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百家姓》之后,民间流传着大姓的排序——张、王、李、赵、遍地刘,百家姓的一号种子赵姓被放在了第四位,尽管赵家有当皇上的,还有子龙将军,据说财神爷也姓赵。大姓的头一位张姓确实出了不少名人。百花园内咱只表一枝,文艺界的戏曲名家张君秋、张春秋、张春孝、张学津、张曼玲······电影界的张艺谋。此君可是个大才人,是演员,演过《老井》;是摄影师,在第五代导演作品中功不可没;更是蜚声中外的名导,还懂京戏,拍出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将京剧文武场运用到影片配乐中,十分贴切,明显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含量。张艺谋一心扑在电影上,一到饭点就说吃面条,一到睡觉的时候,要么就迷瞪俩、仨钟头,要么就不睡,倒把手下人困坏了。他这般状态下,拍出了一大批有特点的作品,若没有这吃苦且“寒酸”、“疯魔”的作为,影坛上恐怕也没有张艺谋这仨字的位置。
无独有偶,京剧圈内的张姓中有一位俏丽的武旦演员张淑景,也是靠的闻鸡起舞,主动吃苦受累,高强度训练而被戏迷深深地喜爱着。笔者曾经怀疑她是张艺谋的亲戚,或是受过老谋子的点拨,经过福尔摩斯与007般的侦察,她与张艺谋没什么关系。只是爱看他的电影,她就是一个从小黎明即起,长在练功厅,成长于舞台,有着老谋子一般对艺术执着、不懈追求的张淑景。
外行不仅看热闹,还会看门道
相比演员来说,戏迷是外行。老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其实也不能绝对化,有些外行久看热闹之后,也看出了门道。在北京京剧院著名的武旦、刀马旦演员张淑景演出了《盗库银》、《大英杰烈》、《白蛇传》、《穆柯寨》、《虹桥赠珠》、《八仙过海》等剧目之后,戏迷在网上发布数百条评论,先请听一下两位老戏迷于网下的对话。甲经常上网浏览剧评,乙曾经写过对张淑景的评论。甲:“您是不是特别喜欢张淑景?”乙:“是,您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甲:“从您写的文章里。这是张淑景请您写的吗?”乙:“不是。那时我认识她,她不认识我。我看了很多她的戏,非常好,就写了‘张淑景你真靓’等几篇拙文,希望更多的人喜欢她。”甲:“好!我和不少戏迷都喜欢她。”对话毕。回过来说,很多老中青戏迷纷纷在网上(微博、微信)表达对淑景的喜爱,赞她的表演:“准确无比,精彩无敌”、“底蕴深厚,武艺精湛”、“最漂亮优秀的武旦”、“身手矫健,表演传神”、“演的好,人更好”等,这样的词句反复出现。有戏迷看完淑景的《穆柯寨》后写:“看一眼就醉了,太帅了。好演员就是要有这样的魅力”,还有人作诗一首“翻江倒海起云烟,梨园飞绛武娟婵。台上一眸十年苦,沉鱼落雁五更寒。风卷巾眉响金鼓,又似花团落人间。”有人看了她的《大英杰烈》说:喜欢你的陈秀英,女扮男装超漂亮,“世人不识巾帼女,道是谁家少年郎”。想成为陈秀英这样的姑娘。还有人言:“假王富刚比真王富刚俊一万六千倍。”夸的是张淑景的扮相与英气和人物的塑造。再有人讲:“实在受不了,太帅了,气度非凡,芳华正茂,喜爱之极,太爱你了!”、“女装灵巧妩媚,男装英武潇洒”、还有人赋诗一首:挥戈纵马刃如霜,刀剑丛闻桃李芳。巧射连环铁弓箭,梳妆镜内照娇娘。观者中舞文弄墨者大有人在,戏迷看了她的《银空山》后写道:“金枝代战出西凉,玉叶飞旋势难当。花雨流行战马啸,可怜阵前无儿郎。”“这实在是一种让人无法淡定、克制不住、巨大冲动的、超大能量的震撼美······这种美无法形容······因为我语无伦次了······”。有戏迷看了精彩剧照后赋词赞美:每个瞬间,兵丁马弁齐全;每个瞬间,一丝不苟地主演;每个瞬间,扶马套马鞭环;每个瞬间,武将上马突显威严;每个瞬间,武旦刀马旦倾情示展;每个瞬间,这一张张淑景,令人刮目相看;每个瞬间,处处有戏篇篇;每个瞬间,精神百倍欢颜;每个瞬间,喝彩声彼此不断;每个瞬间,我感受连连。又一人看了《火烧余洪》后留言:“妖道不必逞其能,出言狂妄忒欺人。五姑娘本是张淑景,红氍毹上扬威名。”