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赢得票房满堂红的《陈少云·魏海敏“对角”》以鲜活的例子给出了答案:传承就是创新。当晚三出:《坐楼杀惜》、《对刀步战》、《二堂舍子》无一不是传统折子,主演陈少云老师、魏海敏老师、奚中路老师都是得自前辈真传、当下京剧舞台上响当当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演出,又有哪一出是和前辈老师一模一样呢?为了将这几出现在并不常演的作品重现舞台,魏海敏多次往返海峡两岸与陈少云排练、对戏,奚中路老师的《对刀步战》学成数十年第一次得以将其完整搬上舞台,可以说这些经典重现的过程,就是凝结着艺术家们点滴心血的创新过程。它和历史建筑的“修旧如旧”同理,在不同的时代由不同的角儿来演绎传统经典作品,其过程就是一个标准的创新过程,而要成功,其创新的难度往往还高于一般的全新作品。
这也是表演艺术传承的本质特点所决定。无论历史建筑这样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戏曲表演艺术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值得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沉淀和凝结了大量珍贵的人性印记和历史记忆,从而成为需要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那么,于戏曲表演艺术而言,保存和传递这种记印和记忆的核心载体就是演员。所谓“戏以人传”、“活态传承”就是这个意思,也是戏曲表演艺术的难点和看点。可以说,没有角儿,就没有戏,也就没有传承。而角儿怎样养成?显然不是照搬和模仿前辈一招一式就可以成就的,不仅需要天赋,还必须要能将剧种艺术的精华与自身条件充分结合、融会贯通,并经过舞台实践、千锤百炼。所以,角儿成就的过程就是一个艺术探险和不断攀登的过程,每个角儿的艺术成长之路就是一条创新之路。
经典必然现代,这是传统经典作品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所谓经典,无论中外,就是对不同世代的人们都能带来触动或产生共鸣,不然何谓经典?就这个层面来说,经典不等于古代,经典作品必带有现代性。
我很反感有些人老是批评演员不像那个流派等等这样话!
其实大师们形成流派,只要是代表剧目和发声!就是大师本身早年\中年\晚年的唱腔和身段都不一样,后人如何完全去模仿呢!
演员学习老师,学习流派,都是要结合自己嗓音、音质、音色和个人特点来继承发扬的!
荀大师的弟子们,孙、刘、宋等几位老师都不一样,尤其是吴素秋结合自身特点创排的十三妹等,童志玲老师的四大名旦戏都能演出,也是结合自身特点创作的武则天、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等戏,都是独创。
梅大师的弟子们也是一样,但凡有艺术成就的弟子都是有自己代表作和特色,杜近芳的碧玉簪、谢耀环等,杨秋玲的杨门女将,陈永玲的梅派戏和花旦戏(尤其是泼辣旦)都是一绝!
再入程派的演员,如五小程旦,很多程派的戏迷都是互相黑,请问有几位听过见过程大师的,五小程旦没有一个见过程大师,但是他们的发扬和继承都各有特色,迟小秋功力深厚,能戏多,张火丁的个人魅力和创造、刘桂娟的柔美,培红成名是因为刀马旦,也在继承程派!
京剧是角的艺术,戏迷们看戏不是看赵云、张玉正、曹操、高宠、邹氏、红娘、张氏这些任务,而是看王金路、迟小秋、袁世海、高盛麟、陈永玲、宋长荣、张火丁这些角,和角们身上的玩意,也就是京剧的四功五法!
所以陈老师和魏老师的票房满贯,不是他们演的人物多出名,也不是戏多出名,而是他们是角,他们身上体现的京剧的玩意,令观众感觉有滋有味,花钱买票值得看,就是这样简单!