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来了我报国臣”,“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豫剧、京剧两位大师分别将《穆桂英挂帅》唱得红遍全国,同时代还拍摄了一部同名黑白豫剧影片,是由青少年演员出演的。自打这出戏诞生至今,不知有多少演员演过,尤其是京剧,几乎每个院团都有不只一位演员粉墨登场,北京京剧院的青年演员张馨月贴这出戏,无疑压力不小,是一次挑战,但从2015年1月30日她的演出情况看,张馨月经受住了考验,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此剧中的穆桂英有多个身份,在老太君面前她是孙媳,在宗保面前她是妻子,在两个孩子面前,她是母亲,在入侵敌人面前,她是御敌的元帅。因此,一出场的桂英是很自然的状态,“解甲归田二十春”,她的心中对朝廷宠信奸佞、冷落忠臣十分不满,只有做贤妻良母的愿望,因此,演员的表演除去愁云与轻声叹息之外,便是对两儿女的一片柔肠。当孩子要求进城探听军情,佘太君和宗保也同意后,桂英以孙媳、妻子的身份并不阻拦,而是低头无语,只嘱咐孩子早去早回,小儿女走时欢蹦乱跳,而母亲却在探首张望,“飞尘起处母柔肠”,一位深爱子女的慈母形象被馨月的唱、念、做、表诸手段跃然观众面前。事后我才知道,馨月当天身体状态不佳,她是边演出边调整,也是歪打正着,出场亮相时正好是以上情节,加之她很会演戏,调整的也好,整个人都融入剧情与人物中,观众看到的是爱国之心深藏,对儿女一腔母爱的曾经的女英雄。
后边的戏就有了感情上的大起大落,见儿女抱回帅印,又闻比武刀劈对手时的瞬间愤怒,一巴掌打向爱子,亲手上绑,并强烈要求返还帅印,火从心头起的母亲收起了慈爱和笑容,换了一副面孔,直至老太君到来才恢复了原态,俨然一个讲求孝道的孙媳。桂英的发火有必然原因,一段“小儿女探军情尚无音信,画堂内独自个暗地沉吟”,唱腔刚刚表达了盼儿女平安归来的心态,却得到了相违的结果,不禁勾起了对朝廷宠信奸臣造成的负面情绪,在老人面前,她只是坦露真实的想法,“非是我临国难袖手不问,见帅印又勾起多少前。杨家将舍身忘家把社稷定,凯歌还人受恩宠我添新坟”。如泣如诉,令人理解与同情。表白的结论是不接帅印,让朝廷另选能人。这一段二六唱腔被台下叫了两个好,不仅是演员唱得好,眼神、表情亦很真挚,心里的表述也合情合理,对老太君也绝不顶撞,只希望老人三思。这一段时间的剧情变化大,表演难度较重,不好掌握。看张馨月这时的表演是细腻到位的,掌握的火候很准确。老戏迷对剧情甚至唱词、唱腔熟记于心,就要来看看演员演得是否真切,从现场的掌声来看,观众的满意度是高的。
毕竟是带降龙木离开穆柯寨投宋营抗敌侮的穆桂英,骨子里的爱国保家情意在老太君启发下重新树立,不是从孝敬出发,而是从国家利益大局考量,重披战袍,上阵杀敌。“一家人闻边报心情振奋”,一大段唱腔,特别是转流水板之后唱得淋漓尽致,表演上身段、脚步、眼神,围着重如山的帅印而做,表达出了已近中年的女英雄的一片忠心,这一段重头戏,张馨月赢得了多次全场一致的掌声、叫好声,其中包括对剧中人的致敬,更对演员精彩表演的鼓励和感谢。
“碰头好”一般是戏迷对喜爱演员头次亮相而起,而这场演出馨月的几次出场未张口就得到一片掌声。“大炮三声如雷震”,扎大靠的女元帅威武英姿,让人眼前一亮,桂英的情绪起来了,演员把全场的情绪也调动起来了,见到夫君的妻子笑了,这是女主人出现后的第一次笑,很美的,仿佛让人想起当年阵前一见钟情的甜蜜,见到女儿的骄傲之意又马上转为儿子说大话耍骄失了常态的怒意,按军纪严惩又使笑容瞬失,后来的转折大家尽知,桂英又第三次笑了,继而挂帅出征。戏演得很圆满,有层次有激情,馨月确实努力了,以30多岁的青年演员的功底,重现了梅派经典,可贺。这不,热心戏迷又送上了“德艺双馨·梅派流芳”的书法作品和画作,祝贺她演出成功。
我看了50来年的戏,很遗憾没看到梅大师的《挂帅》,现在的青年演员也没赶上那个时代,无暇一睹当时的盛况,但经典剧目必须要传承,一代接一代地演下去。好在有一些老艺术家健在,是梅派新秀的福音。曾有人说,不到一定年龄段,尽量不要动某部戏。话有一定道理,但也别绝对了。理解剧情,分析人物,深入进去,直达剧中人内心,是演好人物的必然途径。从剧中的母亲、孙媳、妻子、元帅的多重身份,多层次的情绪变化来看,张馨月除去老师的指点外,自己是做了不少功课的,她把压力当成功力,敬畏经典又演绎经典,在梅派的传承上下了狠功夫,取得了戏迷的首肯,但愿馨月一鼓作气,多恢复一些梅派剧目,趁着当前的好形势,又在好院团,还有自己的青春年华正当时的有利条件,更上一个新水平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