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宫粉黛无颜色,一弯馨月多梅香。”2015年1月17日晚10时,北京京剧院“艺术品质提高工程”特色文化品牌演出活动的首场,张馨月主演的梅派经典剧目《西施》谢幕时,近20位戏迷其中多数为青年人手捧鲜花走上舞台,献给这位梅派第三代传人及与她同台的的朱强、李宏图、陈俊杰等名家,张馨月将手中的鲜花献给了台下乐池内的北京华仁乐团指挥袁鹏、首席小提琴手窦虹霖,并再三对观众鞠躬致谢,而观众席上热情高涨,不少人高喊:“再来一段”。在京城坚持十几年的票社瑞府戏苑的创始人之一,薛元九先生与票友手捧一位戏迷书法家的墨宝献与“西施”馨月,“六宫粉黛无颜色”颂扬了古代四大美人的西施,“一弯馨月多梅香”除了将馨月名字嵌入之外,还将这位13岁学戏,拜师梅葆玖、姜凤山先生的梅派艺术传承人的表演水平给予了众多戏迷一致的高度评价。
《西施》这出戏近些年演出不多,偶尔演出多为选场选段,亦或由多位演员出演,每人一折,此次,张馨月一人顶到底,亦可视为梅派传人对梅大师荣耀与精神的延续,也以高质量的演出丰富了当今舞台上梅派剧目,给梅派艺术的追捧者带来了美好的享受。当今的戏迷绝大多数无缘看到梅大师当年演出的《西施》,好在每个人心目中均有一位“西施”的形象,在观剧中往往要与演员塑造的形象去衡量,求得契合。我心中的“西施”形象正是张馨月所表演的“万古流芳浣纱女”的流传百世的古典美女。前两年,北京电视台为北京京剧院的几位青年演员录制节目,我在张馨月的专集中谈到:她潜心学梅十余年,很好地把握住了梅派艺术的神韵,出演了一系列梅派经典剧目,将杨玉环、虞姬、林黛玉、穆桂英等古典女性演绎得十分有光彩,不仅是她的外表形象靓丽、嗓音甜美的缘故,重要的是她在名师指导下,悉心地领会梅派艺术的神韵,细致地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抓住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特点,在舞台上展现的不是现代美女张馨月,而是剧中或高贵、或忧郁、或英武、或悲切的形象,她可以被视为梅派艺术传承人中的佼佼者。
在她主演了《麻姑献寿》、《谢瑶环》、《洛神赋》和《红灯记》之后,我也撰文评价了她在表演中的亮色,希望再看到她在梅派传承中的新成果。这次《西施》的演出,我感到耳福眼福均有金秋般的收获,情不自禁地在灯下铺开了纸笔。“西施女生长在苎萝村”,于第二场中亮相的浣纱女西施首先赢得了碰头彩,这自然是她从艺以来的人缘、戏缘所至,接下来的表演更考验演员的功力,馨月的脚步仿佛让人看到了光滑的台毯上出现了泥泞的小路,村姑小心翼翼地踏过了窄径走向清流冉冉的淡水边;馨月的眼神流露出越国被吴王强行征服后的屈辱与无奈,“难得有开怀事愁锁双眉”,一开场先把西施的家国情怀简要地交待于观众,几处细腻的表演并不亚于动听的唱腔,也为女主人接受范大夫以身救国的谋略打下了基础。馨月的嗓音无疑是中国好声音,第四场“离却了会稽城登程路径”,第六场“长天无云冰轮上”,第十二场“提起了吴宫事”,特别是第八场“水殿风来秋气紧”,那段经典的梅派唱腔,均被她唱得颇有韵味。值得一提的是馨月没有将初学者的模仿贯穿到底,而是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再契合人物的心理变化去处理唱腔,这可以被认为是演员在继承流派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比如,去吴国的途中展现了既果敢又忐忑的心态;在吴王面前故作欢笑奉承的行为;月下孤身远在他乡“红颜空有亡国恨,何年再会眼中人”的惆怅心情,以及归越后见到眼中人的开怀诉说在吴宫际遇的表达,唱腔的情感与力度均以女主人公的当时当地的心情为出发点,让戏迷听到的是西施的声音,不是铁嗓钢喉之馨月的真声,她没有刻意地模仿唱片中梅大师的原声态,但唱得却是人们喜听的梅韵,她没有以高腔、长拖板等所谓的讨取掌声的技巧追求台下叫好,却能够该激情时就激情,该平和时就平和,一切以人物以剧情出发,却赢得了全场十几次掌声。我相信,多数观众是懂戏的,对演员的喝彩不是以“嘎调”为标准的,是以装龙是龙,装虎为虎为起点的,是以塑造人物、契合剧情为基础的,这一点上,馨月带了个好头。 再一亮色为第六场的羽舞,这是梅大师将青衣演员抱着肚子唱的呆板表演方式,转化为以歌舞演故事的创举,也让观众由听戏转变为看戏。虞姬的剑舞、西施的羽舞有异曲同工之处,而后者则少见于舞台反更觉珍视,虽然没有前者那著名的“夜深沉”曲牌,却有交响乐团的加入,馨月婀娜多姿的舞步,时而单手,时而双手持羽,与旋波的交替,不失为京剧舞台上高雅华美的“二人转”,这舞不仅是取悦酒中的吴王,更是展现了梅派艺术的华贵炫美,又让戏迷看到了馨月的多姿多才多艺。
说到她的多才多艺,馨月的《盗魂铃》学多种行当、多种流派, 一赶三的《二进宫》,学唱鼓曲;馨月在新编剧目《宋家姐妹》、《云之上》中饰演的近代、现代人物也是各具特色;馨月在电视台等一些单位组织的青少年、儿童京剧赛事中担任导师或评委,她的评点是简明而到位的,没有“毒舌”式的语言,给选手的是热情的鼓励和中肯、一语中的的提醒与指导,这是难能可贵的,是有助于她在梅派艺术道路上持续发展的。“想当年苎萝村春风吹遍”,馨月挑梁,众多名家傍角,交响乐团加盟的《西施》翻开了高品质戏曲作品演出的首页,在2014年纪念梅大师诞辰120周年之后,“梅香馨韵”专场的锣鼓在寒冬中犹如一把火,温暖着京剧舞台,温暖着戏迷渴望精品之心。有专家曾评价梅派表演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圆”,意即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视觉听觉都顾及到了,是个圆形。我理解就是唱念做舞,手眼身法步,均是精到的。另一层意思是圆满、合适、不超越,不燥烈,唱的旋律为拾级而上,顺流而下,听起来特别舒服,一种流畅的美,抒情的美,舞起来风雅翩翩,女神范儿,手势、身段、脚步、眼神综合之美,让人醉了。馨月有顶级的师父,有开拓型、鼎力支持青年演员、奋力打造精品的领导,加上自己天资聪慧,亦有在排戏中常琢磨出一些金点子,在服饰上又非常讲求美,善于学人长处化为自身动力的特点,正在向圆满的表演高度迈进,这是京剧的荣幸,也是戏迷的幸事。我期待着她在《挂帅》还有将来的表演中再展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