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戏剧表演者的“奥斯卡”——中国戏剧梅花奖时隔18年,重新来到羊城广州,自5月8日鸣锣,将进行连续11天的竞演。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戏剧有繁复的程式,一举手一投足都需要漫长的苦功。而今,戏剧演出市场的衰弱,加剧了从业者的困境,各级政府以非遗传承等方式对其进行保护。活跃在传统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家都可以称为坚守者,新快报记者独家专访三位梅花奖竞演者,寻找不同年代戏剧艺术家的“代言人”,听听他们坚守的故事。
云南省京剧院副院长朱福是京剧叶派小生的第三代传人,师从叶少兰。小生在京剧中原是配角,但在叶派小生中,小生唱起主角。朱福说这对自己是极大的考验,此次竞演的《周仁献嫂》便是叶少兰的知名剧目,这也是朱福第二次申报梅花奖后首度成功入围。
朱福12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学习,“当时我小学还没有毕业,家里没有人唱戏,但我就是喜欢戏剧,喜欢它的五彩斑斓。”7年戏曲学校的学习,朱福比常人更能吃苦,“常年在练功房里,练功最强的时候,练到尿血送医院。那时候练功练太狠,比如翻跟斗等一些技术技巧,练不过去就咬牙练,结果方法不对就受伤了。”
在戏剧道路上,朱福唯一一次动摇是17岁戏曲学院毕业后,“毕业后很多人转行,比较成功是演员袁泉,她是我的同班同学。”说着,朱福翻出印在《周仁献嫂》演员册中的一张照片,上面是小时候他与袁泉合演的戏剧剧照,“家人觉得唱戏太辛苦,想让我复习一年考大学转专业。”
不过,毕业后进入云南省京剧团,朱福就再也没有离开过,“1999年遇到叶少兰老师,开始跟他学戏,之后我也进修了研究生班和流派班。戏曲是终生学习的,我们要学的剧目还很多,老一辈会唱几百出戏,我们会唱的太少。”
看着自己同学的成功转行,朱福依旧坚持唱戏,“这是人生观吧,戏曲演员都很清贫,都要坚守。戏曲艺术是角儿的艺术,再好的戏,没有人去体现绝对不行。所有参加梅花奖的演员,我们彼此知道这有多不易,要流血流汗,要受伤,要坚持,还要带去美好的艺术享受。一出戏,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真正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