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姿轩昂回落照,歌喉嘹亮遏行云”是郭沫若看了关肃霜演出的《铁弓缘》对她的赞赏。作为关派传人,素有“小关肃霜”之称的李晓玉,从12岁开始便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艺人的生活。此后,此生不离京剧,而关派艺术也成为了她的终身理想。《铁弓缘》近期在昆明拉开了全国巡演之幕,剧中扮演陈秀英的李晓玉一人分饰四角,生旦俱全,有文有武,唱做念打,堪称女中豪杰,功夫到家。
回归传统传承关派艺术
京剧《铁弓缘》又名《大英杰烈》,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先生的代表剧目,关肃霜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在长达50余年的艺术实践中,为中国京剧的传承与创新,为云南文艺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极大贡献。她坚持用京剧艺术手段,表现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同时吸收和借鉴兄弟民族的歌舞曲艺,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在全面继承和发展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创立并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关派表演艺术,深受大众喜爱,是京剧旦行艺术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杰出代表之一。
《铁弓缘》由云南省京剧院著名编导张宝彝先生根据《大英杰烈》改编,1962年在云南省京剧院上演,1979年再度上演,同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还把该剧拍摄成彩色影片,也因此,《铁弓缘》被评为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这是一出难度极大的旦角重头戏,剧中女主角集花旦、青衣、小生、武生各种行当的表演技巧于一身,唱念做打均需深厚功力。此次复排的《铁弓缘》由关派第二代传人李晓玉领衔主演,有众多京剧艺术家和关肃霜先生的弟子及该剧的舞台演出合作者参演。
《铁弓缘》的故事符合传统京剧剧情的一贯风格:好人蒙冤,惩奸除恶,大快人心。故事讲述明代已故太原守备之女陈秀英与其母开设酒馆“豪杰居”为生,太原总兵石须龙之子石伦率家丁来喝茶,见秀英貌美,仗势逼婚,恰遇石的部将匡忠解劝。秀英对匡忠一见钟情,后匡忠经与秀英拉铁弓、比武较量,情愫渐生,两人遂订下婚约。石伦嫉妒,与其父设计陷害匡忠……
女汉子赢来的满堂喝彩
李晓玉自身条件很好,她武功扎实,形象大方,嗓音甜美宽亮。大家闺秀的清丽、情窦初开的娇羞,不惧权威的凛然和英雄大将的气势,在她身上都可以寻到踪迹。剧中,她扮演的花旦活泼生动;青衣的演唱行腔自如;女扮男装的表演台风大气,英姿飒爽;兵围太原城,刀劈石须龙时则身手矫健,霸气外露,的确是一条实打实的“女汉子”。
关肃霜的长期合作者,此次复排的导演苏保昆表示:“在演出风格上,我们本着回归传统,尊重传统的出发点,力争将灯光、布景和各种点缀回归原始。让观众的焦点尽量集中在演员身上,更好地欣赏到演员的艺术才华。”而他们,的确做到了。
本以为京剧只属于老一辈的喜好谈资,然而在首演现场,来自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齐聚一堂,时不时被演员们的高超武艺和精彩情节折服,阵阵掌声之余,还夹带了些许欢笑。《铁弓缘》融合当代生活,剧中出现的宝马车等现代词汇实属创新,惹得观众大呼叫好。
对话李晓玉
新报:关派艺术跟京剧的其他派别有什么不同?
李晓玉:关派是京剧中的派别,它不同于其他派别的就是文武并重,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关派艺术的核心其实是创新,将少数民族的题材、音乐和京剧融合。打破行当,从闺门旦、花旦、武旦到小生、武生,甚至能前貂蝉后吕布。关派中的靠旗出手是全国闻名的。“娃娃腔”的唱法也被很多人称赞。
新报:您是关派京剧创始人关肃霜的弟子,在她身上,您学到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李晓玉:我有幸在1984年拜在仰慕已久的关肃霜先生门下,敬畏之心,使命担当,过去住在关先生家中学习,每天每时每刻的倾囊传授,使我每次在台上演出时,不自觉地就临摹出关先生的神韵风采。在她身上,学到最多的是做人,她教会我为人要真诚、忠厚。
新报:《铁弓缘》中您一人分饰花旦、武旦、小生等角色,您认为在该剧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李晓玉:戏中一人饰演四个京剧中的行当,花旦、青衣、小生、武生,必须具备文武才可以。对演员的要求极高,挑战演员的才能,唱腔、舞旗、练枪都得样样到位。整个演出中,我换了4次装,每次演出间隙有3个人同时给我换装,5分钟换好,其实还是挺麻烦的。
新报:剧中,您最欣赏陈秀英的是什么?
李晓玉:侠肝义胆,正直善良,爱憎分明的品格。
新报:京剧的现状怎么样?
李晓玉:大的方向是好的,乐观的。但是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匮乏,现在孩子多数吃不了苦,唱戏是个苦差事,得爱这行才能干这行,才能出成绩,不然就是混。
新报: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京剧?是否想过放弃?
李晓玉:12岁开始学习京剧,从没想过要放弃。因为我发自内心的喜欢这行,喜欢关派艺术,所以没放弃。
新报:京剧给您带来了什么?她对于您意味着什么?
李晓玉:京剧带给我更多的是快乐,酸甜苦辣,五味杂陈都有,但我觉得这就是人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