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观众的存在,戏曲艺术的存在就失去了基础,更不要谈戏曲艺术的革新、发展,走向成熟了。因此,戏曲在当代的真正传承和发展,决不能停留在只注重培养演员、传承好传统戏、助推优秀青年剧作家等工作上。没有观众群体的传承不能称之为传承,更不可能真正推动艺术的发展。
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存在与发展,无论对于知识界、文化界,还是艺术界,乃至政府部门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21世纪以来,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逐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及其一系列的保护工作,对于戏曲艺术价值的挖掘、戏曲技艺的继承、民族戏剧的振兴,起到了积极有力的作用。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工程时,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该如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自身的美学精神呢?以往强调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多针对艺术本体及创作主体而言,对于戏曲的受众情况认识很不足。戏曲艺术的发展始终建立在与广大观众的互动之中,没有戏迷观众戏曲的传承就必然走向歧途。笔者以为:要想完成文化振兴发展的宏伟蓝图,必须以观演为中心建设当代戏曲。
戏曲艺术的生命扎根于牢固广泛的观演关系之中
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的民族艺术形式,也是华夏文化的集大成者,纵览其起源、发展、成熟的漫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她书写的是一条不断发展、渐进衍变的道路。
首先,戏曲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靠广大观众的存在。提起每一个剧种,我们都会想到在舞台上光华灿烂的表演艺术家、传唱不休的经典代表剧目,或是思想前卫、文思敏捷的剧作家和积极探索、工于曲调旋律、创作推新唱腔的音乐家……然而,推动戏曲艺术发展的还有另外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就是千百年来热爱、迷恋,甚至作为票友登台传唱戏曲的观众们。没有观众的存在,戏曲艺术的存在就失去了基础,更不要谈戏曲艺术的革新、发展,走向成熟了。因此,戏曲在当代的真正传承和发展,决不能停留在只注重培养演员、传承好传统戏、助推优秀青年剧作家等工作上。戏曲的完整传承,离不开戏曲艺术活态的存在,但是没有观众群体的传承只能是有作品没人欣赏。这样的传承不能称之为传承,更不可能真正推动艺术的发展,没有观众参与就没有完成整个审美活动,当然也就是非活态的传承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剧种没有了自己的观众,这个剧种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了。
进一步讲,戏曲艺术要想获得强劲的生命力,必须建立和巩固广泛的观演关系,这就是戏曲存在的根本。戏曲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基本的,其经济价值也是客观存在的。观众是这门艺术直接面对的对象,没有观众的欣赏热情,戏曲创作、表演活动就失去了活力,一定程度上就成为自娱自乐的工具。以国粹京剧为例,自京剧发展成熟以来,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就成为其发展的重地。一代艺术家、京剧班社、剧院团以及其创作的优秀剧目应运而生,至今仍有重要的影响。京津沪等地京剧的影响力,不能不说与当地京剧观众群的建立和巩固有必然关系。这些艺术家也正是在不断地吸取观众的意见,满足日益变化的时代要求和审美需求,在艺术上进行了一次次的创新、推进和发展。典型的勇于革新创造的海派京剧的诞生和特点的形成,就是上海社会发展、观众审美需求促进艺术创作的集中反映。从当下京剧院团情况来看,山东、河北、天津等地的京剧院团依然数量众多,可见牢固坚实的观众对于剧院团及从业人员强大的反哺作用。相比之下,南方许多京剧院团的存在状况就不甚乐观了,有些省市多年前就已经都解散了。当然,导致这样的现状和社会、经济等许多因素都有关系,但是戏曲顽强的生命力绝对离不开坚实的戏迷观众基础。
以观演为中心来传承发展戏曲是其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戏曲是民族艺术的瑰宝。但是,当下这一历久绵长、剧种丰富、特色鲜明的传统艺术遇到了危机,陷入了困境之中。从业队伍或缺、观众逐渐老化、优秀作品不多、艺术发展滞后,整个戏曲队伍的生存境遇不甚乐观。对于这种现状,诸多专家学者及业界人士都积极地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近年来各级政府的投入支持力度普遍加大。不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以及政府的财政补贴演出,还没有完全扭转现在的尴尬局面。
