场起,几句摇板,牛刀小试。“挡道” 场一句“多谢了”叫板极卯上,流水板则摇曳生姿,发挥耍板特色,“相府”场,上唱快三眼,“一七辙”本派风格,见虞卿例唱碰板,洞箫风格。“请罪”场之摇板,句句全力,“伤心泪降”使腔有好。论是张氏嗓不比盛年,仍有余力,止个别处唱有所失。所谓“一净难求”,京中本少好花脸,而外约天津邓沐玮,是为亮点。张团贴戏,多邀邓氏搭档,也算久熟。而邓此场成绩,较近几月京中台上表现,更为款式。邓本学裘好角,素以庄重大方为胜,火候更深。今场扮廉颇老将,戎装而出,座中自有碰头彩声,首句“俱被老夫杀退了”念出,即有沙场老将雄风。金殿回府、长街挡道,则以两段流水,歌来凝练干净。“见虞卿”一场,“在金殿定官职是非难辨”二黄,上板正唱,几处虎音厚实。“廉颇闻言暗思忖”一段二六,唱得简洁,落于“怎见满朝文武臣”,无多扬洒。饶是老邓年纪,唱至后面不比先前力量,待至穿箭衣请罪场,出场流水、进府念白,均有所收,接老生之摇板,亦不咬牙切齿。
全出皆三团角色,如吕、颜等都是旧人,都算称职,如顾谦也供职多年,拜尚主席,扮秦王之唱念显见尚之风格,戒之咬字过狠,而王璐、王宇周、王浩等青年,也自扮业旦、李牧、马童之边配。而“完璧归赵”、“渑池会”等折,则由黄佳、谭帅青年分扮蔺、廉,路子多近李氏风格。台上可见青年经练忒少,老生自是学张团长风格,止行腔耍板略板,嗓正不在家,嗓紧气滞,效果不佳,身上也不顺溜,尚需历练。花脸青年唱亦难受,耍刀亮相倒也不差。
全出计有完璧归赵、渑池赴会、封相挡道和负荆请罪等折。头场秦王坐殿,花脸秦王,平天冠黑蟒。二场赵王坐殿,小生赵王,群臣议事,两场皆不上场,幕启人齐。缪贤举荐蔺相如,小黄之蔺相如念上,戴学士巾,黑三,穿宽边蓝衫,“臣不学勇要离刺客孟浪,臣不学那苏秦游说六邦”句本是玲珑,黄唱来少些声色,“报国为上”叫散也紧。。“过关”场,二靠将守关,蔺相如上,怀捧节旄,戴纱帽,穿改良紫官衣。“奉王使命”一段流水板,本有李氏玲珑风味,奈艺员歌来紧束,对二将“我实不敢当”句似说似唱,本是好句。二次上殿,导板流水,扑油鼎,“相告列国时节听”散板,扑鼎走“铁板桥”。“渑池会”则是群戏,先是武生李牧、武净白起“比粗”,转场八字桌坐秦、赵两国,鼓瑟击缶,小黄之蔺相如换着改良红官衣,唱原板、二六,再有白口,念至“玩耍玩耍”逼秦王就范,老生念句时有尾音上挑处,如“秦王的厉害,我在那油鼎上面早就领教过了哇”,稍显刻意,不够舒展自如。小谭扮廉颇,“八面威”,黑靠,八飞虎旗,导板唱上,嗓不宽裕,末了戳刀亮相。
“金殿封相”,赵王率众文武上,张团之蔺相如跟上。老邓之廉颇后上,“八面威”颇私房,黑靠挎剑,卸剑上殿,一句“那秦王的人马俱被老夫杀退了”,虎音厚重,即是醒脾。封首相,老生托冠下场,“身担重任”行腔圆满,“怕只怕得罪了年迈将军”,歌来饱满。花脸下殿回府,几句流水,“火在心头”叫散“回府下”坐住。转场武场有劲,后面“挡道”,老生一句“列位多谢了”叫起,够卯上,换相雕红蟒,出来“谢过了众百姓把酒献上”几句摇板,两次挡道,花脸唱流水干净利落,老生接“得罪老将”、“三番两次”两段流水,歌来多见耍板出,“把理讲”“将他让”等,都有声色。“相府”一场,老生换着相巾开氅,持书卷上,唱快三眼:
封首相老将军难平怒气,
在街头逞刚强挡道相欺。
国事重驱车辆再三退避,
外邦知若来侵危及社稷。
怎能够劝老将回心转意,
文和武同心力何惧强敌。
一段“一七辙”,发挥学奚特色,张团歌来婉转,一唱三叹,“怒气”、“相欺”、“社稷”等字饶有风味,“转意”拖腔几板,亦有效果。见虞卿念至“情愿让廉颇,不愿亡赵国”,碰板起唱:
说明了衷肠话你要自己揣测,
我和你把此事细细言说,
虞大夫你休把相如看错,
我为国才让廉颇,避面朝廷在路途上三躲,
怕的是将相不和,只恐怕亡了赵国。
“揣测”拖腔自有本派特色,原板中“言说”字摆得稳当,垛字句耍板,拖腔都有效果,止中间“把此事”、“虞大夫”有些刺花。虞卿唱毕,老生接摇板,“问一问安康”。转场,花脸二黄导碰原唱上,老邓一身“一笔虎”绣金黑开氅,扎巾盔后兜,较前有所收迹,而 “愁烦”、“朝班”、“埋怨”等句都有虎音,中间几句白口,垛句干净,“不得安然”拖腔稳稳落住,座中大好。虞卿再上劝解,花脸猛醒,唱二六“廉颇闻言暗思忖,良言打动懵懂人”,“文武臣”。
“请罪”一场,老生上唱摇板,花脸流水板进门,“廉颇做事无分寸,羞辱相国意气争。卸盔甲含羞带愧将错认,身背紫荆仗一根…”,“相府进”有劲。二人见面,花脸念至“多多训教”,无多扬洒。一跪对唱散板,老生首句“伤心泪降”,颇有效果,末了二人“我凭文”、“我凭武”“忠心秉上”,老生略冒调。君臣跟上合唱“今日里将相和国富民强”,讨个彩头。结尾场诗落于“国泰民安将相和”,全出才告结束,众人谢幕。
节目单:
《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赴会·封相挡道·负荆请罪)
蔺相如———张建国(后)、黄佳(前)
廉 颇———邓沐玮(后)、谭帅(后)
秦 王———顾谦
赵 王———张兵
虞 卿———颜世奇
蔺门客———吕昆山
廉门客———张亚宁
鼓师:李金平
琴师:李杨、倪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