《盗库银》是淑景获奖最多的剧目之一,有位清华教授说:“十几年过去了,没想到那次清华的演出,竟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淑景《白蛇传》扮演的小青道:“这戏白蛇是一号角色,但观众最钟爱的是小青!电影、话剧有《青蛇传》,愿京剧也能排一部以青蛇为女一号的戏,我更喜欢张淑景老师这个版本,百看不厌。By the way(顺便),张淑景老师演白蛇也特别特别棒!并且一定要在现场看!”看了29少ni上海《金山寺》淑景饰演的白蛇,有位粉丝归纳了张淑景的演艺历程:“武旦前茅十余年,凌波踏浪斗天顽。踢枪翻转绝出手,别样白蛇惊世间。”涵盖了她的白蛇、青蛇、凌波仙子等众多角色。更有戏迷认为,“张淑景不仅武功超棒,对人物塑造也很到位,在亦人亦仙的白蛇塑造上很有亮色。”称她为姐姐的超粉说:“超喜欢你演得小青。”另有网友称赞她主演的爱情戏《虹桥赠珠》,“眼神直戳观众泪点”。有位戏迷总结:“张淑景漂亮热情、扮相秀丽、嗓音甜实、武功底蕴深厚、文戏妩媚、武戏动作干净利落,又能把人物表演的很到位,是一位敬业又谦逊不张扬的好演员。”请原谅我在这里的引用占了一些篇幅,其原因是不少中老年戏迷不上微博、微信,有时只能让孩子帮助上京剧网站看两眼。对这些留言,张淑景尽量回复:“谢谢您的鼓励,我会继续努力。”她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只把戏迷的话语当作动力。被同事称为“劲量”的淑景,把电池充的足足的,更好地为观众表演。当然,也有戏迷给她提建议提意见的。有人看她在一个晚会上连演三折戏《盗库银》、《大英杰烈·茶馆》、《穆柯寨》超三个小时,劝她好好休息。有人想看她演全本《穆桂英》,要带《大破天门阵》的。还有老戏迷抱怨院团安排武戏演出少,戏曲频道播出稀少,特别是看不到张淑景的戏心里不爽。有人直率地建议张淑景多在城里剧场演出,因为在郊区去演太远了,在梨园剧场,旅游演出票价太贵了。但对这个建议,演员要服从剧院安排。
如果将演艺圈比作围城,那么围城外的“外行”们看的还是很准的,看出了门道,他们赞美的张淑景是一位从小就喜欢戏,学戏、练功不惧吃苦受累的好姑娘。
不是在富连成这样的科班里,学习还是被打屁股
“天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诗人毛泽东的文字中最赞赏的是像他本人一样励志、坚韧、奋斗、勤奋、勇攀高峰的人。
张淑景非梨园世家,但燕赵大地的众多剧种,河北梆子、老调、丝弦、评戏、京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戏迷。她从小受喜爱戏曲的母亲影响,喜欢听哪咿咿呀呀的动人唱腔,看戏台子上的表演,虽然那时她还分不清什么剧种。她常年听母亲哼唱着,有一次跟着父母去看戏,父亲抱着她,无奈前面人多,有位成年人挡着她的视线,小淑景毫不客气地扒拉人家的肩膀,这位一回头就乐了,见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专注的盯着台上《小放牛》中的牧童哥和小村姑,马上给让出了地方。那时,她最喜欢和崇拜的是杨家将中英姿飒爽的穆桂英,头上带着雉鸡翎,身上扎着四个旗子,一寨之主,好不威武。还有花旦,头上带着闪闪发光的顶花,走起路来颤颤悠悠,很是灵动!身上穿着那般艳丽的剧装,声音又是那么的甜美动听,回到家里就模仿上了。小淑景,喜欢唱啊,跳啊,十分活泼。一直帮着妈妈照看她的三姐,就连上学也会带上她,学校原本不许带小孩,但是见到这个又唱又跳的小姑娘,老师同学都很喜欢,破例允许,困了还给她抱到办公室去睡觉。课间休息时,应老师和同学的要求,给大家表演节目,还经常得到同学们奖励的各种食品和小礼物。在爱的海洋中她度过了一个既美好又快乐的童年。一年级的下半年,她家一位远方亲戚是位戏曲老师,父母觉得她有这方面的灵性,就把她送到了那里学戏。由于年龄太小,又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就恋恋不舍的跟出了大门口,母亲看出了她的心思说,“你要是想家,咱们就回去。” 小淑景含着眼泪使劲地摇摇头,就这样留了下来。淑景从小就喜欢武戏,所以对各种技巧领悟的很快。