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空中剧院》10月17日播出的一场由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演绎的现代京剧。
演传统戏,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表演程式,行当归类的表演要求比较严。角色是老生应工的,唱念做表就不能越老生的“池”;角色是青衣应工的,你的表演就不能越青衣的“池”。而在现代戏的表演上,角色行当的特色似乎并不像传统戏那样明显,亦“老”亦“武”、亦“青”亦“旦”(花旦、武旦),在现代戏的表演中,似乎行当界限就不是那么清晰、那么讲究了。
这并不意味着演现代戏就不讲究行当的表演了,我以为是要求更高!因为现代戏表演的“根源”还是来自传统戏,只是它把传统戏中的一些行当表演手段化入到一个现代人的举手投足里,让“传统”的程式表演换了一个时代的空间,或者说让舞台上的“现代人物”的举手投足里“暗藏”传统的表演方式。因此,这对表演者的要求就更高了。也就是说,在表演现代戏的舞台上,角色的一举一动,要“隐藏”起习惯的在传统戏里表演的痕迹,实实在在的呈现那个时代的那个人。就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
说实在的,要让现在的青年演员再现现代戏当年在舞台上的风采,是有点苛刻了。毕竟,时代和环境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者,这些青年演员每天排演的是传统戏,更主要的是,在目前的表演市场里,现代戏只是一个“客串”表演市场的“角色”。这样,“传统”与“现代”的“时间”切换,有时就会使青年演员的表演出现“水土不服”的“困扰”了。
传统戏,是用有特色的行当表演来塑造人物;现代戏,是对有特色的行当的借鉴再结合人物特征来进行表演。相对来说,欣赏传统戏,表演元素考虑的多一些;而看现代戏,除了表演元素外,似乎还涉及到一个人物气质的呈现。这样,无形中对现在的青年演员表演现代戏有了一种压力了。虽然不会要求青年演员们的表演与留在印象里的一致,说实话,不自觉的比较却会随着表演而进行。希望这样的“压力”能够化作青年演员表演的动力。演传统戏栩栩如生,演现代戏得心应手。
这些不着边际的开场白,权当作是这一段时间里看舞台和看电视播出的现代戏的一点点感慨吧。自然,这些奇谈怪论和这次“独语”《杜鹃山》没有什么牵连,无非是找了个缘由说说心思罢了。
好,开说王怡主演的《杜鹃山》。
先说一点总体的舞台感觉。首先觉得,这次北京京剧院再排的《杜鹃山》没有给人以“走过场”的感觉。从电视画面上看,剧组对再排这出家喻户晓的戏,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灯光、舞美做的比较细致。所以一些过场戏,如头场的“追雷刚”的气氛,灯光和舞台造景的配合,给人一种电影画面的感觉;其次,配演和群众演员的表演,不是那种应付的“完成任务”,从电视画面上看到,每一个站在舞台上的演员都在做很好的表演,使全剧的气氛有了提升,也很好的烘托出了主演的表演。特别要说一下的是几位配演的表演,对人物的把握,既很好的突出了电影版的表演风格,又有了一种自己对人物的解读。比如,张凯的温其久,他把电影版那个阴险的温其久演绎成了笑面虎一般的人,这样一来,对广大的农民军便有了更大的欺骗性。而从舞台形象的塑造来说,戏剧性也比较充分了。
第一场:匪兵追雷刚的电视画面很有电影画面的感觉。摄像老师,为你点个赞。灯光舞美做的比较细腻,几位匪兵的表演,过场不“过场”,气氛、造势很好;唱句“有多少好弟兄血染山岗”时,几位配演的表情对雷刚的表演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温其久和邱长庚脸上的表情和其他几位农民军为抢一个共产党员的激奋神情有明显的对比,赞一个的。
第二场:个人以为,这一场里唱段的表现比较流畅,唱段中人物情感也有所表达;不过,由于演唱中的一些身段的表演少了点刚劲,特别是与匪兵的一些对手表演,略显不自然,柯湘的气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所以,使得整个唱段的感染力有所减弱;同时,与毒蛇胆的对白,缺乏“以正压邪”的气概。
第三场:这场里,几位配演当为一赞的,正是他们的配合,使得这场戏的气氛很浓烈。不管是在“家住安源”时还是柯湘与雷刚对唱时,主演唱的动情,配演演的深情。这场戏,当说的是温其久的表演。你看,在念“我什么都不是,说了也没用”时,语气和表情的处理,既有一种讨好式的笑容表现又让夹杂在这笑容里面的不满有了表示,人物感比较强。
另外,以为这场戏的后半部分表演,即,在柯湘提出大家举手表示为土豪干过活的时候,温其久和邱长庚的表演,被处理的略显简单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温其久把枪插入枪套,然后对邱长庚挥一挥手,就下场了。我想,如果此时让温其久和邱长庚先彼此的对望一下,然后再狼狈的下场,是不是更贴切人物了?
哦,对了,这场戏里,还有一个角色的念白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詹磊的田大江。说真的,看了那么多回的播出的《杜鹃山》(除了影视版),这回看这个田大江的表演,感觉最好。这一场里“问饥问寒”那几近哽咽效果的念白,极富感情色彩和感染力;第四场里的那种憨厚的表情更是刻划出了田大江的质朴性格。
第四场:杜妈妈、小石匠、田大江等,表演自然流畅;总体感觉这场戏看了比较舒服。
第五场:以为,这场戏里,张凯对温其久这个人物的解读是成功的。他没有机械地把影视版里的温其久的表演搬到舞台,而是有所发展人物的外化表演。用一种假面善和似乎是受了委屈的笑容,来掩盖其险恶和毒辣。所以,这个温其久看起来不“僵”很“活”。雷刚的一段【二黄】唱得有滋有味,“壮志凌云”唱段的表演和演唱比“无产者”流畅、有情感。遗憾的是在杜小三扑入柯湘怀里时,柯湘的眼神少了一点动情的色彩,减弱了此刻的舞台气氛。
第六场:虽然这场戏的戏曲冲突比较淡,但,两位人物的情感,在演唱和念白里体现的比较充分。有个小小的想法,雷刚在此时不一定要演得太拘谨,虽然,这是母子对手戏。雷刚的情感转折点是不是放在听到了柯湘丈夫的死后,才有醒悟的状态出现。而在此之前,还应该保持着雷刚的那种愤怒和冲动状态。
第七、第八场:这两场戏,似乎略有改动,并不是依照影视版的演出本排演。但并不影响全剧。而且,这场戏里的过涧表演没有一带而过。我点了一下,至少有五个农民军攀藤而过。另外,那些匪军被关入牢里的表情也很有情境感。这也是北京京剧院这版《杜鹃山》与其它院团表演的不同之处。也可以认为是一个看点吧。过场戏不马虎,是这版《杜鹃山》的一个亮点。
不过,在表演方面,这两场戏里也有些许的瑕疵的。比如,伪装成匪军的雨衣没有完全遮严农民军的服装;再比如, 田大江的中枪,从舞台的呈现看,是在田大江奔上山坡弯腰时,枪响了。那么,这一枪会被误认为从后面射中的了。这可能就是音效与表演的时间差没有把握正确吧。
还有第九场,温其久倒下山崖的身段做得有点随意了。
我的这篇文字也有点随意了。随意的令人不知所云,随意的没有了时间,随意的说不出什么却还厚颜无耻的絮絮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