面对戏曲艺术的现状,我们不能逃避或者寄希望于更多的财政补贴来简单地完成惠民展演。实践证明:如果戏曲艺术创作、演出、观赏、反馈环节等,没有形成畅通的自然链条,戏曲艺术存在的威胁就不会消失,更不要妄想谈传承进而发展的问题。多年来戏曲艺术的现状还给我们一个启示:危机的发生像滚雪球一样地不断推进。笔者认为,积极有效地培养戏曲观众,尤其是广大年轻观众,稳步扎实地推进戏曲观演关系的建立并进一步巩固,是推动戏曲走出困境的不二法门。
首先,戏曲作为一门舞台艺术,如果演出的对象没有了,传统艺术就成为博物馆艺术,失去了活生生演出的生命状态。舞台上艺术家的演出活动是自身的审美表达,没有了观众的演出就沦为了自娱自乐的消遣,长久下去只能是技丢人去,舞台空空。其次,戏迷观众的存在及热情,是激发戏曲演员及整个创作队伍的重要根源。好的剧作家一定会深刻地感悟百姓的生活体验、苦辣辛酸,好的表演艺术家尤为关注台下观众的审美期待及其宝贵意见。观众对艺术家的赞许与肯定,希望与意见,以及评价与探索,是推动艺术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再次,以观演关系为中心推动戏曲艺术的建设工作,打通了艺术和观众的互动关系。历史上,戏曲班社林立,各地方剧种丰富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同时还养活了为数众多的戏曲艺人。今天,我们国内诸多实力强大的戏曲院团与普通观众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稳固,想通过市场来养活剧团难以实现。因此,在国家支持文化建设的同时,一部分资金必须分配在建立完善观演关系上,使艺术创作与观众需求紧密结合,否则观众只能逐渐流失,戏曲的生命力将在困境中更加难以维持。
加强人才培养和剧目建设是建立完善观演关系的重要保障
以观演关系为中心推进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体现的是重视培养和巩固戏曲的生态环境,绝不是孤立、僵化地人为构建观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则是要以培养观众、发展观众、巩固观众为阶段目标,将戏曲艺术普及、教育、推广工作结合戏曲创作、演出全面深入逐步开展。这些工作涉及内容较多,相互独立又交融在一起,有时需要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计划来实施。其中,加强戏曲人才的培养和剧目建设,是建设当代戏曲、完善观演关系的重要保障。
戏曲是专业性强、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建设戏曲事业首先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抓好人才建设各类人才都要全面地培养和健全,尤其还要注意戏曲评论人才的培养。以观演为中心就必须紧密地把观众和剧院团、和广大的戏曲创作工作联系在一起,戏曲评论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当前,建立在观演关系上的好的评论文章比较缺少,我们的评论需要做得通俗晓畅、充满可读性,让戏迷朋友成为忠实的读者,另外评论家对于戏曲艺术的传播推广、知识普及等工作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任。可见,没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戏曲艺术的复兴是不可能的。当然,从事戏曲艺术行业的各类演职人员目前的待遇较低,在建设人才队伍的同时适当地提高他们的待遇也是非常必要的。
戏曲剧目是一个戏曲院团存在并扩大影响的重要部分,必须要有一批优秀的剧目才能和观众紧密结合在一起。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的“三并举”方针是我所熟知的,然而不少剧团也有自己的“三并举” ,即传统戏、业务戏和会演戏。其中业务戏和会演戏指的都是新创作剧目,有这样的区分说明不同性质的演出具体创作要求、手法的不同。事实表明,诸多所谓的会演戏除参加戏曲艺术活动之外,平时的演出并不多。以观演为中心让观众“参与”到剧目创作中,就要多听取观众的意见,从观众的审美需求出发,创作出贴近观众生活情感、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我们希望:当业务戏与会演戏合二为一的时候,当戏曲剧目的演出真正拥有坚实观众的时候,好的戏曲剧目和优秀的创作人才积累达到非常可观的状态。关键是,戏曲人才的扎实培养与优秀剧目的创作建设,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观演关系的稳固和扩大,共同推进了戏曲的良性发展。
总而言之,戏曲艺术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广大戏迷观众,只有建立起健康、稳固、广泛的观演关系,戏曲艺术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当代戏曲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威胁,如何充分把握好其内在的规律,在观演互动中推进传承、促进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在人才培养和剧目建设方面的不断巩固下,在与观演关系的相互促进下,戏曲艺术的历史、文化、艺术、思想等价值意义会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