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说起京剧名家,李奇算得上是其中之一,她是河南省京剧院国家二级演员,扮演的花旦角色深受戏迷喜爱。
9岁开始学京剧,之后她便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支援河南的文化事业,她从北京来到郑州。50多年来,她用对京剧的热爱弘扬着国粹艺术文化。
9岁开始学戏
她大半生扎根在河南“听他言吓得我浑身是汗,十五载到今日才吐真言。原来是杨家将把名姓改换,他思家乡想骨肉不得团圆……”
每周四下午,在郑州市老干部大学的京剧学唱班的教室里,总会传出好听的京剧唱调。唱这出戏的是河南京剧艺术家李奇。今年66岁的李奇已经在这里做了5年京剧老师,不过说起她跟京剧的结缘,还得从50多年前说起。
李奇出生在北京,1958年,为了弘扬国粹京剧,北京市组建了专门的戏曲学校,培养京剧艺术人才,当时年仅9岁的李奇被送入这个学校学习京剧。
或许是她天生的艺术天分,或许是国粹的博大精深,刚接触京剧,她就被京剧的魅力所吸引,从此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了8年之后,李奇被分到北京剧团开始表演。一年后,领导找到她,说为了支援河南的文化建设,将有一批艺术骨干被调到郑州,而她正是其中的一员。
在那个服从组织的年代,李奇没有丝毫犹豫的机会,她用5分钱销掉了自己的北京户口,从此在河南扎了根。
生活清贫仍不放弃对京剧的热爱
来到郑州后,李奇被分到河南省京剧院工作,在那里,李奇悉心向老师们学习,不断琢磨发声技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成为艺术名家得下苦功夫。”由于对京剧的天赋灵性再加勤奋努力,她进步很快,不久便学会了不少经典唱段。
为了练好唱念基本功,李奇每天坚持跟着名家学习唱腔,有时候一边做家务一边记戏词;为了扮演好武旦,她磨坏了好几双厚底靴,有时候脚都磨坏了。
那时候,李奇痴迷京剧,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唱京剧,她梦想着成为京剧名家。1983年,她有幸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吴素秋为师,成为她的入室弟子,之后她的表演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在戏里,李奇主要扮演旦角,从花旦到武旦,再到老旦,她能文能武,每次演出,她一登台,优美的唱腔便会吸引很多人。
来到郑州后的近50年里,李奇把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京剧艺术,即使面对清贫的生活,身边很多人都劝她离开,最终她还是无法割舍。
李奇从河南省京剧院退休后,并没有放弃对京剧的热爱,相反,这份爱因年龄的增长而更加浓厚。
当起老师将国粹艺术传承下去
退休后,她将精力放到培养京剧艺术人才方面,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国粹艺术传承下去。除了在一些专门的戏曲学校担任老师,李奇还走入小学和大学的课堂,教孩子们学习京剧,她还受到台湾的邀请,去台湾戏曲学院教课。
前几年,郑州市老干部大学的学员们有想学习京剧的,但由于没有京剧老师,京剧班就一直没能办起来。后来听说了李奇的艺术水平和她对京剧的热爱,郑州市老干部大学就聘请她开办一个京剧学唱班。如今李奇的京剧学唱班有30多人,不过刚开始办这个班的时候,并没有那么顺利,由于很多人对京剧的不了解,刚开始只有寥寥几人。
学员们一接触京剧,瞬间被它的魅力所吸引,再加上李奇独特的教学方法,学员们很快被这个课程所吸引。
学员张阿姨一直是京剧学唱班的班长,刚开始她对京剧一窍不通,因为性格内向她也不敢唱,在李奇的引导下,张阿姨不仅爱上了京剧,而且越来越痴迷。
“班上还有个开封的学员,每周坚持从开封过来学京剧,这都是因为被京剧和李老师的魅力所吸引。”张阿姨说,这个学唱班是郑州唯一的可以学习京剧的地方。“京剧是国粹,作为老一辈人,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将国粹艺术文化传承下去,这是我最大的心愿。”李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