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位来自全国乃至日本、加拿大的京剧票友轮番登台,有清唱,有彩唱,从下午1点直热闹到黄昏,这是上周末在周家渡社区文化中心举行的“海内外京剧票友演唱会”上的场景。活动主办方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刘松林感慨,全部演出人员都是自发报名,因为时间限制不得不谢绝了一些报名晚的票友。不仅上台唱,在由市文联指导的“京剧票友票房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各地票友还交出了25篇颇有分量的论文集结成册。
京剧票友是对非职业性的京剧爱好者(表演、演唱、研究、文武场)的习惯叫法,票友的活动场所称之“票房”,也即票友组织。研讨会上,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代理秘书长赵志诚指出,中国京剧艺术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的京剧票友和票房也有150多年历史,这既是一个庞大的艺术爱好群体,也是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社会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地区目前有200多个票房、票社,戏迷票友人数近万人。专程来沪参加研讨会和演唱会的山东济南京剧票友王振麟用“冷清的剧场、热闹的票房”概括京剧界的状态——即便是在专业京剧演出不太景气的中小城市,都有票友和票房的活动,京剧票房里响起的锣鼓声、丝竹声,生旦净高唱西皮二黄的歌声证明着京剧艺术的生命力。在不少票友看来,票房不仅是票友自娱自乐的场所和切磋技艺的舞台,也是弘扬京剧、宣传京剧、扩大京剧影响,培养京剧新观众、新戏迷的空间。在票房里,票友们传唱的大多属于各流派的传统骨子老戏,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发扬京剧流派的阵地。票房也是专业演员与戏迷沟通的场所,敬业的专业演员看重票友对自己表演的评价,对年轻演员来说,老票友更是难得的顾问。一些专业剧团演出的传统剧目较少,专业演员和演奏员参加票房活动还能拓宽戏路。在活动场地等方面,票房应该得到更多支持。
呼吁京剧票房应该得到更多扶持是与会者的一种声音,也有票友指出,京剧票房必须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三军大离休教授李梦东在自己家中组织京剧票房“孟冬京韵社”已有20多年,每周一次活动坚持不懈。在李梦东看来,京剧票房是一个特殊群体,虽以退休职工居多,但不乏文、教、企事业单位较有学养的人士,这个群体不单是热心的京剧观众,更是京剧观众的社会基础和京剧艺术的宣传者。因此,不光要把京剧票房办成一个“过把瘾的俱乐部”,促进票友演唱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把京剧票房办成钻研京剧、研究京剧的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平台,追求“高雅”而不求“热闹”。
研讨会和演唱会后,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将发起筹建上海京剧票界联谊会,创办上海市京剧票友大赛,为目前“各自为阵”的上海票友票界提供切磋技艺和对外交流的平台。“京剧票界文化的民族性,在于无论你在何方,能够通过京剧找到知音,找到乡亲”,刘松林指出,票友是沟通国粹与大众的桥梁,重视对京剧票界文化的学术研究和活动组织,有利于弘扬京剧艺术,使国粹更好地传承,更好地为社会、为观众服务,“这是举办票友演唱会和研讨会的最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