老师对她要求也很严格,集体练功结束后,还要求她独自完成旋子、前桥、小蹦子等技巧各一百。小姑娘累的想歇会儿,正巧老师那天遇见点糟心事儿,看到她就没好气的问“练够了吗?”她照实说,“有的还没练够,”老师让她走走(技巧)看,小淑景想着老师教的要领,精心地练起了这几种技巧,自己感觉完成的还比较标准,可心绪烦乱的老师二话没说,抄起一根藤子棍就打她屁股,棍子都打折了,这时有位老师路过上前劝说才罢。小淑景回到宿舍后屁股疼的不能坐,只能趴在床上,哭着哭着进入了梦乡,正思念亲人的她梦到了三姐来看望,等清醒后,发现这原来不是梦,小淑景既高兴又委屈的抱着姐姐哭了!颇有戏剧化的情节发生在七岁小姑娘的身上。哭归哭练归练,回家也没敢告诉父母,但在母亲帮她洗澡时还是被发现了,劝她别学了,她还是坚决地摇摇头。现今,张淑景不但没有记恨这位远房亲戚,反而感谢他的严厉教导为自己打下了基础,况且母亲也嘱咐过人家,要跟自己孩子一样管教。事后这位老师也很后悔。一阶段的训练后,母亲怕耽误了她的文化学习,就接她离开了这里。后来她听前辈老师回忆富连成等旧式科班都有“打戏”一说,甚至连坐“打通堂”,联想到自己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穿越回到了科班,尝试了一回“打戏”,不禁乐了。
1989年,石家庄艺术学校招生,张淑景又报名了,由于她练过幼功,基础好,一下就考上了。当时学生报文戏的较多,多是怕武戏太苦。张淑景家中没人从事这个行业,本人自幼喜武,老师看她的基本功条件比较突出,就把她分到了武旦、刀马旦的课堂中。又是一通苦练,老师说了技巧要领,一个动作就要练几十遍,上百遍,她聪明伶俐,说完就能基本掌握方法,所以也经常作为同学中的示范。不怕苦有耐力的她,在上文化课时,腿都一直在抖,说不苦、不累是假的。但她想到,跟父母辛勤劳作吃的苦相比,这都算不了什么。要想在舞台上演好穆桂英,不下苦功夫怎么能行。有了这个目标,尽管每天除了吃、睡,就是上课、练功。可她不觉得枯燥,她从老师那里懂得了运用技巧、武功固然重要,但一定要为剧中人物服务,不是单纯卖弄。她也从汗水中明白了师傅领进门,学徒在个人,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两年后,石家庄省戏校和陕西省京剧团定向培养的京剧班同时招生,她在专业考试上都名列前茅。陕西省京剧团的招生负责人,把小淑景叫到办公室告诉她,要把她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希望能到西安来,又讲道,西安是八大古都之一等优势。小淑景与家里商量后,决定要到古都西安闯练一番,别人是北漂,她却奔了西南。父母支持她,赶上返校高峰,只能买站票坐火车送闺女了,这个孝顺孩子,让父母坐在箱子上,自己站着,偶遇一空座,她赶紧占下让给母亲。这个十来岁的女孩,离家千里,就在这陕西省京剧团的京剧班一呆就是四年。
“这是个男娃,”两位师哥为张淑景打赌
从头开始,适应新的环境,也有了笑料。当时淑景一头短发,瘦小干练,两眼炯炯有神,有位师哥看到正在练功的小淑景,认定她是个男娃,与另一师哥打赌。像孟良、焦赞与杨排风比武那般发了毒誓,后来偷偷跟着,直到见她进了女厕所才恍然大悟。这个团代班根据年龄段分为大、小两个班。由于班里的资金紧张,有些行当的老师就不能保证。当时的班主任王老师(武生)负责给这批学生排戏,小淑景跟着大家一起练功,喊嗓子,老师对她要求也很严格。先是学习了《盗仙草》、《卖水》等剧目。两年后,老师带着大班与小班的个别学生到温州去实习演出,每期三个月、五个月、八个月不等,一期结束回来休整一段再接着去演。淑景现在回忆起温州的戏曲环境仍很感慨。多剧种并存,都有大批的观众,每天演日、夜两场,每场必须演够三个半小时,否则观众不干,而且当地还有“打擂台”的风俗,观众面前有两个舞台,同时上演相同的剧目,哪边的演出更精彩,观众的目光就会投向哪边。这样的“打擂”,淑景就参加过几次,比技巧的难度,如从三张(桌子)高台翻下等。温州的祠堂庙宇多,戏台也多,当地的语言如同外语,尤其是老人,也听不懂普通话,交流不畅,不过看起戏来,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丝毫不影响他们对剧情的理解,人家看的是津津有味,该有好的时候准有好,这就是戏曲艺术的魅力吧!这段时光,淑景他们是如鱼得水,真的得到了锻炼,日场演完了,都不敢卸妆,稍作休息,晚场的演出便又开始了。吃饭住宿根据当地的条件而定。只要是会的戏,都有机会演出。一会儿主角儿,一会儿配角,有时要边学边演。当地办喜事儿、搞堂会,要演一些喜庆的节目如,“大八仙”、“小八仙”、“跳加官”等,很有市场。
