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京剧《华子良》应该还是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华子良》首演,反响极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了采访报道,也是在那时第一次听说了王平院长的名字。从那天起,一直很想看《华子良》,虽未心心念念,却也从未忘怀。今日终于在现场看了演出,这么多年的挂念,似乎都值得了。
我觉得《华子良》几乎算得上是我看过的最成功的现代戏,之前的革命样板戏虽然由艺术家们倾心打造,但无奈总是政治色彩太浓,人物也大多单一,从剧情、人物、戏剧冲突上来说实在不能算是上乘之作。《华子良》的创排时期人们已不再让艺术为政治服务,编剧和演员把更多的心血投入到了人物刻画与心理分析上,终于,我们的英雄不再那么高大全了,我们的革命现代戏也不是单一的说教模式了。人们慢慢接受了一个不完美的英雄,一个有缺点的英雄,一个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人。
王平老师的表演堪称完美,从头到脚都是真正的华子良,连一个撩衣襟这样的小动作都是在人物中的。表演装疯时的状态也也极好,不管观众的关注点在不在华子良身上,王平老师都是在一旁默默地表演,从来没有出戏的时候。这出戏几乎汇集了老生唱腔的所有板式,慢板快板高拨子,听起来极其过瘾。难得的是,王平老师并没有把这出戏变成自己的独唱音乐会,而是特别注重人物的心情与状态,该悲愤幽咽的时候绝对不会开嗓炫技,我觉得这是演整出戏时必须要做到的,却又是经常被人忽视的。除了唱,王平老师的身上功夫也非常好,下山的一段箩筐舞,以及脱鞋戏弄特务的一段都非常精彩,可以看出是取材于传统戏的的身段,但是现代人物做起来却一点都不觉得别扭,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我甚至觉得都可以作为特定的套路保存下来了,像对打的大五套小五套一样,也可以应用到其他的传统戏中。
除了王平老师,杨乃彭老师的齐晓轩和邓沐玮老师的成岗也都特别的棒,这二位年纪都不小了,但演起来依然是一丝不苟,唱起来满宫满调,观众反响极其的好。杨乃彭老师的高音一点都不费劲,金声玉振响遏行云,实在是不简单,邓沐玮老师在成岗受刑时的一段唱相当朗朗上口,应该是西皮原板转快板,称得上是黄钟大吕,锵然有声。之前特别喜欢听邓沐玮老师的《二进宫》和《将相和》,觉得韵味纯正轻松自如,没想到邓沐玮老师的现代戏也是这么的好,有血有肉有骨气有脊梁。另外王长君饰演的双枪老太婆、赵华饰演的特派员和李经文饰演的刘老板都有至少一段完整的唱,唱腔设计的也特别好,都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双枪老太婆这个人物给了我很多惊喜,演员应该是用介乎于小嗓和大嗓之间的声音来演绎的,非常符合人物身份,又让人感觉年龄和华子良相当,如果单纯用青衣的小嗓会感觉太年轻了,用老旦的大嗓又感觉老了,用这样一种两者兼具的声音真是刚刚好。双枪老太婆和华子良初见时的一段表演真是不知道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那种惊喜、担忧、牵挂、激动、想相认却又不敢相认、想离去却又不忍离去的地感觉真是淋漓尽致,坐在观众席上的我也觉得“我的身儿颤,我的心儿酸”,也要泪流满面了。PS.觉得双枪老太婆对天放的那两枪特别像对着三楼的观众放的……
《华子良》已经演了十多年,在观众心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份量,希望接下来可以出一些《华子良》的音像制品,让戏中的经典唱段被更多的模仿与传唱。经过演员和戏迷的共同努力,再过一些年,估计《华子良》就会从新编戏变成传统戏了,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
每次看完演出总会激动地睡不着觉,今天更是如此,明天还要早起上课,还是乖乖地去睡吧。心情无比激动中,虽然写了一千多字,但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写了些啥,大概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临文涕零,不知所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