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说“访谈”。
在看元旦当晚的晚会“访谈”时,我以为是应景而设的,所以不敢贸然言说。今日再看《空中剧院》的“访谈”,想这样的场景可能应该是今年的一个“模式”了。
认为,用“焕然一新”来说开年的“访谈”,是不为过的了。毫无疑问,从形式和内容的表达上来看,主持人(包括“访谈”栏目组)是吸收了论坛上大部分戏迷老师的建议和提议的了。就这两期而言,议题的集中性有了明显的加强,画面的呈现从“肖像”式成为 了“全景”,谈论的方式也“休闲”了不少。新年新气象,《空中剧院》的“访谈”新了,期待《空中剧院》的播出也有新面貌。
一直在想,在享受传统戏曲艺术的珍馐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获得一些什么感悟?传统戏曲,尤其是传统骨子老戏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尽管,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不断的整理和加工传统剧目,但终究还是无法整理掉剧目形成的时代的烙印的。我的潜意识一直以为,传统戏曲,她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再现,更是于无声处的人文精神的一种传达。遗憾的是,在当前这样一个浮躁环境下,欣赏传统艺术,只有“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了。一旦有“接受教育”的声音发出,便有“要顺应时代”的开导。但终究,戏曲艺术是有无形的感召力的。相信,我们的戏曲文艺工作者在走上舞台时,不单单是在展现自己的艺术水平,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形象表演让观赏者在品味艺术美羹时有三省。
行文至此,耳边厢响起了世霖老师的点评“主题不集中”的声音了。赶紧的言归正传。
然而,还是忍不住要说一说剧名的。看完播出后,一直在琢磨,《胭脂宝褶》的寓意何在?纵观全剧,觉得,此戏还可以有一个通俗的名字叫《班头奇遇记》的。虽然前面有一部分朱棣的戏,但,感觉上觉得戏的前面部分只是在交代白简从一个书生成为一个巡抚的过程,戏的主要篇章意在表现班头白怀的机智和老辣。自然,我这是在歪解传统老戏名作了。
要说戏的精彩,便是杜镇杰老师对人物的塑造了。同一出戏,同一行当,同一个人,前皇帝老儿,后衙役班头;身份不同、性格迥异;从舞台的呈现看,没有千篇一律的感觉。倘若说朱棣是用唱腔、表情来塑造的,那么,另一个人物白怀主要靠念白和身段来表现了。
这出戏里没有大段的唱腔。大部分唱,似乎都在戏的前半部份里,让朱棣来表达心情了。而白怀的表演,借杜老师之言,是用做、表来吸引观众的眼球的。
心情舒畅,偶尔还有一点小调皮的神情,便是杜镇杰老师刻画朱棣的一个“基色”。你可以看到,在唱“谁能够相认孤家”时,杜老师目光里闪出的那种玩笑般的色彩;而在唱【四平调】时,朱棣内心的那种愉悦,更加的喜形于色了;照例,皇帝老儿的心情是不轻易外露的,似舞台上朱棣这般,说明此刻皇帝老儿的心情是何等的舒畅哟。从而,也让观众通过演员的唱念、表情,对戏的气氛有了基本的把握。
另一个人物白怀,从髯口上看,估摸该是一个人到中年了。作为衙门里的班头,到了这个份上,便要显示出他的非等闲之徒的特点了。我们看到,白怀的出场,是带有一点不易察觉的坏笑的神情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示杜老师对白怀这个人物基调的把握。但舞台上的白怀没有被演“油”。这很重要的。如果在这部分戏里,把白怀演成一个“老油子”,那后面的作为巡抚的父亲的白怀再登舞台,会感到别扭了。然而,白怀终究是一个混迹衙门多年的班头,所以,我们既可以看到他对县令金祥瑞的戏弄,又可以感受到他对金祥瑞的那种体怜。(即吩咐儿子要提升金祥瑞)。
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表演中杜镇杰老师调动了可以表达白怀心情的身段,如髯口技巧、如情绪的转化、如一些腰腿的架子、以及在念白时速度的转变等演技。这些表演,让我们在体会马派表演的芳韵时,潇洒、流畅和帅美,音色的华丽及爽朗明澈,又享受到了杜老师自身的表演风采和风格。比如,“要听心腹事,便听口中言”的念白下场,音脆色美,动作上,打开扇,干脆、利索,一个转身的亮相,美呆,然后,下场。连贯、一气呵成,人物的神情于表演之中,演员的风采从表演中来。
诚然,戏的精彩是不能缺了同台的烘托的,几位配演老师的表演也毫不逊色。尤以黄柏雪老师的表演为最了。可以这样讲,戏的后半部分的精彩与黄柏雪老师的表演是不可分割的。
细细体味戏的一些情节的连接,以为,白怀和白简之间的戏还有待于打造得更顺畅一些,既然白简心急火燎般的要找父亲,怎么又回去逛庙会?可能是为了给“印”的失落找一个合理的理由,我想,是不是可以让白简被三个小偷盯上而被“盗”的“印”,这样看起来会不会更合理一些?另外,升为巡抚的白简虽是改装寻访,在表演气质上是不是可以和前面的书生白简有个反差,这样,同一个人不同的身份就有了比较了;同样,杜老师的白怀,似乎也应该有更多的狡黠的表达,才能够给人留下白怀的老辣和与众不同来,这样,戏,就更好看、好玩了。
这是2015年的第一篇的所谓戏评,写的歪歪唧唧、不伦不类,各位老师权当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