关键时刻的贵人与伯乐
之后再如何发展?小淑景有了收入,有时还得了红包,攒够500元就寄回家中。当时,瘦小的淑景每次回家都拎着大包小包,装满了给父母和给四个姐姐所带的礼物。满足了她给父母尽点孝心的愿望,但没有满足她向艺术高峰攀登的向往。在温州演出结识了这位马春玲老师(女老生),并且相处的非常好,对淑景也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建议她再到更高的学府去深造,怕她长此下去演疲了、演油了。淑景更是渴望能找到好老师,认认真真地学上几出戏。当时她的四姐张淑芳是北京戏校的学生,在马老师的建议下,十几岁的淑景一个人从温州跋山涉水,先渡船到上海又倒火车踏上了去北京的求学之路,在姐姐的带领下找到了孙毓敏校长,并召集来很多老师,布置了一个临时的考场。看了她表演的《扈家庄》和“打出手”等片段,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让她插在还有两年毕业的90班学习,还让她参加暑期的基训比赛。但孙校长的条件是:“回西安院校开一份同意来北京进修的证明。不然,人家要告我们挖墙脚就麻烦了。”小淑景这回又遇到了难题,西安这边哪里舍得放这个尖子生呢,班主任还要带她去温州演出,许诺加倍发给她演出报酬,但对这位求学至上的孩子来说没有效果。就在这关键时刻,调换了新的班主任,但仍不肯放她。最后新班主任说,是淑景的一句话打动了他,“要是您的孩子遇见这样的进修机会,您会怎么选择?”老师看着比自己女儿还小的她,这个渴望学习进取的小女孩,终于同意了!小淑景带着进修证明带着希望,来到了京剧的发源地、京剧的艺术殿堂。虽然北京离家石家庄很近,暑期参加基训,也没能回家。通过基训,技艺也不断地提高。比赛中淑景获得了“全国中等戏曲学校大奖赛北方片区二等奖”。之后又学演了《虹桥赠珠》、《火烧余洪》等剧目。其中《虹桥赠珠》荣获了“海峡两岸五戏校大赛表演奖”等荣誉。1996年北京戏校排出了一台新编剧目《新白蛇传奇》,张淑景饰小青。当时学校能排出这样一台新剧目很是难得。剧中运用了长水袖、魔术、变脸、荷花舞、小和尚舞等表现形式。小青在开打中加入了蛇鞭、滚动平台打出手、三级跳打出手、两张半(桌子)高台上“云里加官”翻下等高难度技巧。演出很受欢迎,这出戏从新建的长安大戏院开幕,一演就是几百场。当时还流传一句佳话“来北京爬长城、吃烤鸭、看《白蛇传奇》”。因此很多观众也记住了饰演青蛇的这位小姑娘。此时“探子来报”,“军情紧急”,陕西省京剧团为张淑景写了新剧本,要招她“回令”。此后发生的事情也很戏剧化,“近看张淑景”的拙文已披露,孙毓敏校长打动陕西的同行,招张叔景至北京继续演小青,后分配至北京京剧院。
古训:黎明既起,洒扫庭除。老辈人要求孩子不能泡床睡懒觉,要劳作,要独立。张淑景从小就是“揪着公鸡尾巴” 起床练功,天将晓,君行早,换来风景这边独好。在新的环境下,6点多起床,7点半进练功场,练高难度技巧时,刘景奎老师在旁边看护,直到9点团里点名,风雨无阻,坚持了5年,好似一天不练就觉得失落,直到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大专班,因为要上早课才告一段落。如花似玉的年华,花在国粹事业上,放弃了很多······就连逛商场也是想着买有弹力的衣服,可方便随时练功。难怪团里给她颁发了“苦练标兵奖”,难怪观众这么喜欢她。
“劲量”电池的动力从哪来?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诗人汪国真。
“劲量”是同事对张淑景的爱称,看她永远有一股青春气息,使不完的劲儿。但生活中电池的“劲量”耐用不假,真用完了也得换,那‘张’“劲量”哪来的那么大的电量,说穿了,她有个大目标,“就是要奔着艺术家的目标去努力,既然又喜爱这门京剧艺术,就一定要具备不怕吃苦的精神”。这倒是应了上世纪80年代走红的汪国真的诗句。《我微笑走向生活》、《跨越自己》这文字也好像是张淑景的心声。
