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长荣坦言,有责任向青年后生传艺、传道、传帮带,共同推动艺术繁荣发展。
本报讯尚长荣是一代京剧大师。他的艺术一向为梨园所推崇,也拥有众多的支持者和戏迷。过去几个月中,尚长荣已从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和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的岗位退了下来,上海戏剧家协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京剧院和上海艺术研究所也正在着手制定研究和传承尚长荣表演艺术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那么后辈究竟应该传承尚长荣什么?尚长荣本人所认为的京剧传承与发展的真谛是什么?青年报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传承尚长荣什么?
传承戏,也要传承思考方式和品格
在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说,作为一位京剧大师,尚长荣之所以难得,就是因为他是一位有艺术创造力的演员。也就是始终有一种创新的精神。单跃进坦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在京剧界是很少有人敢轻言“创造”一词,其原因就是,京剧是极为讲究传统的,而传统其实就是一些规范和程式。在这种氛围之下,谁要是改变了一下程式,就会有人说,“变味了”“不像京剧了”。革新者都会承受很大的压力。
单跃进说,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因为“所谓‘原汁原味’的传统必定来自前人的创造。”尚长荣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有强烈的创造精神,而且可以逆势而上,勇于突围。这种创造精神,无论是在《曹操与杨修》,还是在《贞观盛事》和《廉吏于成龙》,尚长荣在上海京剧院排演的三部曲之中都得到充分体现。
更难得的是,尚长荣又不是一个莽撞的创造者,尚长荣的父亲是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出生在梨园世家的尚长荣可谓是在传统艺术的泡菜坛子里浸润成长的,有着扎实深厚的戏曲表演功底。所以他在“要活用”之前,还提出“要死学”,“死学而活用”的表征充满了辩证,其实说的也就是京剧的革新和发展,前提是传承。单跃进认为,也就是因为掌握了这种传承与创造的辩证法,尚长荣才能在京剧事业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而这也折射出尚长荣的品格。单跃进说,曾见尚长荣挥毫书录东汉张衡《应问》“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厚,而耻智之不博”名言,这也显示了他内敛自省的性情取向。
单跃进说,要研究和传承尚长荣的表演艺术,除了要研究他的戏,其实更要研究他的思考方式和品格。“尚长荣这种内敛自省的性情取向,折射在对京剧的观察和思考上,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自觉意识。所谓文化自觉,实质上是对自身文化状态和环境的理性审视,是一个‘自知之明’的认识过程,也是一种忧患意识的表现。”
尚长荣自己怎么说?
认真演戏,更要清白做人
那么,这些年轻人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京剧这门艺术呢?在这方面,尚长荣有自己的看法。前几日上海艺术人文基金会成立一周年的发布会上,尚长荣对于即将推行的“中华优秀戏曲名家名段名剧视音频记录工程”大为赞赏,在他看来,这项工程在传承戏曲文化方面既有深厚的历史意义,更具现实意义。尚长荣看来,如何传承是一门学问。在传承之余,不能忽视了创造,二者不能偏废。
尚长荣强调,传承与保存应该是并驾齐驱的,一方面,做好各剧种优秀剧目的影像保存工作,守护好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另一方面,还应该把适合当下的剧目整理出来,重新上演。尚长荣举例,从他们团队《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廉吏于成龙》这三部作品的创作实践来看,除了要尊重传统,还要激活传统。在他看来,200多年来,京剧能够存留、发展,能够长久以来被观众喜爱,也正是因为它不断自我调整,不断适应变换的观众需要。对于戏曲而言,就是要精排、精演,使老戏焕发出时代的光彩,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魅力。
尚长荣还说,对于戏曲创作者而言,应该多了解当下,观照现实,多倾听群众的心声,反映生活,要知道现在的观众想看什么,而不是坐在屋子里搜肠刮肚地空搞创作。在尚长荣看来,这些新创剧目方面应该是精益求精,创作出唤醒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尚长荣从来都认为,京剧艺术永远属于青年。作为老一辈艺术家,尚长荣坦言,有责任向青年后生传艺、传道、传帮带,共同推动优秀的民族文化戏曲艺术发展。“要发家,看娃娃。长江后浪推前浪,喜看艺坛已有后来人。”尚长荣常将自己的座右铭与青年演员分享:“做平常人,演不平常的戏”。他强调,要育戏,更要教人,要做一个合格的戏曲演员,除了认真演戏外,更要清白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