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有动力,是因为有知音”
人物:赵芳媛,天津京剧院青年演员,第六届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赛优秀表演奖得主。
1月27日晚,北京长安大戏院,由天津京剧院新编排的京剧《洛阳宫》正在上演。青年演员赵芳媛饰演长孙皇后。
出生于1988年的赵芳媛已成长为团里的中流砥柱。究其原因,一是自身本领过硬,二是天津京剧院尊重艺术规律、重视年轻演员,“老带新、排新戏、出新人”的艺术氛围。
对一位戏剧演员来说,能身在曲艺之乡天津,是一件快慰的事,因为那里有丰厚的文化土壤。
赵芳媛说,“京剧、评剧、梆子、相声、评书在天津都有固定的观众。业内流传一句话‘北京学戏、天津唱红’。天津人懂戏,他们知道哪里该叫好,对演员的评价也是客观的。一个演员唱得好不好?哪里不足?为什么?常有观众给我们反馈。唱得好因为有知音,这是一种动力。”
“云雾不知天早晚,雪深哪晓路高低”……
每天唱腔里婉转着这些古老优美的唱词,赵芳媛深深地陶醉了。“这是传统的中华文化才有的美学。”20岁,她站在舞台光芒四射,荣获第六届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优秀表演奖。但随着年龄增长,她体会到的艰辛更多。
一是清贫。京剧演员的收入由固定工资和演出费构成,这两项基数并不高。二是在快生活里戏曲被扔进了遗忘的角落。“学京剧的人越来越少,家长怕孩子练功吃太多苦,就算能忍受,日后发展前景并不是很清晰可见。”
赵芳媛有几位师姐分到偏远地区剧团,现在已是舞台中坚力量,但出演一场现代京剧的主角,演出费才十块钱。即便这样,赵芳媛和她的同事们依然觉得,不管市场是否景气,年轻演员最重要的是有信心传承和弘扬京剧艺术。“我相信很多行业的人们都会有怨言,但只要有希望,日子都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篇二)
“我挚爱京剧,并不要求它也爱我”
人物:张浩洋,国家京剧院老生演员,第七届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优秀表演奖得主。
“是一心应对市场?还是忠于艺术、忠于内心?”这是张浩洋心里的“哈姆雷特之问”。
作为一名优秀青年演员,他2009年被国家京剧院录取。2012年,在优秀剧目现代京剧《红灯记》中,国家京剧院领导大胆启用新生代演员,张浩洋因扮演李玉和而一炮走红,成为国家京剧院的第三代“红灯”传人之一。
张浩洋也有很多困惑,例如一部戏到底要迎合谁的口味。“观众?哪个层次的观众?老艺术家?新派艺术家?”
“看一部新戏,观众并不知幕后有多少争执。有的剧作家和导演认为戏曲要推陈出新,而有的艺术家坚持把老戏唱好才是根本,‘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没继承好,还要搞什么创新?’”
“八个样板戏”和新编京剧《大唐贵妃》,因糅合了交响乐而与现代观众走得更近了。“现在好的新编戏都融入了大乐队,这是一个趋势。观众听得懂唱词,节奏不至于慢到让人想睡觉,你知道‘玖月奇迹’吗?双排键电子琴能发出各种乐器的声音,已经被应用到戏曲舞台上了。”张浩洋眼里闪着亮光。
从石家庄来到北京,张浩洋的命运轨迹随着京剧漂移,虽然事业已经“小荷初露尖尖角”,但他在北京仍没有自己的房子。他坦言,每一个外地来京的青年演员都很挣扎——往舞台上一站,就是十足的精气神,现实中却为住房等生存压力而彷徨,然而离开这个政治和文化中心,谁也舍不得。
近年班里也有一些同学转攻影视,发展得不错。但张浩洋并不愿跟风。“艺术家就是要为人民出好戏。”他说,“我爱京剧,并不要求它也爱我。也许我们没赶上京剧的黄金时代,但真正的艺术是无价的,金钱和价格都不能与它画等号。我们还是要心存希望和梦想,艺术好了,一切就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