她的动力还来自前辈的榜样,来自党和政府对文艺事业的关怀。她的师父刘秀荣讲过习近平同志关心京剧艺术的一件感人事。1983年中国京剧院三团成立,由刘老师任三团的团长,带领大家到正定县演出,时任书记习近平得知演出环境、后勤保障有些艰辛,马上批示给予大力资助,接见了主要演员,嘘寒问暖。30年前的往事仍令人心里暖暖的。2014年习近平同志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重申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这给了文艺工作者无穷的动力。而刘秀荣、孙毓敏等名家刻苦问艺,在逆境与困难中毫不退缩的顽强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都给张淑景增添了力量,“似战鼓催征人快马加鞭”,《龙江颂》的唱词道出了张淑景的心态。
她坚持不懈的努力,源于她的心中有个公式:99%等于0,即一定要达到100%的高水平献给观众,她的腿上、脚上、手上、胳膊上经常被刀、枪把子砸的是青一块紫一块,但练功从未停止,她深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行百步半九十”的道理。
她的动力来自于学习、读书、听讲座、看同行各剧种的表演,看电影、结识书法家、画家、作者等领域的文化人,如饥似渴地吸取他人之长,不断拓展自己。她向刘秀荣师父学习了《大英杰烈》,挑战自己出演了3个行当,学了《穆柯寨》后,又学《穆天王·大破天门阵》准备献给戏迷朋友。为纪念党的生日,院里排了四出红色经典现代戏,她在《智取威虎山》中饰演文武兼备的常宝。戏迷期盼着看到她塑造的新角色。当然,也有小票友和院校的学生向她问艺求教,淑景是根据学员的条件尽心传授,为京剧后继有人做点贡献。这一段,她还练上了书法,认同书、画、戏为一家,传统艺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都讲究阴阳顿挫、轻重缓急、似断非断、形神兼备等。她在忙碌着并快乐着。
一位还没看过张淑景表演的小姑娘跟她通了一次电话,马上感叹地说,声音太美了,好好听哟! 这要是再看看演出,定会醉了。
武戏演出少,是不争的事实,武戏演员付出更多,危险性更大,也是众所周知的。戏友们发帖:支持武戏,挺武旦,刀马旦,武生,武丑,武花脸的演出。这种声音由来已久,如何满足戏迷需求?作为演员的张淑景,一方面听从院团根据市场变化来安排,重要的一方面是打好基础,把20多年的基本功锤炼得扎扎实实,不断的充实丰富自己,待一声令下,便披挂上阵,大显身手。
暂时没看过张淑景戏的人问:她在台上什么样?台下什么样?您上网、上微博先扫几眼,有不少老中青三代戏迷给她拍摄的演出剧照,不含摄影师水平的抓拍佳片,那叫一个美!然后您得进剧场去看看喽,过把瘾。
台下什么样?多数人说她只有20多岁,挺漂亮,温婉,对戏迷还十分谦逊、友好。我再给您报个料,揭揭这个俏丽武旦的“老底”。
一个夏日,张淑景在外面办事,急着要打印一份材料,她进了路边的一个打字店,用计算机稍做修改,然后打印出来。这时一只“小强”从旁边溜达出来,眼尖的张淑景叫了一声“小强”,但这不是影视剧中恐惧的惊声尖叫,而是舞台上的叫板,甚是好听。声音未落,她以侠女般闪电式地采取行动,“金莲”瞬间抬起落下,“小强”呜呼哀哉,打印继续进行。
一个春日,张淑景手中攥着几个游戏币,来到商厦的游戏机前,用机械手抓取里面的毛绒玩具。抓手设计的很松,一般人抓住就掉,眼瞧着玩具却到不了手,可张淑景不一般,台上打出手多至十几杆枪,她都不慌不忙地挡回去,这点事好似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儿,不一会儿,一个可爱的兔形毛绒玩具到了她的手,淑景孩子般地笑了。
台上台下,从里到外看张淑景,坚韧,不懈追求与攀登,是这位俏丽武旦茁壮成长,惹人喜爱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