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六日,正是阴历七夕。长安戏院安排了杜喆,张馨月、高彤,尚伟、杜鹏,王蓉蓉、谭孝曾,阎桂祥四对梨园夫妇的四折生旦对儿戏。戏码依次是:《游龙戏凤》、《汾河湾》、《坐宫》、《打登殿》。
长安戏院那天的上座率很高。除楼下后头边角与楼上二排有空座外,观众很涌跃。
开场的游龙戏凤演了近一小时。这是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被梅先生和余先生唱红了的生旦对儿戏。那时,不管有多少名角参加的合作戏,梅余的这出也是大轴蹲底。在梅先生以前,演这李凤姐的都要踩跷,是梅先生最先大胆尝试了这大脚片的凤姐,并与余先生反复研究,删掉了不少庸俗繁琐的表演,让人看了,觉的干净多了。在那以后,绝大多数演员都是按梅余的演出本来演此剧。我看过马连良、张君秋;奚啸伯、吴素秋;徐东明、徐东来等先贤的演出。在当代我觉的李维康、耿其昌贤伉俪的这出戏演得最为出色。昨天杜喆的正德,扮相俊雅,龙眉凤目,举止言行也很符合这位风流天子的身份。 唱几段四平调还有那段西皮,大方潇洒,非言非马,走的正是余先生的路子。张馨月的凤姐, 按梅先生所说“这出戏属于闺门旦的性质,花旦的本工”。她的嗓音清亮,脸上表情丰富,举手投足都很活泛。特别是把个农村小姑娘的喜、嗔、气、娇羞、天真等等复杂心理,表现的恰到好处。如说“我是无有名字的”、骗过正德后从桌上拿到银锭的得意、上酒后,独坐,做捋髯状,饮一口酒,辣到了、让正德“再看看吧”、“我恼的就是这个调调儿”“干你娘的心肝”……等处,都能活画出人物。让正德离座,自己坐下说“我乃当今正德天子他的娘哦”那神态正把这小姑娘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而正德亮出龙袍后,凤姐跪在地上,用自己的服饰与之相比,也极好的显示了这姑娘的纯真。这是出以念作表情为主的戏,没有大段唱工,难讨彩声。但从台下观众不时发出的会心的笑声里,可以知道二位的演出是成功的。
高彤尚伟的汾河湾,本是被老先生不断加工的好戏,但这些年却多被以唱为重的《武家坡》取代,见于舞台不多了。这又是一出被梅先生演红了的好戏。当看到薛仁贵在窑外叙述自己的经历时,尚伟的柳迎春在窑内倾听时脸上表情的变化,就让人不由得不想到齐如山先生的修改建议与梅先生从善如流的虚心。1958年在音乐堂,梅马二位大师给我们留下这绝唱的范本。高宗马,尚宗梅,二位的合作也很到位。此次演出,删掉薛丁山,从柳迎春导板“娇儿打雁无音信”开始。尚伟的唱念作表,纯正端庄,不以华丽的高腔、花腔取胜。高彤的唱念尊循马先生的路子。二人的对白神态、口气都很到位。呕气的戏也都是看点。这是出念白、作表为主的老戏,难得一见。只是高彤在窑前唱“家住绛州县龙门”一段时膀子晃动,是个缺憾。
第三折坐宫,由杜鹏、王蓉蓉合演。二位的嗓子痛快淋漓,特别是杜鹏,大段慢板二六、西皮导板、原板 和后头的对口都很圆满,是我听杜鹏最好的一次。唯一的遗憾是最后的“叫小番”嘎调没能上去,嗓子有些嘶哑。个别词句有所改动,如将“适才小番报道”改为昨日,目的自然是与公主的“这几日愁眉不展”呼应。窃以为索性该成“那日”更妥。蓉蓉团长演此折轻车熟路,获彩甚多。
大轴《大登殿》开场时已是10点10分,谭孝曾的薛平贵、阎桂祥的王宝钏、王怡的代战、宋昊宇的王允,翟墨的王夫人。谭孝曾“龙凤阁内把衣换”的导板先声夺人,但上场后的“薛平贵也有今日天”则略显吃力。阎桂祥虽也年过花甲,但嗓子还很脆亮,特别是敢于跟据自己的条件演唱,不求学哪个流派,也很难能。比如“我母待你恩如山”一句,用张腔但不学张味。我们听到了一位不梅不尚不张的“没派”。王怡的代战在二六前加“卸罢甲胄朝服换,又听得大王把旨传”。到此已是10点40,怕5号线末班赶不上,只好忍痛割爱。提前离座。深感当今的演出不能超过三小时,不然交通是个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